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德國,感受汽車文化是種怎樣的體驗?

作為中德混血,我對德國有比較深的感觸,而體會最深的就是——汽車是這個國家的名片。不論是德國不限速的高速公路,還是世界賽車聖地紐博格林,亦或者是德國汽車產業與汽車高端人才的培養,都從各個層面展現出德國汽車文化的別樣魅力。

一、在德國,體驗不限速的高速公路

通常來說,超高速行車對安全有著極大挑戰。速度過快的情況下,汽車容易爆胎、失控,司機也容易來不及應對緊急情況並做出正確反應。但是在德國,很多人認為限速是一種資源浪費,高速在一定程度上也成為高效的代名詞。因為德國人認為開車的速度應該由開車的人自己來決定。這種對速度的崇尚,並非建立在過人的勇氣和膽識之上,而是建立在精確和規矩之上。

對速度的崇尚,促進了德國汽車製造的高質量和高操控性的不斷提升。

德國不少高速路段不限制行駛速度(儘管也會建議你按照130km/h進行駕駛),這在客觀上就要求了德國汽車製造商必須製造質量過硬、操控性能俱佳的汽車產品。即使只是普通到不能再普通、平常老百姓的日常座駕,它的性能也必須能完全滿足高速行駛的需求。我們就曾開著一台高爾夫,以160km/h的時速從沃爾夫斯堡到科隆。不要問我感受如何,因為任何文字都會顯得矯揉造作,真的是要體驗才會有感觸。

超高速還客觀影響了駕駛者嚴格遵守交通法規,掌握較高水平的駕駛技術,擁有較強的安全行車意識:德國人雖然有時候會有些「古板」,缺乏靈活和變通,但確實真的很有規矩意識。第一次看到德國人開車,都誤以為日耳曼已經提前進入自動駕駛時代了:普遍一絲不苟,各行其道,車距保持合理,不右側超車,不隨意變道,不亂鳴笛……例如下圖快慢車道分別行駛著小型車和大型車,涇渭分明。哪怕大型車道擁堵也不會去佔用小型車道。

德國人熱衷於看到日常生活中的一切都處於有條不紊的秩序規範中,他們的一個常見問候語是「Alles in Ordnung?」(直譯:一切都在秩序當中嗎?)這句話,也會讓剛開始接觸德國文化、學習德語的人蒙圈。

而一名典型的德國司機,經過專業駕駛練習、通過嚴格考試、才會開始上路開車。很多愛開快車的德國人還會通過特別的補習班進行培訓,也會在周末去賽道里跑上幾圈。整體來看,德國人的駕駛水平也是比較高的。如果你在德國的高速公路上,被一位巴伐利亞老太太開的老款Golf,以180km/h的時速輕鬆超越,請勿詫異。不用問我為什麼能說的這麼精細,我不會回答的,我只會說高爾夫真不錯(傲嬌)。

在德國,大巴司機需要嚴格遵守工作時間,不能疲勞駕駛。每台大巴車都有一張晶元,進行安全監控。尤其是大客車司機,每天行駛時間最長不得超過8小時。一名司機在連續駕駛2小時後,必須強制停車,休息至少45分鐘。

在德國重卡超載的情況幾乎是不會有的,因為一旦抓到,會被重罰。這也保護了高速公路的路面,讓它能夠健康地運營下去。

在駕駛人員水平、道路設施條件、車輛水平都有足夠的保障的情況下,德國才能夠堅持保留部分不限速的高速公路,而不像全球其它地區,大部分限速在120km/h或以下。

二、全世界最著名的賽車聖地:紐博格林北環

德國除了全世界最長距離的無限速高速公路,我們還要給大家介紹一條全世界最長的賽道——紐博格林。

一般來說,大家通常說到的紐博格林賽道特指北環,簡稱「紐北」。實際上,整個紐博格林賽道由兩部分組成,北環長度為22.8千米,南環長度為7.7千米,除去兩個賽道共用2千多米多的發車區,整個賽道的總長還是達到了28.3千米,是當之無愧的「賽道之王」。

作為森林裡的賽道,它的確美到令人窒息,但也著實驚險萬分。

地勢落差達300米、顛簸崎嶇的路面、超170個複雜多變的彎道、詭異的天氣……無論對車手還是對車,都是極大的考驗,考驗車手駕駛技術,考驗車各方面性能。以至於這賽道慢慢變為車手與車迷口中的「綠色地獄」,從建成起不乏車手殞命的事故,三屆F1冠軍尼基·勞達曾在賽道上撞車,險些身葬身火海殞命。前F1世界冠軍傑基·斯圖爾特曾表示:無論哪個車手告訴你他喜歡紐博格林,都是不折不扣的謊言!

但很多大品牌汽車廠商還是會把重量級新車在量產前放到賽道上測試。紐博格林自然也成了各路新車的最佳「試金石」,「真理之環」之名從此流傳世界。

但它最酷的地方,不是因為它能服務廠家和車隊,而是它能服務芸芸大眾。在沒有賽事活動的情況下,賽道是對外開放的,在Public Day,任何人都可以開自家車輛,或租一輛RingTaxi(賽道車輛租賃,會配備專業車手作為司機)在賽道里盡情享受。

值得一提的是,賽道幾乎可以面向任何車輛開放,包括民用計程車(如果司機願意的話)。這也是我覺得德國汽車文化最迷人的地方,汽車真正成為普羅大眾都可以去深度體驗評價和檢驗的現代生活伴侶,而不僅僅是跑得快一點的代步工具而已。如此,消費者就可以對自己的車子有更加深入的了解,對性能和操控有更深刻的體驗,不再僅僅是吸收二手信息,紙上談兵。

三、德國汽車產業與教育的良好結合

一位我家早前留學慕尼黑工大的高材生,半開玩笑半認真地說:「在德國,在讀博士最沒有人權了。所有的行業勞動者都可以罷工,只有博士生不能罷工。他每周加班無數,深受德國教授的『壓榨』,但勞動法根本不會保護他。」

我家有很多這樣的「德國製造」的畢業生,我也順便介紹下德國汽車產業的人才培養。

眾所周知,德國有諸多世界知名的汽車企業。整車方面,有大眾、寶馬、賓士、保時捷等;零部件方面,有博世、大陸、ZF等巨頭公司,需要源源不斷的大量高質量汽車人才。

德國對汽車行業的人才輸送,靠的是兩條線。一條是綜合性大學(Universit?t),培養的是學術研究型人才,適合有志於長期研究特定學科的年輕人;另一條是應用技術大學(Fachhochschule),培養的是應用實踐型人才,更貼合企業的實際需求,有利於畢業後在職場上快速發揮自身價值。兩者都寬進嚴出,進去相對簡單,想畢業可不那麼容易。

高壓力的畢業考核下,德國培養出了眾多貨真價實的汽車人才。當然,包括我家在內的很多企業也都非常樂意僱傭這些「德國製造」的畢業生們。除了「進口」這些「德國製造」的畢業生,在汽車工程師隊伍建設上,我家也有自己堅持的路子:在員工福利的清單上,增設了德語學習培訓班的同時,每年還定期組織優秀工程師去德國工廠學習深造,讓他們身臨德國汽車文化環境,回來為包括各位知友在內的大傢伙兒生產更多品質好車。

小結

英國汽車工業曾經是歐洲的領先者,為什麼後來被德國反超?為什麼在全世界,德國車幾乎都是「檔次」「優質」「性能」的代名詞?這背後,與德國社會中深厚的汽車文化有密不可分的關係。

在這種汽車文化氛圍濃厚、積澱深厚的社會誕生的原汁原味德國車,自然而然地走向了全世界的消費市場。

以大眾汽車為例,原汁原味的德國大眾經典車型,不僅僅在德國受到長期的認可,在國內市場也獲得了很大的認可。德國媒體《Autokiste》新近整理出的一份榜單顯示,自1981年來,一直在德國本土蟬聯銷量冠軍的大眾神車高爾夫,已經連續多年,成為中國整體兩廂車市場的No.1。

再比如,2016年度全德國銷量第二名的車型,也是常年銷量最高的中級轎車,Passat,其國產版本,也就是我家的邁騰,現在也是國內B級車中的標杆產品。

2016年德國汽車銷量榜

細心的知友不知發現沒,榜單中,與我家 @一汽-大眾、 @奧迪,以及表兄弟@上海大眾相關的7款車型,包攬了德國車型銷量前十名中的7個。

這個成績,是不是值得點個贊呢?

推薦閱讀:

神似法國,看起來圓滿但暗藏危機的德國大選
兩萬公里歐洲:我是怎樣看待恐怖襲擊的
東德真得很差嗎?
生活在哪座城市,真的那麼重要?
2018年德國杜塞爾多夫國際醫療展|Medica 2018

TAG:德国 | 汽车文化 | 一汽-大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