沒有什麼都無所謂

在我高中很痛苦的那些年裡,有一次我和父親坐火車去北京,去安定醫院看病。我手裡拿著一本英文版的傲慢與偏見,看著窗外的風景,思考了好久,說一句不知道想了多久才推導出的話:「我覺得人生得有點信念。」我父親卻回答:「其實人生沒有什麼都無所謂。」當時我聽到這句話我非常反對,並且不理解,甚至排斥。我在想,難道大人的世界就這般消極嗎?我們不是應該抓住某種積極樂觀的價值觀,然後一直努力向上嗎?過了這些年,當我再想起這段對話的時候,我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所有的積極和努力是從我們本身內心深處的渴望發起的,而不是用應該和教條來強加於我們。

我們從小到大都是被教導應該怎麼做,當有一天所有世界觀坍塌,當我們在內心極度困惑恐懼的時候,我們急需一種可以給我們方向感的意識形態,道德規律,宗教信條,或者任何能給我們一種確定感和安全感的價值觀。這種價值觀有各種各樣的外衣,低級一點的有可能就是雞湯,高級一點的就是某些宗教教條。但悲傷的是,我們一旦鎖定了這些可以給我們安全感和填補內心恐懼的意識形態和道德觀,我們的頭腦就變的不自由了,被設定好了該怎麼想,我們被機械化地定義了一個方向,這樣就扼殺了我們的自我性和接納性。我們認定我們所信的或者追隨的價值觀是完全正確的,這種意識形態能讓我們脫離痛苦。然後我們內心就開始告訴自己,我們應該這麼做,不應該那麼做,彷彿偏離了軌道就會陷入痛苦。你越用某種特定的價值觀來填補內心的不確定性和恐懼感,你的這個恐懼感就會越嚴重。嚴重處在這種狀態下的人,一般表面上表現的特別相信一種信條和教條,其實是無時無刻生活在恐懼之中,因為他們無時無刻都要抓住那個所謂的意識形態和教條給他們的那種方向感(宗教狂熱分子就是一種)。重一點的就發現自己的周圍豎滿了圍牆,和別人隔離開來,自己外表ok內心孤獨之中,甚至會試圖去改變別人讓他們服從自己的規則(這樣的人算是少數)。最重的就衍生出殘忍和暴力,就比如極端宗教主義,因為他們太確信自己信的宗教教條是唯一的真理,從而不接受任何不同看法。所有把道德戒律當做宗教或生命本質的人,他們口口聲聲讚美自己是一個高尚的人,並且試圖用同樣的道德戒律去規範要求別人,教育別人成為所謂的道德高尚的人,從本質上無疑是可悲的,因為他們大多數是為了高尚而高尚,甚至有時候為了高尚而犧牲別人的利益,你可以仔細觀察他們是否真的快樂和坦然。(但真心愛別人,所以給出一些規矩是另一碼事兒)中國的教育也這個影子,只不過輕一些。有兩種人。第一種他們對別人和世界好好是出自內心的召喚和真正的愛,並且為了這種大愛付出很多,他們的教導里能看到一種豁達的愛和熱情。他們叫聖人。第二種人,就是出自他們內心所謂的「應該,更高尚」等規矩,他們已經深陷其中而不知覺,天天要求自己和別人高尚,陷入僵化的教條主義。而究其原因,為什麼第二種教條主義的人需要一種「高尚」的特定價值觀的方向感來指引他們的行為?因為他們內心充滿了不確定性。所以,第二種人他的高尚,本質上來說不是因為內心的愛和快樂,而是出自於恐懼和僵化。

其實我們根本不需要某種意識形態或道德來規範我們。而我真心也不覺得道德和所謂對的行為是宗教的本質。大家可以想一想在你們生命中有沒有人深深影響過你。星星君很幸運,有一個除了親人之外改變我一生的長者。你會發現在這個人的身邊,她(他)會讓你覺得你的生命有無限可能,她會讓你感受到生命竟然還可以如此廣闊,她會潛移默化地影響你,孩子,你可以成為任何你想做的人。在你內心充滿恐懼和焦慮的時候,她會包容你,試圖去傾聽你,而不去評論,不會用道德和「應該」去要求你該如何做,反之,他們用耐心來欣賞你的這份恐懼。她會看到你身上最閃光的地方,她會讓你知道不管你內心有多少恐懼和不安,你身上所有的品質包括你的恐懼和疑惑,都是被接受的。這就是愛啊。愛的本質絕對不是給你一個特定的價值觀和道德觀,而是讓你的生命更加遼闊。這個時候,你就會知道,真正的愛會讓你變成一個更美好的人。我在這裡必須要明確一個界限,那就是一個規矩也好,如果是出於愛,那這個規矩是可以理解且必要的。比如說不讓孩子吃太多糖那樣會對身體不好,那這種規矩是出於愛的。比如說很多好的老師對我們要求嚴格,為了讓我們更加出色,我覺得也是一種負責任的表現。回頭看來,我們知道哪些規矩是出於愛和為我們好的。

我忘記是羅素寫的哪本書了。他大概說了這麼一句話,love is expansive, not regressive。 (愛是遼闊的,而不是回歸性的)難道不是如此嗎。愛會讓你覺得生命的提升和延伸,而不是從本質上束縛你,讓你的生命緊縮。任何讓你生命緊縮的「愛」可能出自於好心,但是從本質上都抑制一個人心靈的發展。那些所謂的「愛」 會用各種規矩,各種條件道德教條恐懼負罪感來要求你,如果你達不到,那就沒有愛。難道這就是愛嗎?

回到我父親的那句話,沒有什麼都無所謂。現在也真正同意他的話。(當然,我說的「沒有什麼都無所謂」 是一種意識形態和思想上的事情。我們當然需要工作去養家,當然需要錢,家庭等。我們也需要去處理各種人際關係,需要去忍耐,需要調節自己等等。我今天講的不是那個方面)因為如果我們說了這句話,就代表我們已經不再糾結於恐懼和「應該與不應該」。隱含的意思就是這個世界的愛,意義,美好,快樂,還有任何你想加上的詞語,是無條件的,是包含你的,是廣闊無垠的,此時此刻就有的。這不是消極,而是一種莫大的積極,更是一種豁達。我們在這種廣闊的世界裡,你深深體驗到自己要做什麼,這個時候就沒有「應該」了。至於那些規矩,所謂的高大上的教條和「應該不應該」,都是浮雲。那你可能說,我讀了黑格爾的哲學,我覺得他說的非常對,那這不也是我被一種價值觀所掌控了嗎?不對,你看一個人的哲學你覺得非常好,這是從你內心來講認同他的看法,從而提升了你自己的個人批判性思考能力,和「應該去信」有著本質區別。當我們在享受知識的時候,根本不存在什麼應該不應該,相反,我們是自由的。我記得一位美國CBT療法諮詢師說過這樣一句話,「如果你對一個孩子說,你必須如何如何,或者必須去擁有什麼你才會快樂,那這無疑是一種情感虐待。」 如果你對一個困惑難受的孩子說,你必須遵守什麼價值觀應該怎麼做,才能獲得快樂和愛和意義,那我認為這無疑是一種殘忍,恐懼會在孩子內心增加。如果你自己告誡自己,必須相信或者遵守什麼東西才會獲得解脫,你其實本質上在試圖成為別人的樣子。一個人內心的規則一定是來自於這個人自己的想法,這個時候,就沒有「應該」了,因為「應該」這個詞語有一種從外到內的束縛性。而內心的想法是從內到外的自發性(關於接受自己以及背後的邏輯,以後我會繼續寫專欄詳細敘述)有太多經歷痛苦的人神經都是緊繃著的了,他們(包括曾經的我)一直覺得一定要信點什麼才能解脫,才能好。其實放鬆一下,告訴自己,無所謂的,我此時此刻就是放鬆的,我不需要去把自己變得更好或者信任何東西才能獲得美好。只有當我們完全放鬆之後,我們才能知道我們自己真的想要什麼,然後我們才會做出更有意義的行動,這個時候你的自信是增加的,而不是虛無消極的。如果天天喝雞湯,表面上是積極,其實是原地不動。只有你的頭腦已經不被教條所僵化,而是聽從內心深處的驅動,你才是自由的。只有頭腦自由的人才會做出對自己有益的決定。沒有什麼都無所謂,今天看到這句話,我更能感受到一種感動,一种放松。我就拿克里希那穆提在一本書中的一句話作為結尾吧,也詮釋了這個觀點:「愛就是自由,自由即是愛。」

知乎名:星星

2016年11月5日

本文為原創,如需轉載請在知乎上聯繫我。歡迎轉發。

P.S 我的文章可能會引起誤解。舉個例子,我覺得某個哲學家的哲學很好,所以我也很信。這個當然是好的,因為你通過感同身受思考相信了某個觀點。這種信念不是來填補你內心的恐懼的,從而不是你「應該」去信它,而是你自然而然能感受到它了。如果我們腦子裡有太多應該,我們潛意識裡則越能感受到恐懼。很多人看到我這篇文章可能誤以為我在宣揚虛無主義,然而不是的。我的主旨是不能用一種意識形態來束縛自己的思想,達到所謂的表面的安穩。自由的思想和接納的內心,才是快樂和有愛的。


推薦閱讀:

為了家庭和睦,我把自己孩子給「豁出去」了!
給准媽媽和媽媽們
孩子沒有完成預定目標時,是否應該收回對他的獎勵?

TAG:心理 | 价值观 | 教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