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世紀魔女審判 — 木嶋佳苗案(5)

大家好,端午假期好。

(題圖為什麼用蝙蝠俠克里斯蒂安·貝爾?看到後面你就知道了。)

上一篇我們說到了一個問題:木嶋佳苗為什麼一定要殺掉那些男人呢?問題發出來之後,很多讀者們都參與了討論,其中比較典型的內容是:

1. 她要對傷害過她的男人們報復

2. 殺掉這些人才能擺脫他們

3. 因為被他們逼著還錢,不得已才下手

不得不說,看到這些討論的內容,我很欣慰也很放心。因為大家的討論內容都是在為她的殺人行為尋找一個合理化的動機,而這也正是各位讀者都是「正常人」的表現:遵循因果規律,凡事有果必有因。

然而今天我要跟大家聊的內容,是「不正常人」的表現。換句話說,今天我們來聊一聊,精神變態(Psychopath)、反社會人格(Antisocial Personality Disorder,ASPD)等等這些精神病症的特徵,以及它們對犯罪者的影響。

================

第五章 木嶋佳苗是精神病嗎?

我們在生活中,偶爾會遇到一些不可理喻的人,在這樣的情況下,我們會說他們「神經病!」當然,其實我們的本意是想說,這些人其實是「精神病」:坐骨神經痛導致坐立不安、三叉神經麻痹出現的面癱、吃了毒蘑菇導致全身抽搐等等,這些才是神經系統的問題。而那些排隊亂插隊、開車時危險駕駛搶行猛拐、地鐵里摸別人屁股、一天到晚在網上約炮、不想上班只想靠別人養著的行為,其實都有可能是精神病症所導致的。

臨床精神疾病的確診,是由專業的醫師遵循著嚴格的診斷程序來進行的。而精神病症的定義和分類,也有著如《Diagnostic and Statistical Manual of Mental Disorders》(DSM)這類專業的手冊來進行指導。關於本章的內容,是我和Rita針對木嶋佳苗的情況進行討論後,得出的「可能性」結論,而不是正式的確診,所以僅供各位讀者進行參考。

---------------

其實在閱讀與木嶋佳苗的作案有關內容時,最先讓我產生懷疑「木嶋佳苗是不是精神有問題」的,是她在法庭上的一些舉止反應:對於絕大多數指控,以及檢察官對她的問詢,她大多數表現出「沉靜如水」的姿態。甚至是在檢察官咄咄逼人、有意激怒她的時候,她也表現得毫無所謂。

當然,在一些旁聽記錄里,記錄者對她的姿態的理解是:藐視法庭,對檢察官不屑一顧。然而這其實很不符合常理:就算是如何藐視對手,但對於一些明顯會導致她謀殺罪成立的指控,她的反應竟然是置之不理,反而在法庭上說出一些少兒不宜的內容出來。當檢察官問她對那些被殺、被騙錢的被害者們的感情時,她的發言也完全不觸及自己對那些人的看法和感情。這讓我在直覺中感覺到,她其實並沒有大多數人所具有「共感」,對他人缺乏同情心,同時也絲毫沒有對罪行的悔過感。

而如果我們將她做案的時間表,以及她博客的內容聯繫起來看,內容更是讓人覺得不可思議,或者說,冷酷得毛骨悚然。

2009年1月31日,也就是寺田隆夫死亡當天夜裡,根據木嶋佳苗的供述,現場情景是這樣的:她與寺田發生了爭吵,並且提出分手,之後寺田悲痛欲絕自殺。而木嶋佳苗前後的博客內容,是這樣的:

這是1月31日她的晚餐。晚餐之後,她前往了寺田隆夫家裡。幾個小時之後,寺田隆夫便一氧化碳中毒死在了自己的家中。而2月1日凌晨,木嶋佳苗更新了如下的博客:

也許在一些人眼裡,木嶋佳苗的生活非常洒脫:她不把這些感情上的變化當作自己的包袱,也不在社交網路上展現自己的個人關係。然而,更有可能的是,她根本沒有對她的這些關係投入過感情,也對自己的受害者完全沒有同情感。

對寺田隆夫的關係,哪怕是真的分手了導致對方的自殺,自己好歹也不應該說出「晚安啦」這樣的話吧... 這句「晚安」,真的讓人覺得不寒而慄。

同樣,在2009年5月15日,80歲的安藤健三喪生火海的當天晚上,木嶋佳苗離開安藤家後,在自己博客上一口氣更新了5條美食菜譜。其中最讓我覺得異常的,是這一條:

使用這樣的碗,這一條在外人看來應該是她喜歡的人看的。然而,之前給了她大量援助的老人,此時卻倒在她剛剛離開的,燃燒著熊熊大火的房子里。這樣的人,我覺得與其說是洒脫,不如說她真的是冷血吧:咀嚼著這些曾經幫助過她的男人們的死亡,她還能吃下甜品,開心地喝上幾口酒...

------------------

相信追到這裡的讀者們,已經知道了木嶋佳苗很多異於常人的特點:習慣說謊,年幼時多次盜竊,男女關係混亂等等。而這些,究竟是不是她具有精神疾病的特徵呢?

我們先從精神變態 Psychopath 說起。

Psychopathy 是一個心理學用語,它與「精神病 Psychosis」不同,表達的是一種心理精神上的異常狀態。其表現是:

1. 不具有良心受譴責的感覺,道德感缺失

2. 對他人冷淡,沒有同情心

3. 習慣性說謊

4. 對自己的行為不具有責任感

5. 缺乏罪惡感

6. 過度自我中心

7. 擅長語言表達,甚至很受人歡迎

而這樣的精神變態狀態,根據加拿大的犯罪心理學專家 Robert Hare 的研究,於20世紀70年代制定了一個「精神變態驗證清單 Psychopathy CheckList」。經過長期的研究和修改,目前這個清單已經形成了被稱為 PCL-R 的臨床心理學工具,現在已經在精神病院、監獄以及司法中,得到了廣泛的應用。

PCL-R的內容,共分為兩個大類,總共20項內容。該工具需要具有長期精神鑒定經驗的臨床心理醫師,對被估測者進行嚴格科學的測試,並對每一項內容進行「0、1、2」分的打分,滿分為40分。從它的應用情況來看,對大部分由精神變態而引發的連環殺手(Psycho Series Killer)都有著高準確度的診斷結果,例如:

Paul Bernardo,在1987年5月至1990年5月間,性侵了13名年輕女孩,而且大部分的作案地點都在這些女孩家裡的後院;在他妻子的幫助下,殺死其中4名女孩,其中一名是他妻子的妹妹。他的 PCLR 得分為35分。

Ted Bundy,美國最臭名卓著的連環殺手之一,以優異的成績畢業於華盛頓大學心理系,被捕後長期拒絕認罪。最終他承認了30多起謀殺,然而據警方統計,他殺害的受害者達到了100人以上,全部為年輕女性。作為連環殺手,他的作案手段幾乎完全一致:先對受害者實施強姦,之後捆綁起來,用棍棒將受害人四肢打斷,再用繩索勒死對方。在許多後期案件中,他發展到對被害人的屍體進行奸屍的地步。Ted Bundy 的 PCLR 得分為39分。

Peter Lundin,於美國和丹麥兩地作案的連環殺手。他20歲時勒死了自己的母親,被處以15年徒刑。出獄後他返回丹麥並結婚,之後因為家暴妻子提出離婚。2年之後,他娶了一名比他年長5歲的妓女後,將這名女性和她的兩個兒子都囚禁並殺死在自己家的地窖里。他的PCLR得分為39分。

Clifford Olson,加拿大連環殺手,曾經性侵併殺害了11名9歲至18歲的未成年人,其中5名男童,6名女童。作案手段為捆綁後強姦並虐待致死。Clifford Olson的PCLR得分為38分。

(大多數都挺帥的,對吧?他們帥是有原因的,接著往下看。)

----------------

看到這裡,PCLR的內容是什麼,想必很多人都會感興趣。在這裡我羅列一下,不過各位讀者一定記住:

a. PCLR並非自測工具,而是需要有資格有經驗的鑒定專家進行評測。

b. 根據應用的環境不同, 被認定為具有臨床精神變態的分數為25或30分。

c. 並非所有精神變態 Psychopath 都是暴力犯罪者:儘管一些研究表明,監獄中的暴力型囚犯的PCLR平均值(根據國家和地區不同,17.5-22.1)普遍高於社會平均水平(大約3-5分),但事實上精神變態的人群在社會上是普遍分布的。據美國統計,在PCLR中拿到40分的人數佔總人口的2%,但其中僅有一小部分成為了犯罪者。

同樣,在實施家暴的人群中,具有較高PCLR分數的人群所佔比例也較高,這是由於他們的病理所導致的對他人缺乏同情心、自我中心、缺乏自控能力等等所導致的。

d. 並非所有的暴力犯罪者都是精神變態。

PCLR的內容如下:

1. 擅長談吐,外表吸引人

2. 誇大自身成就

3. 追求刺激,容易感到厭煩

4. 習慣長期說謊

5. 用謊言欺騙並操縱他人

6. 缺乏愧疚感和罪惡感

7. 情感缺乏

8. 冷酷,缺乏同情心

9. 喜歡依靠他人為生

10. 行為控制力低下

11. 性行為放縱淫亂

12. 在兒童時期存在早期行為問題

13. 無法為自己設定現實的長期目標,缺乏從經驗中學習的能力

14. 衝動

15. 對自己的行為無責任感

16. 拒絕或者無法承擔責任

17. 只能短期維持感情關係

18. 青少年時期有輕微犯罪行為

19. 曾經違反假釋條例

20. 犯罪手段多樣

而根據心理學家對PCLR的研究和分析,在PCLR高分的人群中,事實上存在著兩種臨床診斷中的人格障礙的因素:自戀型人格障礙(Narcissistic Personality Disorder)和 反社會型人格 (Antisocial Personality Disorder)。

我們先說說自戀型人格障礙(NPD)。

自戀型人格障礙的最大表徵,就是患者傾向於將自己的成就和價值盲目擴大,甚至會脫離現實,對自己充滿幻想。他們需要獲得承認和讚美,對權力和成就的追求心明顯異於常人;對於批評的聲音,他們會感覺到憤怒。根據DSM5的內容,自戀型人格的特點如下:

  1. 誇大自己,希望獲得他人的特殊對待
  2. 執著於對權力、成功、知性、魅力的追求
  3. 自認為獨特、超群,並且與高層人士和機構有來往
  4. 需要他人持續的讚美
  5. 渴望特權,要求他人對自己的服從
  6. 為了達到個人目的,不惜榨取他人利益
  7. 無同情心,不考慮他人感受,無視他人的希望和需求
  8. 對他人有強烈的嫉妒心,並且認為他人也同樣嫉妒自己
  9. 自負,態度傲慢

相信很多朋友在看這個列表的時候,頭腦中會出現一些傻逼老闆的影子。人格障礙所表現的程度有輕有重,尤其是一些令人討厭的特徵沒有完全表露出來時,自戀型人格障礙往往能夠在一定範圍內獲得成功。然而,形成這種人格障礙的因素卻是複雜的,其中有遺傳因素,也有後天因素。

根據研究表明,同卵雙胞胎中一方確診具有自戀型人格障礙,另一方也有很高確率確診。然而,決定了這種人格障礙的基因目前尚未找到。當兒童在成長時期,有兩類父母的一些言行,會使這些兒童覺得自己不被重視或者不被需要,從而誘發自戀型人格障礙的形成:一類是對子女採取放任自流態度的父母,而另一類則是一切管教過嚴的父母。

臨床上確診自戀型人格障礙存在一定的難度,因為到目前為止,對於自戀型人格障礙癥狀的描述尚未完整確立。

---------------

說過了自戀型人格障礙,我們再來說說反社會型人格障礙(ASPD)。

反社會型人格障礙的直觀表現,就是患者對道德、社會規則、他人的權利和感受,具有長期且一致的漠視。他們往往會將他人置於不利的境地,以此來滿足自己私人的目的,或者僅僅為了取樂,卻絲毫不會產生愧疚感。為了達到利用他人的目標,他們往往巧言令色,外表充滿魅力。反社會型人格障礙中最核心的部分,就是無責任感:對於大多數患者來說,他們無法保持長期的關係 —— 無論是僱傭、合作還是婚姻、戀愛。

根據DSM手冊的定義,反社會型人格障礙的癥狀是:

1. 患者在15歲之前,出現過品行障礙(Conduct Disorder)

品行障礙是指患者持續性出現一些明顯違反社會行為規範和道德準則的行為,例如:虐待動物、打群架、對他人進行恐嚇威脅、縱火、盜竊、搶劫、習慣性說謊、吸毒、賣淫、濫交等等。根據英國國家統計局的社會調查結果,5-16歲的青少年中約有5%的人具有一定程度的品行障礙。而在那些遭遇過家暴,被政府收容保護的青少年中,有40%的人都具有品行障礙的情況出現。

根據2013年英國國家醫療技術評測機構的調查,在出現過品行障礙的青少年中,50%的人會發展成為反社會型人格障礙。

2. 患者在15歲之後,出現過下面的反社會行為超過三條:

a. 無法適應社會行為規範,漠視法規,經常遭到逮捕

b. 欺詐行為,利用大量謊言、化名等手段,欺騙他人來為自己獲得利益或快樂

c. 衝動,做事情沒有遠期計劃

d. 易怒,具有攻擊性,經常與人發生肢體衝突

e. 忽視自己或他人的安危(例如危險駕駛、帶著別人一起進行過分的冒險)

f. 長期無責任感,患者無法保持長期的工作關係,欠賬,不履約債務等

g. 缺乏自責感,漠視自己做過的錯事,甚至會為自己作出的傷害、虐待、盜竊,尋找合理化的借口

3. 發生反社會行為時,患者並未處於精神分裂症或狂躁症的發病期

-------------------

形成反社會人格障礙的原因很複雜。綜合來說,患者本身具有形成人格障礙的基因,在兒童和青少年的成長過程中,受到父母、社會價值觀和成長環境的影響,最終導致生理和行為上的變化。

反社會型人格障礙在大多數情況下,並不會單獨存在,而是會與一切其他癥狀共存,例如:焦慮症、躁鬱症、重症抑鬱障礙、邊緣型人格障礙、自戀型人格障礙、表演型人格障礙、施虐人格障礙、神經系統紊亂、多動症等等。對於ASPD的治療也相當困難。

反觀木嶋佳苗所表現出的癥狀:她在青少年時期出現過盜竊、援助交際等品行障礙,成年後的種種行為也與反社會型人格障礙有頗多的吻合:

做事衝動:木嶋佳苗的很多計劃都是「想到就要去做」的。比如她向關西那位醫師夫人提出想要搬去她家住,幾天之後就直接坐新幹線來到了大阪;她因為染髮而與美髮師發生口角,出門後就用自己新買的賓士轎車撞毀了對方的摩托車;即使是在謀劃殺人時,她的規劃也顯得缺乏考慮:每每是準備要殺掉同居的男性時,才會提前一周時間左右開始準備安眠藥和炭爐。在殺害大出嘉之的時候,她甚至沒有想好要在哪裡下手,竟然在最容易被發現的居民區里製造了一個不成功的自殺現場假象。

欺詐、化名行為:木嶋佳苗在現實和網路中,擁有不下10個化名。對那些她認為並無太大利用價值,只是簡單詐騙的對象,她幾乎全部使用的是化名。檢方對木嶋佳苗提出的詐騙及詐騙未遂主張共6項,然而因為證據不足而未提起起訴的數目,顯然遠遠超過這個數字。

長期無責任感:從來到東京起,木嶋佳苗便沒有長期從事過任何穩定的職業。對於自己的寵物狗也是如此:儘管她常常在博客上提到自己的寵物狗,也顯得很是親密,但是在一次外出時,她將寵物狗鎖在車內長達6小時。過路的人發現的時候,因為中暑的原因小狗已經奄奄一息,於是在周圍人的幫助下,大家將車窗打破,把小狗救了出來,並且迅速用礦泉水澆在它身上幫它散熱。此時木嶋佳苗回到停車的地方,只是看了一眼自己的小狗,嫌棄地說:「真噁心,濕乎乎的,這狗我不要了。」便揚長而去。

缺乏自責感:在長達100天的開庭審訊過程中,木嶋佳苗始終在否認檢方對她提出的一切指控。儘管她無法為自己的行為自圓其說,但她一直堅稱自己沒有殺人,也沒有為了錢而去詐騙。當檢察官問及那幾位男性的非正常死亡時,她的回應永遠是「因為吵架所以提出分手,他們受不了就自殺了」。

換做正常人的思維的話,即使對方是自殺的,但畢竟是與自己相處時間甚長的戀人,所以在情感上總會有一些自責或者低落的情緒。然而對木嶋佳苗來說,這些男性的死對她的情緒似乎完全沒有影響。

同樣,在法庭上,檢察官在詢問她早期在東京時的生活時,通過一些證據來表明,她曾經以賣身為生。然而木嶋佳苗此時卻一改以往冷靜的態度,大聲地抗議到:「我從事的是約炮,不是賣身!」檢察官反問到:「那麼你從來不收錢嗎?你從那些約會俱樂部里接活,之後再去領到的錢算什麼?」木嶋佳苗仍然不肯讓步,聲稱「那些錢是男性客人們主動送給我的,我沒有賣身。」

從這些角度來看,我深深地認為,木嶋佳苗其實是個典型的反社會型人格障礙患者。

而如果從木嶋佳苗是個反社會型人格障礙患者的角度來談,那麼她很多的行為舉止,也就可以得到了合理的解釋:

她在法庭上情緒完全沒有波動,是因為她具有情感缺失的癥狀;

她在「戀人」死去的時候,還能發出「我的生活好快樂」「晚安啦」等等的博客,是因為她不具有自責感;

她在花錢、搬家、購物,甚至是殺人方面都沒有什麼規劃,這是她性格衝動無計劃的表現。

而最重要的,她為什麼要殺掉那些男性?

如果我們從無計劃性的角度出發,也許她是在詐騙那些跟她同居的男性時,並未想好如何擺脫他們。但事情不是那麼簡單的:由於精神異常,連環殺手們往往會偏執地重複同一類的作案手段,甚至大部分會在受害者死亡之後,再次回到作案場所查看。

根據警方的調查,木嶋佳苗涉嫌殺害的三人:寺田隆夫、安藤健三、大出嘉之,死亡都與炭爐和木炭、安眠藥相關。而在大出嘉之死亡後的第二天,木嶋佳苗還曾經前往大出嘉之的家中,提出要大出嘉之的家人歸還她的物品 —— 這被檢方理解為木嶋佳苗有意為之,目的在於探聽大出嘉之是否確實死亡。

--------------------

為了讓各位讀者對反社會型人格障礙(ASPD)有更多的了解,這裡我們再簡單介紹一些。

首先需要讓大家注意的一點是,反社會型人格障礙,並非等同於連環殺人犯。這裡希望各位在閱讀時,將「ASPD患者」和「患有ASPD的罪犯」區別開來。

反社會型人格障礙其實是一種相當常見的臨床心理問題。根據美國心理協會在1994年的統計,大約3%的男性和1%的女性,都不同程度地符合DSM中關於反社會型人格障礙ASPD的標準。此外,在暴力犯罪罪犯、濫用藥物、酗酒的人群中,ASPD所佔比例更高:ASPD人群中出現酗酒的比例,比普通人群高出20倍之多。這反映出ASPD人群較差的自制力,以及與暴力相關行為的高度相關性。(反社會型人格障礙,酒精與攻擊性,F. Gerard Moeller, M.D., and Donald M. Dougherty, Ph.D.,2011)

在實際臨床確診的反社會型人格障礙患者中,90%為男性,10%為女性。

然而,具有反社會型人格障礙的患者,往往在生活中並不會表現得不可理喻、使用暴力等等。正相反,由於這類人格障礙所導致的他們需要獲得他人的信任,才能利用並欺騙他人,以及長期形成的說謊的習慣,使得他們在用語言包裝和表現自己時,會更具有說服力。同時,他們也會意識到外表產生的吸引力可以極大地幫助自己,所以很多患有ASPD的惡性罪犯(姦殺、連環殺人、縱火等等),並不會凶相畢露,而是表現得風度翩翩。

很多時候,大家看到這些惡性罪犯的面孔時,可能會說:「長得一點不像壞人啊!」也許以後你應該換一種說法:「長得這麼好看,一看就是變態!」

之前公眾號里也有讀者留言:「所以顏控就不會上當死掉對嗎?」我在這裡的回答是:「死還是會死,只不過是死在長得好看的人手裡。—— 但是你不知道長得好看的人會怎麼折磨你。」

--------------------

ASPD患者的異常,並不僅僅是心理上的,而是在生理上發生了相當大的變化。根據一些研究顯示,ASPD患者的腦髓液中血清素水平普遍低下,而這反映在患者身上的癥狀是情感缺失,對很多涉及情緒的事情漠不關心。同時,根據神經學的研究,在孩童時期大腦受過重傷的兒童,在成年後會很難形成關於社會和道德規範的意識,對自己的受害者沒有同情心。ASPD患者也會出現腦前葉的大腦灰質大量減少的現象,在腦前葉的大腦活動也比正常人低下 —— 而這一部分,正負責著我們制定計劃、分辨是非、自律行為等等的功能。

然而,這裡我還是要強調:ASPD患者並非等同於連環殺手,也不是濫用暴力的變態。儘管ASPD癥狀的臨床治療非常困難,但大多數ASPD患者會在確診之後,有意識地配合治療並且規範自己的行為 —— 儘管他們缺乏是非、道德、社會規範等等觀念,但通過後天的努力和教育,也可以讓他們強制地學習到如何與這個社會相處。

----------------

與「精神分裂」、「精神發育遲緩」等等精神性疾病患者不同,反社會型人格障礙患者在進行司法精神病鑒定時,並不會被作出「喪失行為判斷能力」的結論。正相反,反社會型人格障礙患者因為對自己的行為具有充分的辨認能力,因此在各國法律中,都會以「完全刑事責任」進行審判。

所以偽裝自己是反社會型人格障礙並不酷,犯法後也不會從輕處置,這點請閱讀本文的一些中二少年們注意。也不要來私信問我:「怎麼才能成為一個ASPD?」我的答案是,要麼你有基因遺傳,要麼你小時候腦子被驢踢過。

-----------------

關於 Psychopath 精神變態,這並不是一個在心理臨床診斷中使用的辭彙,而是在犯罪學中對某一類異常行為人群的分類。如果你想了解精神變態的世界,推薦各位讀者去觀看一部R18的電影:《American Psycho (美國精神病)》,由貝爾老爺主演。

未成年人請勿觀看,謝謝配合。

為了避免尷尬的情況出現,請不要在家庭聚會、課堂、辦公室以及公共場所、交通工具上觀看,NotSafeForWork。

Rita跟我說,Psychopath們都知道自己是Psychopath,但是我不是很相信,因為我就不覺得我自己是。

-------------------

不知道各位讀者的生活中,是否也有著各種你們覺得異常的人,有著類似於反社會型人格障礙癥狀的同事、朋友、親人呢?期待各位的評論和探討。

在下一部分中,我將帶大家具體看看,木嶋佳苗和檢察官在法庭上的交鋒。大家節後見!


推薦閱讀:

為了收藏,這個曾10開《最終幻想11》的日本宅特地打造了一所小宅
前輩經驗?11月留考緊急支援篇
2016秋季日劇《IQ246~華麗的事件簿》,編劇你究竟明不明白IQ246是什麼概念呢?
如何評價日本綜藝節目《月曜夜未央》里的常客「桐谷桑」桐谷広人?

TAG:日本 | 心理学 | 犯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