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作中一提世界觀腦袋就大了?其實沒有那麼難。

《星球大戰》中,兩把光劍互擊為什麼無法穿透對方?光劍卻可以穿透其他任何物體?

《阿凡達》中,人類在潘多拉星球為什麼呼吸十分鐘就會死呢?

《捉妖記》中,胡巴蒸不爛煮不爛任誰都殺不死卻害怕湯唯手中的幾張符紙呢?

《指環王》中,主角們為什麼費那麼大勁去末日火山銷毀至尊魔戒,而不直接去找個火爐直接燒了呢?

這些問題,在電影的最初策劃階段,主創們就已經想得非常清楚透徹了,因為在他們眼中,他們所做的電影並不是一個故事,而是一個真實的世界,裡面出現的任何一個虛構元素都是可以解釋得通的。

世界觀設定是超大體量科幻、魔幻、或者災難片的必要條件,從小格局的《超體》到背景設定無限延伸的《星球大戰》,再到火爆全球的《阿凡達》、《復仇者聯盟》、《侏羅紀公園》以及國產《阿凡達》,幾乎歷史所有成功的架空題材作品都有一個遊戲規則,也就是一個虛構但符合邏輯的世界,這些作者將虛構的世界當作真實的世界來描寫,詳盡解釋作品中出現的一切千奇百怪的事情。

不舉例子怎麼能有說服力呢?

世界觀存在的意義便在於:讓一切天馬行空的想像看起來是真實的,可信的。越是架空,越是虛構的題材,越需要在真實性上下功夫。如果故事發生的世界本來就離觀眾很遠,故事再好也沒有意義。

世界觀和故事可以說是相輔相成的關係,故事找到富於魅力的元素,世界觀給這些有趣的東西一個邊界和平台,讓影片「天馬星空」而不「信馬由韁」。

反面例子就是《創戰紀》、《明日世界》、《異星戰場》、《木星上行》等,他們的世界觀既沒有美麗又沒有真實感,試問觀眾如何代入其中?

來,和我一起做個思維遊戲。

我們將一個「太空歌劇」的故事:這是一個英雄拯救公主,抵抗邪惡帝國的故事。

既然是太空歌劇,那我們需要一個宏大一點的世界觀:帝國可以是一個星球上的國家,也可以是將整個銀河作為疆域----那就讓我們借鑒一下阿西莫夫《基地》中銀河帝國的設定吧!這個帝國看起來很邪惡,把它設計成二戰的納粹德國。

好,現在我們有了大背景,那麼主角他在何處?對,他一定深處底層才會奮起反抗。那就設定他出生在一顆邊遠而荒涼的星球上吧。這顆星球極其的荒涼,和沙漠一樣寸草不生,而主角,我們的英雄少年卻在此誕生。(撒花,雖然生的苦了點,但我們是要拯救銀河系迎取公主的呀,苦盡甘來!)

哎呀,少年如此屌絲如何對抗邪惡的帝國?一定要有個反抗軍組織,他們藏身在宇宙的某個角落準備反擊帝國!而這個少年則要成為反抗軍中的一員才能和帝國對抗!

少年憑什麼在反抗軍中成為英雄?他必須擁有別人沒有的技能!我們可以設定他會魔法。Stop!這裡是科幻世界,沒有魔法。

沒關係,我們用科學的方法解釋:少年的體內擁有一種叫做「迷地原蟲」的微生物,這些小生命帶給了少年一種類似魔法的能力---我們就叫它原力吧!

好,類似「魔法」的設定也有了,越來越像西方中世紀的騎士傳說了。

也許我們的少年需要一把保健對抗邪惡?拯救公主?但是到了宇宙時代還能用冷兵器嗎?

當然可以!我們可以設定一種以激光作為劍刃的寶劍,削鐵如泥,還能反抗激光槍的光束,這樣少年就有了充足的理由使用這種攻擊距離較短的武器。

那我們暫時稱它光劍好了。

現在看來反抗軍什麼的都有了,帝國這邊什麼都沒有。沒有反派的故事多沒意思?我們必須設定一個足夠邪惡足夠強大的反派來給主角帶來阻礙。帝國是專制的體制,他們的首領應該是個暴君,我們乾脆給他一個封建領主的稱號吧。

叫什麼好呢?「勛爵」怎麼樣?他應該也有和主角類似的條件,有光劍,懂得原力,並且比主角厲害很多。可是現在看來還是不夠邪惡。怎麼辦?那麼讓他成為半機械人吧,帶個黑色的面具,反派叫名字什麼好呢?「達斯·維德」怎麼樣?

OK,有沒有發現,你已經很成功地參與設定了一部電影的故事脈絡和世界觀架構?

「銀河帝國」、「反抗軍」、「光劍」、「原力」、「少年男主角」、「反派帝國首領」

這些關鍵設定是不是很熟悉?

《星球大戰》的核心設定就是如此出來的,這些重要的設定每一條都可以衍生出非常多的合理化解釋。

「銀河帝國」:疆域幾何?首都在哪?誰是皇帝?如何管理?何時誕生?為什麼誕生?他們做了什麼事招致全宇宙的反對?帝國中的著名人物又是誰?---設定的越詳細,越合理,電影在創作的過程中,所有的工作人員才能容易找到方向,觀眾才能通過電影中出現的細節,拉近與電影世界的距離。

世界觀創作規則:

由整體到局部:先做總體性的概括說明,再說明細則。就像我剛剛解釋《星球大戰》中的「銀河帝國」,一定要先介紹「這是一個疆域廣闊到遍及整個銀河,十分類似二戰時期的納粹德國,倒行逆施的君主獨裁國家「,再一點點介紹它的歷史。

如果細分,以下是一個世界觀所包含的元素:

1.

自然觀:植物觀、動物觀、礦物觀、進化觀、土地觀、海洋觀、能源觀、地理觀。

2.

政治觀:國家觀、民主觀、公民觀、外交觀、法律觀、政府觀、軍事觀、軍人觀、戰爭觀

3.

社會觀:人口觀、種族觀、民族觀、人文觀、宗教觀、教育觀、傳播觀、新聞觀、語言觀、道德觀、文化觀、建築觀、服飾觀

4.

經濟觀:貨幣觀、貿易觀。

5.

物質觀:運動觀、規律觀、物理觀、魔法觀、客機觀

6.

時空觀:歷史觀、未來觀。

7.

天文觀:天體觀、地球觀

《阿凡達》

天體觀:潘多拉星

潘多拉星大小與地球相差無幾,地球考察隊於2129年發現了這個新星球。不過這裡的大氣不適合人類生存,人類必須帶上呼吸面罩。潘多拉星球擁有奇特的自然景觀,最賞心悅目的當初高達270多米的參天巨樹和漂浮在空中的哈利路亞山。

行星位置:

潘多拉並不是一個行星,它其實是一個巨星氣體行星的衛星。這顆舉行叫做波里菲諾(Polyphemis),它位於半人馬星座的阿爾法星組(alpha-Centauri南門二),這個星組距離我們4.4光年,是距離我們最近的恆星系統。阿爾法星組(南門二)有三顆恆星,分別是阿爾法A、阿爾法B和阿爾法C,Polyphemis就繞著阿爾法A星運轉。

行星外貌:

Polyphemis的個頭是木星的兩倍,它的名字來自希臘神話的獨眼巨人,因為它上面也有一個風暴暈構成的大紅斑,就像一隻眼睛怒視著它的衛星潘多拉一樣。

潘多拉(Pandora)繞著Polyphemis運轉,它和地球差不多大,由於Polyphemis不止潘多拉一個衛星,所以在潘多拉上可以看到一次有兩個甚至三個月亮掛在天上的奇景。潘多拉的空氣充滿氨氣、甲烷、氯氣,不依賴設備的人類在這裡根本無法生存,然而就是這樣的環境卻孕育出一群獨特的生物。

地理觀:

潘多拉星球有一種稀有的礦藏「Unobtainium」,由於磁場漩渦效應,一些外露在地表的巨型Unobtainium岩石漂浮在了空中,形成了壯觀的空中山峰,人類把它們叫做「哈利路亞山」(Hallelujah Mountain),因為這些礦石可以讓他們致富;而納美人則把它們叫做「雷岩」,並對這一區域心懷恐懼。

特殊地貌:這些漂浮在空中的巨石如同海上的冰山在緩緩的移動。他們的邊緣都是陡峭的岩壁,不過岩石上長滿了植物,甚至還有瀑布流下。巨石與巨石有時也會碰撞,產生更多的碎塊。然而人類的開採也人為的製造了更多這樣的「哈利路亞山」。

種族觀:納美人

納美人是潘多拉星球上的土著,是一種身高3米的高級只會生物(文明尚處於原始人的階段),通體藍色帶有花紋,除此之外,他們的體型、樣貌幾乎和人類一樣。他們的脖子很長,可以轉向180度,他們的身體都很苗條,但並不瘦弱,肌肉恰到好處。他們的眼睛是人類 的兩倍大,有點像貓眼,他們的嘴很大,牙齒很白,他們還有長長的尾巴,輕微的彎曲,很像豹子的尾巴。每個納美人身上的花紋都有兩種,一種類似斑馬條紋遍布全身,另一種如繁星點點沿著他們的神經和循環系統分布,能在黑暗中發出美麗的熒光。後者還能充當納美人交流的信號,一句不同的情緒改變發光顏色。納美人全身都沒有毛髮,頭上長長的像頭髮一樣的東西其實是他們露出體外的神經系統。

世界觀設定就是如此:先設定一個大體的概念,然後在這個概念上逐步添加元素,從不同維度將這個概念詮釋清晰。

構建世界觀時,原則上在初始階段要根據一個確定的基本點進行發散思維,儘可能多地對故事所在的世界進行合理化設計。

當設計積累到一定量時候,就需要有針對地去粗取精,並提煉講故事的元素。

註:在電影和故事中沒有用到的設定,不一定是沒用的。《復仇者聯盟》系列、《星球大戰》系列、《指環王》系列當中使用的世界觀,都只是他們龐大體系中極小的部分,但他們那些早已經設定好的歷史、地理、人文、生物,卻在無數的遊戲、漫畫、衍生劇等等周邊產品中得到了詳細的展現。

任何合理的世界觀設定都不是無用的。

推薦閱讀:

同事送了我兩張電影票,然後......
《幸福終點站》到底想告訴我們什麼?是愛情,還是美國夢,還是…?
愛狗人士不敢看的電影,因為太催淚了
可愛的周星馳
Dangerous Days

TAG:编剧 | 故事 | 电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