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為什麼你會覺得自己是聖人,別人是賤人

作者:姚瑤(富書籤約作者)

不久前,在網路上讀到一篇《用聖人的標準衡量別人,用賤人的標準要求自己》的文章。

文中列舉了很多故事:

一位農村老大爺大罵醫生收紅包,轉頭勸孫子將來學醫,以便也能收些紅包;

一位領導要求別人發言不要超時,自己講起來滔滔不絕,完全忘記時間限制這件事。如此這般,不一而足。

仔細想來,像這種習慣建立雙重標準,對待同樣的事情,把「深惡痛絕」給別人,把「理所當然」給自己的現象還真的不少。

上海交大的竇令成教授曾說過:

現在人和人之間的矛盾,主要來源於這撥慣於用聖人的標準衡量別人,用賤人的標準要求自己的人。

那麼造成這種現象的根源是什麼,個人和組織要如何避免類似的情形?

歸因理論可以解釋前腳剛指責別人的行為,後腳立刻原諒自己類似行為的現象。

所謂歸因在心理學上是指當我們對自己或別人的行為做出評價前,我們已經對行為發生的原因進行了解釋。

在人類演化進程中,大腦日復一日對無數事件進行無數次歸因,逐漸形成三種歸因現象,這三種現象容易造成現代版「只許州官放火,不許百姓點燈」。

1、「觀察者—行為者」效應。

所謂「觀察者-行為者」效應是指人們對自己行為的解釋與對觀察到別人的類似行為的解釋完全兩樣。

以前不久的北京地鐵事件為例。

視頻中,我們看到一名北京小伙和兩位外來女子發生口角爭執。

隨後,小伙怒不可遏,搶奪女子手機,最後把女子推下地鐵。

旁觀群眾異常鎮定,全程並無一人上前勸阻。

對於此事,有很多文章是嚴厲指責「冷漠」的看客的。

但看客們並不認同,他們顯然不認為自己比批評他們的人更冷漠。

導致這個結果的原因便是觀察者-行為者效應使然。

當人們作為評論者時,習慣從內部原因來解釋旁觀群眾的行為。

把他們的袖手旁觀歸因為劣根性,沒有正義感,膽小懦弱。

但地鐵上的旁觀者會從外部環境對自己的行為進行辯解:

事出有因,情有可原。別人都在看,憑什麼我先出頭啊;我剛上的地鐵,還沒搞明白咋回事,不便出手啊……

話說回來假如那些寫文章指責別人的人也在這列地鐵上,身份瞬間轉變成事件目擊者時,誰也不能保證他們就一定出手相助。

如果在一個組織中,成員們意識不到這種歸因上的差異,不主動去了解對方也同樣受到外部條件的影響,就很容易加劇觀察者-行為者效應,引發內部矛盾。

2、自利偏差

關於自利偏差有這麼個笑話。

某校會議室,正在舉行考前大會。

校長先發言:為了防止考生作弊,大家有什麼辦法?暢所欲言,暢所欲言嘛。

全場鴉雀無聲。

終於有一位老師站起來說:

作弊要嚴懲。不可姑息。被抓十分鐘之內,信息公布上牆,起到殺一儆百的效果。全場無人附和。

校長開始發言:

我來說幾句。作弊啊,嚴重影響校紀校風,嚴肅處理。我建議一旦抓獲,十分鐘之內,信息上牆。邊說邊激動地做一個往牆上貼通知的動作。

與會人員紛紛稱讚校長此舉明智,必將促進學風建設。

發言的老師實在有點忍不住:「校長,您的意見不是和我的一樣么?」

校長有點不快地說:「可是你沒有這個動作啊。」

邊說邊又做了一遍貼上牆的動作。

這個笑話充分展現了人類的一大特質:即便是一模一樣的建議,自利偏差仍然讓人覺得從自己嘴裡說出來的那個更智慧高明些。

同樣的觀點也被阿倫森在《社會性動物》中敘述:自我中心思維趨向會在不知不覺中出現。

自利偏差導致的結果是在一個項目組中,當項目進展順利,業績超過預期時,每個人都欣然把成功歸到自己名下;

而當項目受阻,業績慘敗時,則極力推脫自己在失敗中的責任。

自利偏差也出現在人際關係方面:當兩人如膠似漆時,認為自己居功至偉;

雙方反目成仇時,則認為自己無可厚非,主要責任在對方。

親密關係》一書對上述情況剖析道:當我們解釋自己的行為時,既能看到事情的結果,也能充分考慮主觀意圖。

所謂無心作惡,雖惡不罰。

人們傾向於認為事情雖然搞砸了,但我的出發點是好的,仍然值得原諒。

而我們在解釋別人的行為時,一般只論結果不論心,不管多善良的初衷均不在考慮之列。

所以人很容易原諒自己,卻不太容易理解別人。

3、單一歸因和多元歸因

幾年前,職場中流行一篇比較中國護士和美國護士在發錯葯之後面臨不同遭遇的文章。

紐約的瑪麗護士發錯了一顆葯。

醫院管理層獲悉後迅速展開調查問責。

他們首先調出了近段時間的病歷記錄。

發現瑪麗所在區域病人增加了30%,護士人手沒有增加,瑪麗的失誤來自超負荷運轉。

然後他們問責了人力資源部門的心理機構,得知瑪麗家最近兩歲的孩子剛上幼兒園,適應不良,整夜哭鬧,影響瑪麗睡眠。

調查小組指出心理學家未提供幫助,失職在先。

最後問責到藥廠,專家認為誰也不想發錯葯。

藥物本身存在原因:兩種葯外觀相似,容易混淆,建議藥廠改變藥品包裝,減少護士誤認。

事情的結局是:深度查明個人出錯背後的系統原因,提出解決方案,瑪麗繼續留任,更加努力工作。

北京的小麗護士也發錯了一顆葯。

旋即,從護士長到護理部主任到分管院長一齊圍過來質問懵圈的小麗:你怎麼犯這種低級錯誤?你有沒有責任心?你為什麼不查對?

隨後召開緊急會議,做出決定,扣發當月獎金,全院通報,小麗提出辭職。

導致瑪麗和小麗不同遭遇的原因在於美國醫院對瑪麗的行為進行了多元歸因,從儘可能多的角度分析原因,提供多種解決方案。

而中國醫院對小麗的行為進行的是單一歸因。

正如哈佛大學著名心理學家蘭格的研究證實的那樣將錯誤歸咎於單一因素的人更易憤怒,難以自拔;而認為有許多原因的造成某一行為的人更容易從困境中走出來。

如果人們習慣把多元歸因用在自己身上,把單一歸因用在別人身上,就會造成用聖人的標準衡量別人,用賤人的標準要求自己的現象。

曾子說:吾日三省吾身。

一個人的內省智能很大程度上決定其在社會生活中的處事風格,從而影響一個組織,一個社群的互動關係。

我們不妨從觀察者-行為者效應,自利偏差,多元和單一歸因這三個層面反省自身的言行,洞察別人的處境。

作者簡介:姚瑤,富蘭克林讀書俱樂部簽約作者,浙江某高校護理老師,獲心理諮詢師職業資格,心理學,教育學終身學習者,專註於親子,情感,社會心理方面的寫作。

推薦閱讀:

真正決定你人生高度的,是你的心理韌性
天地為熔爐,我為一金玉
看完此文,保證你不再受負面情緒困擾!
讀完此文,讓堅持成為天底下最簡單的事情!
時常受到欺負怎麼辦?——要像對付野狗一樣對付壞人!

TAG:自我成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