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喝奶、不吃飯、不睡覺,媽媽不要走」 | 磨人的分離焦慮,到底應該怎麼辦?

昨天收到了一個媽媽的關於孩子分離焦慮的緊急求助。

她的育兒條件得天獨厚,產假+請假+拖拖拉拉地在家辦公,磨到了孩子八個月大,但一開始規律上班,每天早上跟孩子的生離死別簡直捏碎了一顆媽媽心,再加上家裡老人彙報孩子不喝奶、不吃飯、不睡覺,她恨不得立馬辭職回家陪孩子了!

其實我特別理解這種狀況。雖然我是在弟弟差不多一歲半的時候才重新出來工作,但即使是在家裡一直陪伴,也經歷過兩個階段性的孩子撕心裂肺的分離焦慮,這是每個孩子都會經歷的階段。簡單地說,孩子的這種分離焦慮跟父母離開多久多遠關係不大,而跟孩子的心理發育日趨成熟有關。

那位媽媽經歷的是典型的上班分離,這是規律的、大塊的、長時間的分開,而更多的媽媽,如我,經歷的是那種每天的小drama。哥哥分離焦慮最嚴重的時候,剛好是我肚子里懷著弟弟的時候。可能當時對哥哥的投入確實變少了,畢竟精力和時間確實是跟不上。那段時間,哥哥每天都跟在我的後面哭哭哭。

上廁所,哭,去做飯,哭,轉身拿個盤子,還是哭,基本上除了上廁所,哥哥都是掛在我的身上,單手抱娃炒菜這個技能,也算是當媽的基本修養吧。就算是心裡清楚分離焦慮是正常狀況,但一眼看不到底的哭泣大法還是讓我頭皮發麻、性情煩躁、心生焦慮。估計要是能看到進度條,情緒會穩定很多,所以弟弟再有分離焦慮的時候,我的應對就輕鬆多了。

絕大多數嬰兒會在六到八個月會開始表現出較為明顯的分離焦慮,也有的孩子開始的晚一些,在孩子兩歲之前都有可能會出現。主要表現為,一眼看不到媽媽就用盡生命的能量大哭,據科普群媽媽描述,有的性格剛烈的孩子能哭一個小時(媽媽去上班),然後哭累了就睡著了……

經過一次分離焦慮後,我明白了分離焦慮其實是個好事。

原因有二。

第一,他搞清楚了自己和媽媽不是一體的,自己左右不了媽媽的想法,這是智商在發展。小嬰兒時期是生活在自我為中心的世界的,我想吃奶,奶來了,我想睡覺,媽媽來哄我了,我拉完了,媽媽來換尿布了……早點認識到這世界還有別人是一件好事情。

第二,這也意味著,母嬰之間形成了比較清晰的依戀關係,關於安全依戀的科普可以戳鏈接查看【風浪越大娃心越盪】。這裡只簡單說一下,六個月以前是建立母嬰依戀關係的時候,叫做「形成中的依戀」(一般是6周到6個月),六周之前的小嬰兒不怎麼認人,相信大家都清楚。我猜這也是為了給媽媽時間迅速恢復體力,因為接下來就是硬仗了。

所以說啊,要是你在在孩子六到八個月之後跟他分開,他表現得一臉冷漠一派淡定,則要好好反思一下是不是陪伴方式出了問題。已經有相當多的研究指出,影響嬰兒形成安全的依戀類型的關鍵,在於陪伴的「質」而不是「量」。除了生活上的照料、情感上的聯結,跟孩子足夠的身體接觸和對孩子需求的及時反饋,都是很重要的方面。這個如果細說可以再寫一篇了,我們以後再聊。

那麼這個有點鬧心的分離焦慮,到底會持續多長時間?

分離焦慮沒有規律,也無階段性過渡,就如同寒潮,突然降臨,又突然結束。

我家哥哥是一歲一個月開始表現的非常明顯的,我帶著哥哥回家省親,面對一家的外公外婆老叔老嬸,硬是掛在我身上不下來,一直抱著不肯走,再放,准嚎啕大哭。說實話當時我非常受挫,也陷入了深深的自我懷疑。已經全職帶他每天陪他了,怎麼還會這麼「黏人」呢?難道是我的陪伴質量出了問題?

但突然有一天,哥哥的分離焦慮不見了,孩子成長得讓我措手不及,以至於我現在都不大記得清,到底為什麼前一天哥哥還是痛哭著要我抱抱,第二天就開開心心把我送出門,這裡面到底發生了什麼神奇的變化。

弟弟的分離焦慮是從一歲九個月開始出現癥狀,但只持續了一個月不到。當時我已經是一個職場媽媽了,每天都要跟他告別,當然這一個月也是哭得我意亂神煩。他大哭抗議了一段時間之後,畫風突轉,看到我和爸爸出門上班,會噔噔噔指引我出門的方向,然後在門口開(語)開(焉)心(不)心(詳)地招手:「爸爸,媽媽,拜拜,弟弟,校,課,泡泡(弟弟要去學校上泡泡課)。」

所以就我個人的經驗而言,分離焦慮持續的時間沒有一定之規,理論上講,在孩子搞清楚了「物體恆常性」的概念(也即「看不到媽媽並不意味著媽媽不在了」)之後,確認了「暫時看不到媽媽但是媽媽依然愛我」之後,分離焦慮也就迎刃而解了。

這個情況,有些孩子需要的時間長一些,有些孩子需要的時間短一些,這些都是個體差異,不一定跟媽媽的陪伴質量有關,所以大家千萬不要陷入深深地自我懷疑和自我否定,只要用心陪伴,足夠好的媽媽已經足夠支持孩子平穩過渡了。

再提供一些小技巧,平穩過渡時期可能用得著:

雖然我沒有辦法明確地告訴大家,分離焦慮到底何時才會結束,但作為過來人,我能分享的一點經驗是,成功度過分離焦慮的孩子,所表現出來的自足和自信是很讓人感動的。

在這個過渡期間我堅持的幾個小原則:

1.不拒絕孩子尋求安撫的要求

如果哥哥要我抱,我就抱,哪怕需要單手炒菜。如果出門在外我也比較累了,我就找個地方坐下來,靜靜地抱著他,等他滿意了再放回推車繼續走。孩子提出要求安撫的要求的時候,一般都是在尋求加油和充電,以及在探尋,媽媽是不是真的還愛我,給我無條件的支持。

所以只要哥哥提出來,我就會儘力滿足他(在自己力所能及的情況下),事實上這樣的滿足並沒有培養出一個專橫驕縱的孩子,我家的白羊哥哥非常暖,很會為別人考慮,我猜也跟他的愛的荷包比較滿有關,自己不匱乏,自然不吝贈與別人。

2.不把自我懷疑的焦慮傳遞給孩子

我確實也會懷疑,是不是自己做的不夠好,比如是不是真的沒有給哥哥足夠的機會去認識更多的人,才導致哥哥這麼黏我,也會陷入焦慮,每天跟牛皮糖一樣貼在身上,到底什麼時候才能處理自己的事情,當時我已經在做萌芽研究所了,很多事情要處理,哥哥一直哭也讓我很焦慮。但我很努力的不要把我的情緒傳給孩子,需要透口氣,就請家人接手照料。

那個階段,我做得最成功的一件事就是給自己洗腦了,那就是分離焦慮是好事,終將過去,過去之後哥哥就成長了。有時候聽資深媽媽聊聊經驗,知道自己當下的黑暗都不是事兒,真的能從中得到很大的勇氣。

3.最重要的是給予他們足夠的信任

我們的孩子天性地對父母有依戀性,不管何時何地,孩子們還是希望可以得到父母全神貫注、持久不間斷的愛、注視、餵養、玩耍和陪伴。分離焦慮是孩子自己的事情,他要學著成長,學著度過,在得到父母的支持的前提下,他們,其實非常樂意快點長大。

反而是我,現在在孩子們的身上,完全看不到「對我的依戀」了,說真的,我竟有很多很多的失落感。

總的來說,當分離焦慮發生時,我們能做的,也就是支持與陪伴了,然後孩子的獨立宣言就會猝不及防地襲來。

分離焦慮其實是繞不開的坎啦,只要牢記,孩子焦慮是因為那是他成長的一部分,並不是因為你做得不好,媽媽不焦慮,也會讓孩子的心境更為安定,大家都能平穩度過的。

參考資料:

《嬰兒、童年和青少年》,[美]勞拉·貝克,上海人民出版社

《心理治療中的依戀》,[美]David Wallin,中國輕工業出版社

本文插圖來自繪本(美)潘恩的《魔法親親》。

推薦閱讀:

一個天天在「不要、不許」聲中長大的小朋友會變成什麼樣?
一歲女寶喜歡鑽進狹小空間靜坐思考,不發出任何聲音不喜歡人打擾,她在想什麼?
怎麼教小朋友承認錯誤?
六歲孩子必需是媽媽送著去幼兒園,換人送就哭鬧,什麼原因?
心理諮詢中如何為兒童來訪者製造安全感?

TAG:儿童教育 | 儿童心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