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的「芝麻信用」大棋 ,下得不簡單!

背靠「阿里」大樹好乘涼,行事一向低調的「芝麻信用」,總會在合適的時間,跳出來搞點事情:

以前的事:

去年11月29日,支付寶閃電推出「校園日記」、「白領日記」的功能,那些充滿了騷動氣息的誘人照片,迅速吸引了吃瓜群眾的注意。

老姐,我想……

其中,「芝麻信用750分以上的男性用戶,方可與女性互動」的套路,更是深得人心,直接讓支付寶背負「支付鴇」的罵名:

放心「二手逼」,沒有中間商「媽咪」賺差價

對社交,有著謎之熱愛的阿里,卻總是往歪門邪道上走,可以想像,阿里旗下所有的,與社交有關的產品,之所以不溫不火,是因為:這家公司有著極低的審美品位。

不管此次營銷手段有多low,「芝麻信用750分」倒是深入人心,很多人,開始在乎自己的「芝麻信用」分,到底是多少了。

最近若干件事:

  • 阿里的老巢——杭州公交,終於全面接入支付寶了,杭州的移動支付本來就相當普及,此舉幾乎將,最後一個線下支付場景,給消滅掉了:

用戶芝麻信用分,在550分以上,就能先乘車後付款

  • 支付寶聯合互聯網保險公司,直接將用戶的芝麻分評級,與保險公司對用戶的評估掛鉤:

用戶芝麻信用分,在600分以上,可以按階梯享受不同特權

  • 支付寶與聯通合作,用戶在線下消費,就可以得流量紅包,改變話費預存制度,先用套餐後付費:

用戶芝麻信用分,在650分以上,特定套餐就不必再預存話費

看!就像社會階層,天然地為不同的人,分了不同等級一樣,阿里和支付寶,用人為的分數,決定了每個用戶的待遇。

按阿里的野心, 支付寶最終要涉及到,每個人生活的方方面面,看似瘋癲,實則精明的阿里,有著超乎尋常的敏捷力和行動力。

情色擦邊球、特權虛晃一槍,原來藏著一個「芝麻信用」

從社交的角度來看支付寶的「日記產品」事件、「螞蟻森林」等事件,的確是一個個很差勁的營銷案例。

阿里缺少社交,阿里渴望社交。

但如果認為,阿里是因為不顧輿論壓力,執意蹚社交這片渾水,那麼你的想法還是太年輕了。

從11月27日上線,到11月29日下線,如此短命的兩款「日記」產品,顯示出支付寶產品經理較低的審美品味,在倡導男女平等的現代社會價值觀下,「日記」產品物化女性,為援交、買春提供了溫床,如果任由此類產品在普及性的大眾App里,不加任何監管,則會對社會風氣造成不良的影響。

支付寶運營的高明之處就是在於,運營完全預料到了推出「日記」產品可能帶來的後果,大部分機器人用戶直接選用的是淘女郎的圖庫,從圖片拍攝內容上來看,不會招致法律風險,即使有個別用戶發出了裸露照片,其規模仍然在支付寶的可控範圍之內,相關報道特意選取了最露骨的照片,來證明支付寶此次事件的荒誕,有誇張報道之嫌。

作為一個女生,對「日記」產品里,展現出的濃濃肉慾風氣,還是相當反感的。

這個事件的亮點,是和「約炮」捆綁到一起的,滿750分的芝麻信用要求,這也是支付寶被「針對」的關鍵因素。這讓不少人對早已推出的芝麻信用分重新產生了興趣:

750分的評論門檻,我還差多少?如果想提升,該用什麼辦法?

芝麻信用分,根據消費、還款等行為,用分數的方式明確衡量了一個人的經濟水平,用戶芝麻信用分越高,享受的特權就越多,大到出國辦理簽證簡化手續,小到用螞蟻花唄分期有較高額度,芝麻信用的高低決定了一個人在支付寶里是否能暢行無阻的關鍵。

芝麻信用的野心,不只是做一個「評估支付寶用戶優質程度」的標準,而是:

逐步建立起一個可方便、隨時評估並被調取的個人徵信體系,並將它作為唯一普適的中國金融支付信用標準。

據中國電子商務研究中心等機構的報告稱,2011年,中國的互聯網金融消費交易規模只有6.8億元,到了2014年,這個金融交易規模已達到183億元,2015年,交易規模竟突破了千億元,預計到2019年,可達到3.4萬億元的規模。

另外,據艾瑞諮詢的數據顯示,預計從2017到2019年,中國的互聯網消費金融交易規模仍將保持著高速增長,而消費信貸餘額的增長率,將穩定維持在21.4%。推行公信力強,可被第三方商戶方便調用的個人徵信標準勢在必行。

金融信用評估市場的規模不容小覷,尤其是在我國,移動支付普及率居世界首位的前提下,生於移動支付時代的芝麻信用的評估體系,已經逐漸和歐美的金融信用評估體系接軌。

從日常消費,乃至繳納水電煤氣費,支付寶覆蓋了日常生活支付的方方面面,芝麻信用的評分標準也會越來越具有權威性。

個人信用體系扮演的一個重要角色就是衡量一個人償付貸款的能力,我國目前官方的個人徵信平台建設尚不到位,許多P2P等貸款平台的數據是不互通的,也不能直接對接到金融信用信息資料庫。

那麼,每個平台下面建立起對同一個人的個人信用信息是孤立的、片面的,不能真實的反映出這個人的還款能力。

各個貸款平台只能憑藉有限的信息,比如身份證、房產證等證明,主觀的來判斷這個前來貸款的人的償還能力,如果前來貸款的人和在貸款平台工作的人存在親朋關係,那麼就更容易出現判斷失誤的現象,相比其他同等條件的借款人,這種判斷方式也顯得更不公平,在中國,這種現象並不少見。

同出阿里的螞蟻金服,在7月份的時候披露了旗下獨立第三方徵信機構芝麻信用的經營情況,芝麻信用於年初推出了商家自助服務平台,為消費金融、互聯網金融、租車、租房等消費行為,提供快速自助簽約、自助接入服務,迄今已有130多家企業成為其簽約商戶。

由於支付寶和用戶日常的消費息息相關,螞蟻金服依借平台的優勢,將用戶的個人徵信信息快速對接到需要信用評估、欺詐風險識別需要的商戶手上,商戶無需再為審核用戶信用資質而花費不必要的精力。

一篇名為《社交背水一戰?揭秘校園日記背後支付寶真正野心》的文章里認為,芝麻信用將能建立起「和央行徵信相抗衡的百億美元級業務」:

1.

芝麻是央行首批8家試點個人徵信機構,牌照下發只是時間問題。

央行僅能覆蓋3億人群的信用信息,其餘10億人的信用管理都是新晉者的機會。

而且,芝麻分完 全是2C服務,與螞蟻金服的小微基因、阿里巴巴的電商基因高度契合。

試想,以後你要辦張信用卡、租個房都需要調取芝麻分,這個業務的想像空間多麼巨大。

2.

徵信機構2B層面提供的模型和數據服務。目前國內的2B市場競爭尚處於數據層面,誰擁有更多的數據,特別是與交易、金融相關的數據,誰的模型才更有價值。

芝麻信用可以利用螞蟻的資金優勢,為放貸機構提供免費建模服務,以換取放貸的實際逾期信息。

一旦在數據層面建立足夠的競爭壁壘,市場格局便已定下,只有少數倖存者才有資格參與下半場的模型之戰。

3.

對標美國,個人徵信擁有三巨頭Experian、Equifax、TransUnion,估值分別為173億美元、150億美元、60億美元。

從目前市場格局和試點情況來看,芝麻徵信和騰訊信用一定是最後的兩名倖存者,第三張船票將是創業企業的機會。

有一點需要指出,騰訊的信用評級完全不能和阿里的芝麻信用評級相併論,因為支付寶所掌握的個人消費信息是絕對準確的。

而微信光靠所謂的人工智慧,文本語義,去分析個人的社交數據,進而得出的徵信標準,準確性勢必要偏差很多。

況且未經同意,私自調取社交數據的行為,會招致用戶反感。基於真實的金融消費場景下所積累的用戶數據才是最具有參考價值的,這也是阿里的底氣所在。

分數高低,是決定是否能「約炮」的硬條件。

如果從人類原始的生殖衝動來看,分數不足就意味著自己喪失了交配權,被迫放棄了延續自己DNA流傳的機會,可見這項問題的嚴重程度,僅次於「不舉」

於是,這場由「性」帶來的衝動,逐漸變成「如何提高芝麻信用分?」「如何提升個人價值」等等值得深思的哲學問題。

這不但涉及到人類的生物本能,更和追求個人尊嚴密切相關。

既然芝麻信用已經成為既定的個人徵信權威標準,無論是那些分數已經超過750的「成功人士」們,還是那些分數在600-700之間徘徊的「難民」們,都將在這個體系下越走越遠:

前者將繼續保持通過支付寶進行日常消費的習慣,分數繼續水漲船高;

而後者不單為了面子,更為了實實在在的好處,挖空心思想辦法提升自己的分數,比如提供車、房、學歷信息,用支付寶繳納公積金等。

芝麻信用規定,用戶提交的個人信息越詳細,則越有助於提升芝麻信用分,但前提是不能有任何虛假。

如果基於他的日常人脈關係,識別出該用戶填寫的是虛假信息,那麼他的芝麻信用分會不升反降。

這對於每個支付寶用戶而言,都是一個無形的震懾,這樣將進一步提升用戶填寫資料的詳細程度和真實性,芝麻信用分的參考價值就更大了。

寫到這裡,我們已經沒有必要去扒皮阿里這家公司究竟有沒有所謂的道德、企業責任。

你認為它是什麼樣的,它就是什麼樣的,虱子多了不癢,再加上一條「支付鴇」的名號,又能如何?

反正,阿里將「芝麻信用」這個概念,在合適的時間以這種手段重新帶回大眾的視野,不管這種手段有多low。

該道歉的也道歉了,該撤除的相關功能也撤除了,支付寶無需背負任何非道德上的責任。

反正,在阿里極度缺乏自有的「社交傳播」途徑下,「芝麻信用」成功地獲得眾人關注,大家心甘情願地為了提升「芝麻信用分」,規範自己平日的經濟行為,「芝麻信用」,成為民眾心目里,既定的信用價值評估體系。

後記:

搞道德審判,是最容易煽動用戶情緒,引爆熱點的。

但只糾結於道德審判,會對一個人、乃至一個群體,對未來的大致判斷,產生偏差。

當「黑阿里」、「黑OPPO / vivo」等,成為一種「政治正確」後:

它們的「黑點」,就會成為一種既定的、形而上學的觀念,如果陷入「為了黑而黑」的境地,就逃脫不了思維局限,意識不到對方的進步,固步自封。

這種思維,最終會害了自己。

剝離道德的外衣,可以幫助我們,更好的認識,由利益交織糾葛起來的動物、人、組織、公司、乃至社會的行為動機。

道德本身,不就是由符合大部分人的利益,組成的社會共識嗎?新的道德,會漸漸取代舊的道德。

這個世界,從來就沒有,道德之分,只有利益之爭。

徵信體系一定是由商業化的私企來完成的,它控制了普通人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至於用戶隱私數據的保護,那才應該是政府層面需要去監管的事。


推薦閱讀:

如何看待票交所的成立?
證監會創新部解散,過去兩年半它幹了些啥?
邦比快跑的LIVE-投行初探 2:金領保薦代表人

TAG:阿里巴巴集团 | 芝麻信用 | 金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