聾啞人夫妻怎樣教育孩子?

非常心疼我侄子,很急切地需要援助,跪謝大家!

這是基本情況:

我姐,姐夫有了一個很精靈可愛的孩子,也就是我侄子,他很健康。

然而我姐,姐夫都不幸地在成長中失去了聽力。

因為不能在周圍環境中有效學習語言,他們都說著常人根本聽不懂的語言,就是每一句話的每個字都有著嚴重的變調。只有我和我媽在和我姐相處十幾二十年後才基本聽懂她的話,很多時候還是要靠寫字。

現在我侄子一歲多,正是學語言的關鍵期,可是我姐和姐夫根本不可能教他說話。我姐說話在我侄子面前說話我和我媽都會叫住她,怕我侄子學壞。然而很多時候我姐和姐夫還是忍不住在他面前說話。並且我觀察到我侄子已經學會了那種聽不懂的語言。

我姐就會滿臉無奈心酸的樣子。對於一個母親,有愛不能說出口,你可能會想,太可憐了。

然而,還有更糟的…

我姐夫家說著粵語的土話(在音調上和標準粵語很不一樣),我和我媽說粵語,我爸說東北版普通話,我侄子還常聽普通話兒歌。

(非歧視農村)我姐夫家在農村。為了給他更好的成長環境,我姐放假就會帶他來我們家。

如此混亂的語言環境,我想可能已經給我侄子帶來巨大的混亂感…

總結一下:我侄子面對幾種語言的困擾,以及陪伴時間最長的父母是聾啞人。

我想請教各位,對於這種情況,應該怎樣教育我侄子?


站在教育終點思考教育起點

作為大學教師,同時作為幼兒家長,給了我一個站在教育終點來思考教育起點的機會。

對照我現在所教學生的種種問題來反思幼兒教育,可以看出某些早期啟蒙教育的端倪,有三點特別深刻的感觸,想和大家分享。

幼兒階段是習慣的起點,有些事情越早知道越好。

◆運動習慣的培養越早越好 ◆

如果只能培養一個習慣,那就培養孩子的運動習慣吧。

2014 年 9 月,我市某大學一男生在國家學生體質健康測試長跑項目中猝死,令人扼腕慨嘆。年輕的生命還未真正開始就早早凋謝,對學校老師同學來說是重大損失,對其父母和家庭更是沉重的打擊。

事後,我們在對其家庭送去安慰的同時,除了討論學校賠付責任、學工部門應對學生身體情況有更多了解、國家體能測試是否每一個同學都必須參加等等,我們更應該追本窮源,討論學生的身體素質。

90 後大學生們普遍作息習慣不好,經常熬夜,而且只有少數學生有運動習慣,這可能都直接導致了他們每況愈下的身體素質。

即使只是為了增強身體素質,也要讓孩子從小愛上運動。

家裡小朋友所在幼兒園,特色活動是幼兒籃球。初入園時,小朋友從未接觸過籃球,但是在幼兒園接受到了正確的指導,進步迅速。現在已經能輕鬆連續拍球一百多個,還會了單手拍球、單腳拍球、雙人拉手拍球等各種花樣。

她從這項運動中得到了樂趣,每天回家都練習得非常起勁兒。

據說之前幼兒園還請了專業幼兒籃球教練來每周給孩子們上一次課,但是一學期要額外收 198 元的費用。有家長不理解告到教育局,說幼兒園亂收費,導致這項活動不得不停止了。

這就非常遺憾。一項運動,孩子如果能得到正確啟蒙,意義是非常重大的。

很多家長願意在校外花動輒上千元找水平參差不齊的補習班,而不願花區區 198 元讓孩子在幼兒園裡接受篩選過的優質專業教育,這一點,我表示非常不解。

讓孩子愛上運動,從運動中找到樂趣, 這是對孩子一生都有益的事情。

同事 X 老師的女兒,就讀過屠呦呦曾就讀過的效實中學,現在在香港中文大學讀研。 X 老師說女兒小時候, 其他什麼輔導班都沒報,因為身體比較弱,經常生病,就請了個體育家教。請附近大學體育專業的一個學生,每周來陪小朋友玩兩個小時,什麼都玩, 各種球類,跑步跳遠遊泳等等。

體育家教陪小朋友玩了三年,在玩的過程中教會小朋友每項運動正確的運動姿勢,以及基本的運動保護等等。

X 老師說當時那麼一點投入,現在想來,回報簡直無窮大。因為一開始,女兒就學會了運動保護,所以這麼多年運動過程中沒有遭受過任何運動損傷。也因為一開始就學會了正確的姿勢,女兒體會到運動的快樂,就喜歡上了運動,養成了一直持續運動的習慣。

只要想想每年有多少孩子因為運動而傷了膝蓋跟腱等就知道運動保護這件事有多重要了;而正確的運動姿勢,可以讓你在更省力更不磨損身體情況下發揮更好,從而更喜歡運動。

僅僅是運動保護和姿勢正確這兩件事,已經難能可貴,更別提她因為擅長運動在學校歷年運動會上表現出色而得到過數不清的榮譽,這些榮譽極大地激發了其自信心和開朗健康性格的培養。

更因為有運動習慣,她本科畢業那年去哈佛做交流生的時候,可以很容易地融入進去,能共同進行一項運動的人,有著別人無法分享的共同話題。

還有,她因為運動習慣帶來的很少生病的好身體以及令其他女孩子艷羨不已的修長窈窕好身材。

所以,你說 X 老師女兒在運動上算是有天賦嗎?答案是肯定的,也是否定的。

何謂一個孩子在某件事上 「有天賦」?

所謂 「有天賦」 就是孩子習得了正確的方法,在一件事情上得到越來越多的正面反饋,所以才會有更多動力堅持做這件事,如此而已。

X 老師的女兒剛開始也是體弱多病並沒有顯示出任何運動天賦,但是接受了正確的指導,在運動上接受到越來越多正面反饋,從而越來越發展出 「運動天賦」。

讓孩子接受專業體育訓練,養成運動習慣, 這是讓其一生都會受益的事情。

如果只能讓孩子培養一個習慣,那就培養運動習慣吧;如果只能幫孩子報一個輔導班,那就報一個運動方面的輔導班吧。

假以時日,絕對物超所值。

◆捨得放手讓孩子自立 ◆

我知道現在大學生可能不是很自立,但是今年的新生又一次刷新了底限。

軍訓結束,一位新生媽媽電話我,說兒子得了中耳炎,她從家裡拿了膏藥過來,讓我這個新生班主任每天晚上去寢室幫她兒子貼上。

納尼,我是聽錯了嗎?去寢室幫他貼膏藥?還每天晚上?

我一頭黑線,徹底無語。

首先,這真的有必要嗎?一個大學生如果真的連貼膏藥這件事都搞不定的話,那我真的不明白他是怎麼考上大學的。其次,這位家長,您是真的把老師當保姆了吧?

之後問那個學生,他反而表示並不知情,也表示自己完全可以搞定膏藥的。

看來並不是學生不獨立,是家長不讓孩子獨立。

有一種餓是你媽覺得你餓;

有一種冷是你媽覺得你冷;

有一種殘疾是你媽覺得你生活不能自理。

所以到處找委託人,上學期間找老師當保姆,畢業之後給找媳婦兒伺候著。

這讓我想起心理學家斯考特·派克在《少有人走的路》描述的一個場景:

一個母親來找心理醫生,說自己的兒子特別依賴父母,都大學畢業了還什麼都不做,每天在家裡躺著。

醫生問她:「小時候,他第一次嘗試系鞋帶,你是不是嫌他慢然後搶過來自己幫他系了?」

母親抬起頭說:「是的,醫生你怎麼知道?」

醫生接著問:「上小學的時候,他和同學發生爭執,你怕他受欺負,是不是你幫他擺平的?」

母親愕然,回答:「是的。」

醫生說:「你自己種下的因,你現在只能接受這樣的後果。你從來沒有教過他獨立,所以他一直依附於你,你只能繼續幫他找工作、給他錢花、幫他找個老婆,然後繼續養著他們。除此之外,你毫無辦法。」

幼兒園外,不斷聽到家長抱怨: 我的孩子不吃飯,老師也沒有去喂她,導致她空著肚子餓了一下午;老師沒有給我的孩子及時增減衣物,導致孩子感冒了……

在中國家庭里, 雞飛狗跳追著孩子喂飯是普遍現象,哄著騙著吃兩口,趁其不備塞一口,導致孩子把吃飯這件事當成了負擔,老大了還不會自己吃飯。

一次單位外出旅遊,同事 C 老師 5 歲女兒的吃飯就讓人印象深刻。她看著飯桌上的菜,告訴媽媽:「我想吃這幾樣請幫我夾過來。」 然後埋頭大口大口地吃,吃完之後和大人說一聲就去旁邊玩耍去了。

小姑娘看起來營養充分,各方面發育都很好。在場的媽媽們都很羨慕,向 C 老師取經。

C 老師介紹說,他們很早就教女兒用勺子,大人吃飯的時候女兒坐在餐桌邊的兒童餐椅上和他們一起吃飯。不願意吃也可以不吃,吃完飯就收拾餐桌,中間不提供零食,一直到下一餐飯點才有東西吃。

剛開始肯定有幾頓不吃的,家裡的老人心疼壞了,就偷偷給孩子喂飯,被他們發現後嚴厲制止了。小孩子餓了幾頓之後慢慢就養成了好好吃飯的習慣,吃飯上面不需要照顧了,這樣大人外出聚餐、出門旅遊都可以帶上她。

捨得放手讓孩子自立,從不再幫孩子代辦很多生活基本事項開始。

孩子,你不會的,我可以不厭其煩地教你,直到你學會;

你做起來慢的,我也可以耐心等你,直到你完成。

但是我不會再幫你代辦很多事情了。

我不會再追著你喂飯,因為不想剝奪你主動品嘗美食的權利;

我不會再幫你穿衣服,因為不想剝奪你主動打扮自己的權利;

我不會再幫你刷牙洗臉,因為不想剝奪你掌控自己身體的權利。

把孩子當作一個平等的生命來對待,我們自己把吃到一頓美食、去一個新的地方旅行、看一本新書、交到一個新朋友、學一個新東西,當成人生中不可多得的生命樂趣,為什麼,我們要幫孩子代辦這些事呢?

幫助孩子代辦 TA 本來應該做完全可以做的事,就是剝奪了 TA 享受豐滿充沛人生體驗的機會。

孩子總是要離開父母自己去飛翔的,但是 TA 是在去上大學那一瞬間就學會自立了嗎?

當然不是的。

孩子自幼兒園開始,都是為和父母的分離以及今後獨立的人生進行漫長的準備。

自立是需要一步一步培養起來的:從獨立穿衣吃飯刷牙洗臉開始,到獨立完成作業,到自主決定自己喜歡做的事,再到自主決定自己之後的職業方向,一步步走向自己想要的人生。

捨得放手讓 TA 獨立,讓孩子享受屬於 TA 自己的豐滿充沛人生。

◆家庭積極配合學校教育 ◆

去年,在我市某高校女生宿舍發生了這麼一件事:半夜一點鐘,一位女孩敲響沉睡中宿管阿姨的門,要求出去,說有夥伴開車在門口等著,要出去玩耍。

宿管阿姨說,學生守則上規定宿舍樓十一點之後不準外出了,有事可以明天一早出去。

女孩問,最早可以幾點出去?答早上六點鐘。

女孩威脅說,我等不了那麼久,你不幫我開門我就在你門口守著。

宿舍阿姨無奈說,那你守著吧,我睡覺去了。

女孩等了一會兒,電話響起,外面夥伴在催問怎麼還沒有出來。

情急之下,女孩鋌而走險從二樓窗戶順著水管跳下去。

下面的夥伴沒能接住她,她重重摔在水泥地上。夥伴們都慌了,大聲呼救。

聞聲而來的保安和宿管阿姨趕緊撥打了 120,通知班主任,一起把女孩送到了醫院。

掛急診,找醫生,做各種檢查,同時通知女孩家長。醫院診斷結果為:左腳和腰椎骨折。

女孩家長聞訊,不問青紅皂白,氣勢洶洶帶著一幫媒體記者趕來,在學院書記辦公室拍桌子咆哮,質問說:學生深夜從宿舍樓跳下,你們學校是如何管理的?

待到了解真相,家長得知是自己女兒不遵守學生守則所致,才偃旗息鼓率領眾記者撤退。

近日,網路上流傳的綿陽安州區某幼兒園幼兒喂葯過量中毒事件引起了人們的注意:粗心的幼兒家長把服藥劑量的 「3.5毫升」 錯寫成了 「35毫升」,幼兒園老師也未經核實,按照錯誤劑量給孩子餵了,導致孩子藥物中毒。

家長怪罪老師沒有常識,幼兒園老師也很委屈,說明明是家長粗心大意。

在教育孩子這件事上,學校和家長本該是最親密的同盟者,但一旦出現問題就扭曲成了敵我雙方,家長千方百計想找出學校失職之處,學校如履薄冰把本該用於育人的精力放在了如何維穩、如何不出事上。

諸如此類事件還有很多很多,我們不講是非,只追本窮源:到底,我們孩子的教育應該誰來負責?

有人說,那不廢話嗎,學校是專門的教育機構,孩子的教育肯定學校負責啦。

學校教育固然很重要,因為學生的大部分科學知識與技能、社會規範與道德價值觀等都是在學校習得的。

那麼,我們簡單粗暴地把孩子推給學校就可以了嗎?顯然不是的。

家庭教育是學校教育和社會教育的基礎,是人生整個教育的起點。家長對孩子成長所起的決定性作用是怎麼強調都不為過的。

所以,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二者應該是相輔相成的。作為學校教育執行者的老師與家庭教育執行者的家長,應該共同探討緊密配合。孩子是具有主觀能動性的複雜多樣個體,孩子的成長需要學校和家長共同的智慧。

是的,我們聽到過太多學校違規的負面新聞;是的,我們也聽到過太多教師失格的醜陋例子。

但是,我們不能否認大多數教育行業從業者,還都是在自己專業上深耕多年,具備深厚職業素養和專業精神的。

中國教育的頑疾每個人都知道,每個人又都深陷其中,無法苛責單獨的某所學校或者某位老師。在無法改變現狀又不能逃離的當下,學校和家長在現有基礎上加強溝通緊密合作是更好的選擇。

教師和家長不是對立的,不是上下級關係,而應該是孩子教育上並肩作戰的盟友。與其孩子出事之後再追究責任,不如事先明確教師教導和家長協助責任。

家園共建、家校互動不是一句口號,不是躺在文件上的一句話,而是要實實在在地行動,落實在每一次和孩子共同完成手工作業上,落實在每一次和老師的溝通反饋上,落實在家庭教育主動積極地配合學校教育上。

以上,儘早培養孩子運動習慣、捨得放手讓孩子自立、以及家庭積極配合學校完成對孩子更好的教育,是作為大學教師的我對作為幼兒家長的自己,所能給出的最好建議。

=====================================

下載新生大學APP,讓自我升級成為一種習慣。


10月15號:

我想知道題主的哥哥嫂子會不會手語,還是只會口語?夫妻倆使用手語的話,小孩子的語言能力發展是相當贊的。哥哥嫂嫂在家裡不需要說各種語言亂七八糟的語言,而是統一和小孩子手語溝通。任何小孩子都是先看懂手勢,然後才學會說話的。可以說,小孩子本身手語的發展可以說比口語還要早。

在家裡,哥哥嫂嫂需要做的是可以開著廣播或者電視,讓寶寶都接受聲音的熏陶。試著買一些有聲嬰兒/少兒讀物,每晚一個故事。如果條件允許的話,就帶孩子去早教中心讓寶寶接受正規的語言訓練。其實這樣做,並不比聽人夫婦帶出來的小孩差。從小在手語和口語雙重語言環境下長大的孩子特別聰明思維很靈活,對以後的學習能力也很有幫助。

當然,如果不會手語也沒有關係。小孩子的學習能力想像的還要快,即便是現在這樣所說的糟糕的語言環境,但是寶寶在三四歲進入幼兒園後就自動和周圍的小朋友啊老師啊溝通,語言能力自然也會大大提升。雖然比其他小孩可能晚了兩年的語言發展,但並不妨礙他以後的說話口齒清晰度。世界上是有很多小孩都是兩三歲,甚至四五歲才開始說話的,上學後依然發展的很好。學校不僅提倡普通話,還會從拼音開始教,小孩子過去所說的錯誤的音會一個個糾正過來。所以不用太擔心。

------------------------------------分割線------------------------------------------------------------------

11月20號更新:(以後全部為摘抄)

我找了一篇美國聾校研究了雙語發展的論文:雙語體制的好處

http://vl2.gallaudet.edu/files/2614/2782/9958/RB7_MorfordBilingual_Chinese.pdf

雙語體制是平常的,不是特殊的。

雙語學習者能夠按時達到語言里程碑。

雙語體制促進語言和讀寫能力。

雙語體制促進認知控制過程。

雙語教育促進元語意識。

1. 您是雙語使用者嗎?

任何人如果日常使用 ASL(美國手語) 和英語,就是雙語者。
學習雙語的興趣日益增加,但還是有很多人擔心
習得雙語會對小孩子有不良影響。誰是雙語使用
者,以及雙語如何影響語言和認知發展?本簡介
將會提供一些簡略答案,和一些關於雙語學生使
用 ASL(美國手語) 和英語的問題。

2. 雙語體制定義

雙語體制有不同的定義,不同的分別就是幾歲開
始學習每一種語言和每一種語言的流利程度。雙
語體制越來越廣泛的被認可,多數研究人員正在
找出一個合適的定義。簡單的來說,如果經常使
用兩種語言就認為是雙語使用者;使用兩種語言
以上的就是多種語言使用者。

即使如此,雙語體制的誤解依然存在。Fran?ois
Grosjean, 一名瑞士的心理學
家。 他是其中的一名研究人員研究美國手語
(American Sign Language)認知能力過程, 他
2010 年出版的書,揭穿幾個關於雙語常見的誤解。例如,一些人認為使
用一種語言是正常現象,和雙語使用者對兩種語言是相當流利的。這些常見的概念沒有科學證
據。事實上,Grosjean 認為事實是相反的。世界
上大部分是雙語體制(但美國尚不是),多數的雙語使用者在兩種語言有不同的水平程度。此
外,語言的流利水平的變化是取決於雙語者經常
使用哪一種語言,這是常見的。一名西班牙語-
英 語 雙 語 使 用 者 從 Miami ( 邁 阿 密 ) 搬 到
Detroit (底特律),最初西班牙語是比英語
好,但是以後英語會比西班牙語好。大概估計 50
至 75%的世界人口是雙語者,取決於雙語的定
義。根據美國人口普查局 2007 年完成的調查報
告, 4 歲以上在美國居住的人有 18.1%在家裡講
另一種語言,不過也會講一些英語。本次調查
並沒有包括美國所有形式的雙語在內,包括美國
手語-英語雙語體制,不過這也可以估計最少在
美國居住的雙語使用者。根據本次的調查,最少
有 50 萬-或可能更多的-在美國居住的雙語使用
者。儘管目前還沒有雙語體制的研究直接關於聽
力狀況的,有可能會雙語體制的聾人群是比聽力
正常的多,許多聾人會一種手語,還會一種口
語,口語或書寫。

大多數的雙語使用者根據不同的場合使用不同的
語言。 例如,他們會在家裡和學校使用不同的
語言, 一種是口語和另一種是書寫,一種跟兄
弟姐妹和另一種跟祖父母溝通的語言,依此類
推。每一種語言的熟練程度將取決於怎樣學和什
么時候學習到以及每種語言的使用經驗。打個比
方,使用雙語的兒童可能只會「拖鞋」在一種語
言,因為這個單詞通常會在家裡講而不是在學
校; 相比之下,他們很可能知道兩種語言的單
詞「拿」。許多研究曾經報道雙語使用者是比單
語同伴落後,這是一個非常錯誤的誤導; 這些
研究只是根據雙語使用者其中一種語言的熟練程
度。雙語使用者在學校不會象在家裡一樣使用
「拖鞋」這類型的單詞,所以報告顯示比單語使
用者有較低的水平。最近研究對兩種語言進行評
估。比較單語和雙語兒童的相同語言,兩者之間
的辭彙發展沒有太大的區別。

3. 雙語兒童的語言里程碑

儘管雙語體制更為廣泛認可,許多家長仍然擔心
太早讓他們的小孩接觸雙語將會造成混亂和導致
語言以及認知的延遲。 雙語兒童的研究,不管
怎樣,一貫報告顯示學習多種語言是一種很自然
和無障礙的過程。在語音,辭彙,和語法的發
展,雙語兒童和同齡的單語兒童有相符合的語言
水平。最近關於出生於聾父母的聽力正常兒
童的研究顯示從嬰兒時學習手語和一種口語的兒
童也能象同齡同伴達到同樣的里程碑。 此外,
這些研究報告顯示當年輕的正常聽力手語使用者
在談話時同時使用手語和口語,沒有顯示出語言
混亂,但實際上是一種很自然和可預測的行為,
他會象高度熟練和流利的雙語成年人一樣語碼轉
換。當小小的年紀,正常聽力手語使用者根據每
一種語言的語法將單詞和手語結合一起以及反射
出孩子父母使用的語碼轉換。 聾的雙語學生
同樣也可以從老師在課堂使用的語碼轉換戰略幫
助他們支持語言發展。

儘管單語和雙語兒童有類似的發展,仍然雙語兒
童學習他們每一種語言的流利程度還是有一些細
微的差別。 最近的一項研究顯示,1000 名在加
拿大的雙語兒童接受一項「學校語言」的測試,
雙語學生的辭彙量比同齡單語學生少,這些兒童
在家裡和學校是講同一種語言的。有趣的是,
這項研究只是顯示雙語和單語學生在家裡使用的
辭彙有差別,學校的辭彙並沒有。當把兩種語
言的辭彙加起,雙語學生比單語學生多,即使只
是計算翻譯(兩種語言大約意思的單詞)的詞
匯。這個區別很重要因為它可以說明雙語學
生習得他們接觸到的單詞;不管怎樣,家裡跟學
校使用的單詞類型是不一樣的所以雙語和單語學
生在單語評估測試有不同的結果。ASL-英語雙語
體制的情況, 聾學生將會習得每一種語言使用
的相關辭彙。如果在家裡使用手語的話,學生將
會學習在家裡討論的單詞。同樣,英語辭彙也是
一樣。

辭彙量對所有學習語言的兒童來講是一個很重要
的預測,聾或聽力正常的。知道更多單詞的兒童
會更好地掌握新單詞。這些發現是根據重聽兒
童,佩戴人工耳蝸助聽器的聾兒童,在家裡使用
ASL 的聾兒童,以及只是口語或手語學校。總
之,辭彙越多孩子學習新單詞就越快,這是學習
新的語言和不同語言的道理。對於單語和雙語學
生,辭彙量比年齡能夠更好地預測語法的發展。 對於雙語使用者學習如何把兩種語言的單詞
和語法語素連接將取決於每一種語言的具體語
法。因此,這名孩子可能這樣表達,例如他會
用一種語言說「爸爸的杯子」,同時在另一種語
言說「爸爸杯子」。 儘管這些語法上的細微差
別,雙語兒童習得兩種語言的語法跟單語兒童一
樣早。至於單語兒童,在那個年齡符合語言的掌
握是根據該語言的複雜性和接觸率。

4. 雙語體制的好處

越來越多媒體報道雙語體制的優點,而這意味著
越來越多家長和教育者為自己的子女和學生考慮
這些優點。學習雙語的明顯好處就是兩種語言的
溝通能力。增加的溝通能力能夠比單語使用者更
好地融入多元化的社會,經驗,不同的觀點。這種能力對聾兒童來講是非常重要的,如果他想以
後與 ASL 手語者和英語使用者建立關係。就算
長大以後不會用兩種語言,越早學習手語和英語
是一個符合邏輯的選擇,因為習得雙語不會導致
語言混亂或耽誤。

雙語研究報告顯示第一種語言的流利程度會幫助
第二種語言的發展;學習雙語不會影響或干擾其
它語言的發展。此外,雙語者比單語者更早地
發展元語言意識,而這種能力在某方面有助於語
言的學習。 例如,雙語兒童比單語兒童更加
靈活了解對方的談話,以及雙語成年人比單語
成年人更快掌握新單詞。研究還發現,雙語對
閱讀發展有好處。其中的一個好處就是更好的音
韻意識,這意味著能夠辨認和讀出單詞或手語的
範圍(手形,位置和動作)。 這些優勢是事實
不僅是對從小生長在雙語環境里,也是對入學時
第一次接觸第二語言的兒童。 在 ASL-英語的雙
語環境里,這些結果提醒我們,學習 ASL 對佩戴
人工耳蝸的兒童有好處以及學習英語對在家裡使
用 ASL 的聾兒童也有好處。 兩種語言的發展只
有增長,沒有退步,還會提高孩子面對面和寫作
溝通的意識和敏感度。

過去,研究人員認為雙語者把兩種語言的單詞記
在大腦的不同部分, 在需要時切換語言。從表
面上看,這種假設是符合邏輯的因為雙語者能夠
選擇性地在某個時候使用一種語言。 此外,最
近的研究表明兩種語言會不停地在雙語者的大腦
轉到。最近這些研究結果已擴展到 ASL-英
語雙語者,當聾雙語者讀到英語時會做出手語。 Judith Kroll 是了解雙語者的記憶和大腦國際研
究 和 教 育 機 構 ( Partnership for International
Research and Education on Understanding the
Bilingual Mind and Brain)的主任,經常描述雙語
者是「腦力魔法師」(mental jugglers)。Kroll
表示控制兩種語言需要大量的認知能力,包括在
適當的環境選擇正確的語言和抑制另一種語言的
辭彙。雙語者管理兩種語言的能力對非語言的領
域有相當好的好處。雙語者比單語者能夠展示更
好的注意力和抑制能力,28 能夠更好地解決問
題,以及更好的記憶能力。這些好處是從日
常控制兩種語言累積的經驗。

5. 雙語教育

從出生就教育聾兒童手語已經不是正常現象,聾
兒童也可以成為雙語者如果父母在家裡從小就教
育 ASL 和英語。此外,參加雙語教育學校能夠讓
兒童培養 ASL 和英語的語言能力和讀寫能力這讓
兒童得到終生的理想學習和成功。通常學業的成
功跟高水平的 ASL 和英語成就往往有很強的關
系。31,32
早期充分地接觸第一種語言(例如 ASL)能夠提
高語言的發展技能和提供一些機會發展判斷性思
考和複雜性的推理技能, 這些技能能夠幫助發
展第二種語言(例如英語)的讀寫能力。33,34,35
聾兒童教育者可以利用學生在 ASL 的元語言技
能促進英語學習。 使用適當的比較和綜合性的
教學策略,如翻譯,字母拼寫,以及連接/夾層輔
助來提高 ASL 和英語讀寫能力的發展, 從而鼓
勵學生繼續提高他們的雙語水平。

6. 聾兒童家長和教育者的參考

鼓勵雙語體制

以下跟聾兒童家長,看護人,和教育者分享的一
些信息。 首先,總結研究報告的重要信息:雙
語體制對兒童和成人是有好處的不論聽力狀況。
家長和教育者不需要再猶豫鼓勵學習雙語。與大
眾的看法相反,雙語體制對學習語言不會有不良
影響;事實上,它具有相反的效果。儘早接觸多
種語言能夠確保最佳的語言天賦和認知能力。限
制於接觸一種語言希望能夠提高水平,這是毫無
根據的, 因為兩種語言有互相支持的。
那麼為什麼不讓聾兒童接觸多方面的幫助,好讓
他們在學術和生活上有更好的成就?完善的幫助
包含多方面的雙語語言經驗和技能使聾兒童更靈
活地利用學習機會。世界是一個多語言和多文化
的地方,高度重視與他人的語言和文化交流。聾
兒童擁有雙語和多種語言的知識和技能將會在學
術和日後有所成就。
家長和教育者的職責就是鼓勵而不是禁止他們的
孩子學習語言。鼓勵孩子好奇地接觸不同的語
言,家長的鼓勵將會提高孩子的語言天賦和認知
發展。

善用兩種語言的多項功能

雙語者的語言水平是跟每一種語言的使用環境有
關。 至所以這樣,讓聾兒童接觸更多的語言環
境。例如,不是等您直接跟孩子溝通的時候才用
手語; 而是當孩子在場時您和別人交流時也用
手語-即使她不直接參与對話中。 這樣一來,您
的孩子能夠接觸整個過程的溝通交流。所有形式
的互動(辯論,討論,問題/答案,談判,閑
聊,其它)是通過語言的交流, 因此提供聾兒
童(和聽力正常兒童)接觸和觀察語言的力量。
這是非常重要的,年輕的語言學者有機會接觸不
同環境的對話。
此外,讓聾兒童看書,聽故事,和閱讀。這樣他
們不會把英文當作天文語,一種毫無意義或者無
法理解的語言。例如,使用 ASL 分享(這是,
翻譯)英語書,這是闡釋這兩種語言的連接。聾
兒童將會發現原來這兩種語言能夠表達故事和經
驗。同樣的道理,家長,看護人和教育者可以鼓
勵兒童在生活上使用英語,例如通過發電子郵
件,寫日記,發簡訊,或等等。, 從而加強語
言的概念,可以幫助我們溝通和完成事情。
正如在不同的環境接觸和練習使用英語將會幫助
聾兒童提高他們的英語水平,在不同的環境使用
ASL 也將會幫助提高 ASL 的語言水平。通常聾
兒童會在熟悉或休閑的環境下接觸 ASL,比如游
樂場或餐桌上。但聾兒童也應看到,ASL 可用於
討論抽象的和學術的話題,和 ASL 可用於各種
用途,如從日常溝通之非常正式的或藝術的演
講。
總而言之,如果家長想讓孩子習得雙語但又擔心
它會阻礙孩子的語言和認知發展,研究報告結果
說明他們可以不用擔心啦。兒童學習兩種語言就
好象學習一種的那麼輕鬆,學習兩種語言更有語
言意識,還有一些非語言的得益。


作為一個聾啞人的孩子,表示成長的很健康。正常人多教孩子說話,父母一定要多教孩子手語。孩子還小不會記得這種混亂的事,長大隻記得我會手語還會說話就夠了


看到這個問題,我才發現,我竟然不知道自己是怎麼學會說話的,我爸媽也是聾啞人,從沒想過這個問題,本人新聞專業出身普通話一級乙等,身邊爸媽的聾啞人朋友家的孩子也沒任何異常,長遠來說不用太擔心這個問題。

我記得我小時候聽旁人說過,說我總是一邊說話一邊用手比劃,比劃的東西未必是手語,但是控制不住的簡略的比劃,在別人說過之後我注意了一下這個問題,但是我現在也會保留這個小習慣,而且,我小時候不知何時會很自動當翻譯,對父母用手語,對其他人說話。

綜上,小孩子很聰明,全在大人引導,真的擔心到學說話的問題,那就雙方家人多陪陪孩子,起碼達到孩子上幼兒園不影響的學習的程度就行了


我父母就是聾啞人,還是文盲不會手語,只能咿咿呀呀的。很小爺爺奶奶在的時候會講一點方言,到現在長這麼大了,看電視看的會講普通話,方言反而講不利索了,不用擔心小孩子語言混亂,畢竟小孩子不是在完全無語言的環境下


力薦一本書 潤物細無聲 裡面專門寫聽障父母如何教育正常孩子

不要為手語感到丟人,手語是一門語言。

和父母順利溝通不二法門是孩子學會手語。


我的哥哥也是聾啞人,我哥哥嫂子和我父母一起居住的,我父母覺得有時候又養了一個小兒子,又辛苦又快樂,現在我侄子成長的很好,聰明活潑,口齒伶俐。所以如果父母在身邊,會方便很多。


推薦閱讀:

小孩子一定要被強制叫人么?
小孩到底可以有多壞?
孩子班上有人炫富,然後孩子覺得自家條件不夠好,覺得父母不夠能幹,怎麼辦?
Scalers:媽媽愛學習,孩子會模仿
如何改正孩子打人的行為?

TAG:語言 | 教育 | 兒童教育 | 孩子 | 聾啞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