腦洞大開!一戰時期的美軍為了提升戰鬥力竟還去復原古代鎧甲?

1914年6月的薩拉熱窩事件,點燃了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導火索,掀起了一場空前浩劫。二十世紀初期,戰爭已邁入工業化、機械化時代,火炮、機關槍的使用急劇增加,飛機、坦克、毒氣也競相登上舞台,此外還有絞肉機一般的曠日持久的塹壕戰。從一戰伊始,這便導致了前所未有的巨大人員傷亡。

▲身穿美國少校軍服的巴什佛德?迪安

儘管金屬頭盔似乎被歷史遺忘了許久,但是由於大量戰士都傷在頭部,頭盔回歸到現代戰場上可謂勢在必行,並且其材質、形狀和工藝都值得運用現代技術加以探索。

1917年4月6日,美利堅合眾國正式加入協約國陣營對同盟國作戰。考慮到歐洲戰場的殘酷和美國陸軍的不足,美國政府就找到了時任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武器盔甲部負責人的巴什佛德?迪安(Bashford Dean,1867-1928)博士以解決單兵護具方面的燃眉之急。

▲15世紀義大利生產的輕盔

巴什佛德?迪安稱得上19世紀末、20世紀初美國學術界的一位傳奇人物。他是頂級的古代魚類專家、哥倫比亞大學動物學教授,但個人酷愛古代武器盔甲,至1900年已擁有大約125件藏品,並已儼然是美國古代盔甲的學術權威。在他的大力推動下,1904年,紐約大都會博物館成立了武器盔甲部,巴什佛德?迪安為第一任部長(此外,他還同時在著名的美國自然歷史博物館任職,迄今這一記錄無人打破)。

▲一戰中一名佩戴德式鋼盔的騎兵

迪安以極大熱情投入到這項新的使命中,他被任命為美國軍械少校,併兼任國家頭盔及盔甲研究委員會主席。憑藉所學古代盔甲知識,迪安對文藝復興至近現代的盔甲做了詳細研究,並將所獲心得與一戰戰場情況結合,用於研發新式護具。之後,他和大都會博物館同事、另一位盔甲學者的丹尼爾?塔肖(Daniel Tachaux,1857-1928)及其部屬通力合作,共同打造了一系列頭盔原型和各式盔甲,用於保護參加歐洲的美國士兵。1917和1918年間,巴什佛德?迪安可謂日理萬機,除了本身肩負的博物館工作和其他事務以外,他頻繁地穿梭於華盛頓特區和紐約市,參加各種會議,還趕赴倫敦和巴黎與身處前線的英國、法國軍隊將領磋商頭盔護甲的技術規格。

▲美軍在一戰中使用過的布羅迪頭盔

迪安的主要任務是設計製造一種可以提供超強防護力的頭盔,這種頭盔要能滿足長時間佩戴輕便舒適的要求,還必須可以經濟、高效地大規模量產。此外,他還面臨著強大的競爭者。1916年,德國就已經研製、生產出滿足上述要求的頭盔了——即著名的德式鋼盔(Stahlhelm,它取代了昔日德國軍隊的普魯士釘盔)。它由施韋爾德博士(Friedrich Schwerd)於1915年參考歐洲古代輕盔(sallet)而設計,能對頭部頸部提供良好防護,而且輕便舒適,易於製造,很快成為德國軍隊的一種標誌(它一直沿用到二戰以後)。這給巴什佛德?迪安帶來了額外的壓力。他不僅要迎頭趕上對手的水平,還不能借鑒德國人的外形,以便敵我雙方不至於在戰場上混淆身份。美方軍人當時佩戴的是標準的英國布洛迪式鋼盔,這種頭盔由約翰?利奧波德?布羅迪設計,在1915年獲得專利,該頭盔相對較淺,擁有寬大的直帽檐,後來被士兵們戲謔地稱作「錫鍋帽」甚至「洗臉盆」。儘管它不如德國頭盔那般有效力,卻也能為頭部頂端提供足夠的保護,較淺的輪廓也便於降低成本、批量製造。

▲美國2號頭盔原型

1917年6月,迪安所設計的美國2號頭盔原型終於問世(重1020克)。這是他跳出英國、德國頭盔窠臼,進行創新的第一個嘗試。下圖中的原型是由丹尼爾?塔肖在大都會博物館的盔甲作坊裏手工製造出來用於測試的,保存至今的只有幾具。和布洛迪式鋼盔相比,這具頭盔更深,足以覆蓋後腦和頭部兩側,從而提供了更多的防護,同時對行動、視線與呼吸均無阻礙。儘管這種頭盔由於過深的緣故未能投入量產,但至1918年秋仍有將近2000件樣品交與福特汽車公司製造。

▲美國5號頭盔原型

為了將2號頭盔優良的防護力與「錫鍋帽」便於批量生產的特點結合起來,迪安設計製作了5號頭盔原型。這一次迪安自忖達到甚至超越了先前關於頭盔防護性、舒適性和經濟性的設計指標。5號頭盔比2號更淺,但也對頭部兩側及後腦提供了良好的保護,重量僅有2磅8盎司(1130克),十分輕便,構造也並不複雜,便於大量生產。1918年夏,5000個樣品被送往法國前線進行實地檢驗。然而出乎迪恩預料的是,法國指揮官拒絕了這件作品,認為它與英國頭盔相比並無飛躍,而同德國鋼盔過於接近,不利於敵我識別。

▲美國7號頭盔原型

迪安的7號頭盔是最別緻的一款作品。它重達13磅12盎司(6240克),在設計和用途上十分特殊。迪安將它稱作哨兵盔。顧名思義,僅適於短時佩戴,同時還有配套的用來抵禦敵軍槍林彈雨的胸甲,二者共同為士兵提供了最強的防護。哨兵盔的結構直接借鑒了流行於十五世紀後期的義大利頭盔(armet,帶有活動面罩,如圖8)。三十五個頭盔樣品被送至法蘭西戰場上進行測試,然而,儘管這種頭盔抵禦步槍射擊的能力確實極為突出,但它過於沉重,還是未能獲得前線指揮官的青睞。

▲1440年左右製作於米蘭的義大利式頭盔

在巴什佛德?迪安所設計的所有頭盔當中,他認為其中的8號頭盔最為成功,它既能為頭部、面部提供全方位保護,又擁有良好的視野與靈活性,與7號頭盔相比,重量僅有3磅10.5盎司(1660克)。迪安改進了設計,在保證頭盔平衡性的同時,又能讓面罩無論在放下還是抬起的狀態下都能佩戴舒適。福特汽車公司於1918年以防彈金屬製造了約1300個樣品,可惜的是,一戰已到了尾聲,這些頭盔僅僅經歷了有限的戰地測試,來不及批量裝備部隊了。

▲美國8號頭盔原型

雖然頭盔萬眾矚目,迪安和他的團隊也製造了針對脖頸、身軀、肩膀、四肢的全套護具,實際上復活了十七世紀以來的全身板甲。在對戰爭期間軍人所受的傷勢類型做了詳盡的統計分析研究之後,迪安發現削弱士兵戰鬥力的絕大部分傷害都集中在四肢上。因此,他堅信為身體這部分製造實用的金屬盔甲頗有必要。他為雙臂所設計的盔甲以十六世紀板甲為原型,但更為簡潔,以輕量防彈鋼為原材料,每個僅重2磅。1918年他們製造了兩百副模型並送往海外測試,卻以不符合實戰條件為由遭到回絕。

▲迪安設計製作的護臂

迪安的頸甲(gorget)完成於1918年,它以保護脖頸為基礎,同時兼顧雙肩和上胸部。與之前迪安的作品屢屢因各種原因被前線將士拒絕不同,這一款原型在法蘭西實地測驗卻頗受好評。當時的一份報告稱「它在檢驗過的所有盔甲中最為實用」,也因此批量生產了2500個樣品。不過,儘管迅速製造並已準備運輸,它們仍未趕在1918年11月11日戰爭結束之前抵達歐洲。現存的這種頸甲已經非常稀有了。

▲迪安設計的頸甲

除了少數專家和歷史學家,現今只有少數人還知曉這些事迹。迪安的作品在一戰期間雖然未能批量裝備部隊,但還是為他贏得了聲譽。1918年美國總統西奧多?羅斯福(Theodore Roosevelt,1858-1919,綽號「泰迪」)致信巴什佛德?迪安,以表達對他一戰期間傑出貢獻的敬佩之情,他說:「上帝,我多希望自己能有你一半能幹!」一戰之後,迪安將他的研究成果於1920年撰寫成書,即《現代戰爭中的頭盔與盔甲》(Helmets and Body Armor in Modern Warfare)。迪安的門生卡爾?奧托?馮?基恩布施(Carl Otto von Kienbusch,1884-1976)被任命為中尉並在戰時協助迪安的工作,他隨後也參與了這本書的籌備。書中有數張插圖顯示了基恩布施正打造原型的場景。此外還有來自法國的軍械士雷蒙?巴特爾(Raymond Bartel),他於1914年被迪安帶到紐約來為博物館工作,繼承了其衣缽。而基恩布施後來成為了美國主要的私人盔甲武器收藏家,最終他將藏品捐贈給了費城藝術博物館,至今我們仍可在館內一睹這些精品的風采。

▲美國第26任總統西奧多?羅斯福

▲迪安的《現代戰爭中的頭盔與盔甲》

▲卡爾?奧托?馮?基恩布施捐贈給費城藝術博物館的一套產於1575年的盔甲

雖然迪安的所有設計中僅有一項在一戰結束前被採用,但日後美軍在戰爭中使用的護具均以他的作品為基礎加以改進。其著作至今仍在該領域被奉為圭臬,為後輩護具設計者所推崇。1917至1918年間,迪安將全身板甲的概念重新引入軍隊,在當時是十分激進的,不過現在這已經獲得了廣泛認可。迪安的創舉體現了一種珍視生命的觀念轉變,也為現代護甲的運用打下了基礎。

本文系冷兵器研究所原創稿件。主編原廓、作者馬千、彭琴華,任何媒體或者公眾號未經書面授權不得轉載,違者將追究法律責任。

喜歡冷兵器的可以關注微信公眾號:冷兵器研究所(lbqyjs)


推薦閱讀:

想買一套萬元內的整套騎士盔甲哪裡可以買到 ?
中世紀盔甲是如何穿戴固定的?
遊戲中的盔甲放到冷兵器戰爭中實用嗎?

TAG:第一次世界大战 | 盔甲 | 头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