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首念給平凡英雄的長詩

看完《明月幾時有》,我的第一感覺是有些無所適從的,對於電影,有種抓不到重點的混亂,又有點怎麼突然就結束了的慌亂。電影寡淡如水,133分鐘的時長,講了許多事情,又好像什麼也沒有講。

但事後回想,倒又有許多場景浮現於腦海之中,不曾忘記,片中周迅飾演的小學語文教師方姑甚愛矛盾的文章,有兩場戲,方姑飽含深情的讀著矛盾的那一篇著名散文《黃昏》:風帶著夕陽的宣言去了,像忽然熔化了似的;海的無數跳躍著的金眼睛攤平為暗綠的大面孔。而電影就像是一篇散文一樣,沒有那麼多戲劇張力,卻又有著無聲的力量。

電影《明月幾時有》改編自真人真事,周迅飾演的幫助矛盾等文人偷渡離開香港一事而參與地下工作的方姑,彭于晏飾演的抗日遊戲劉月仔,葉德嫻扮演的方姑媽媽,還有那些參與抗日的普通人,在真實的香港歷史,確有其人。但儘管電影背景是風起雲湧的大時代,講述的也正是抗戰秘事,電影卻絲毫沒有我們觀影經驗中的那些抗日電影的影子,反倒呈現出較之許鞍華過往文藝片更加冷靜淡漠的味道。

電影以一個類似《虎口脫險》或《十月圍城》的引子作為開始,即營救文化人士脫離日寇圍剿,在這一段中,電影的確表現得明快和緊張。矛盾、鄒韜奮、柳亞子、梁漱溟等一個個文學或思想巨匠在一幫草莽英雄的掩護下逃離魔抓,頗有種箭在弦上一觸即發的感覺。但這個段落過後,電影迅速轉為平靜,猶如一灘水靜流深的長河,直到電影結束,都沒有真正意義上的高潮。

在《明月幾時有》里,所有的抗戰故事都是碎片化的、細節化的,整個電影也都是反高潮反戲劇化的,除了周迅、彭于晏、霍建華三位重點演繹的抗戰「英雄」以外,電影里還展現了不少抗戰人士的剪影,他們甚至無名無姓,也說不上多麼的深明大義,他們浮現於電影的鏡頭之中,又立馬消失於故事之外。而看到最後我們也就明白了,這些在電影里展現的諸如打字員、村姑、小學老師、房東的平凡人物,才是那壯烈璀璨的歷史下最真實的存在。

這不是一部我們印象中的抗戰電影,他更像是一部展現那個年代香港抗戰群像的歷史片,如同一篇冷靜客觀的散文,電影白描著一些過去的事情,沒有那些口號式的家國情懷,也沒有浩瀚龐大的大場面,一切都是點到即止的。

除了講述過往歷史之外,電影也穿插了一些偽紀錄片的手法,黑白鏡頭下,是梁家輝扮演的年邁的計程車司機,帶著強烈的私人化情感,聲情並茂的講著那些曾跟隨方姑他們一起乾地下工作的往事。

他說他好想念方姑,那些曾經志同道合的夥伴們都不在了,現在只剩下他一人。梁家輝接受採訪的偽紀錄片段落穿插於整部電影之中,故事自梁家輝的娓娓道來而始,又在其步出冰室,開著計程車隱沒於香港的車水馬龍而終,這讓電影多了一絲與當下連通的現實意義。

電影的最後有著這樣的一個鏡頭,從水面一路掃過來,猶如白駒過隙,過去與現在無縫鏈接,世界漸漸有了色彩,城市漸漸有了燈火。想來,正是有千千萬萬普通人的努力和掙扎,才鑄造了今日之香港。

電影《明月幾時有》,一開始總覺得是主旋律背景下的一道命題作文,現在看來,這更是許鞍華念給那個年代無數平凡英雄的一首長詩。

————————————————

封面圖:《明月幾時有》劇照n

更多短片:當老人老得像個小孩

騎士是最後的,但圈錢不是

推薦閱讀:

【2013,那些坑過我們的電影】《地心引力》觀後感
《二代妖精之今生有幸》郭京飛變身妖貓寫傳奇
命如薄紙迷如冰,看《使徒行者2》得有大心臟
中國往事|《黃飛鴻》三部曲

TAG:电影 | 影视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