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善拖延習慣的三個方案

設置「底線型」計劃方案

懶人想改變,一步登天是折磨自己,這就跟運動一樣,很多拉伸和體能訓練都需要一定的身體基礎,盲目加大運動量的結果就是受傷。同理,對於懶人來說,一下子就指定個貫穿半年一年然後天天卡點執行的方案,無異於自己打擊自己。

底線型計劃,在於這個計劃的核心就是讓自己動起來:不用動太多,但一定要動起來。

舉個例子:比如某個懶人想練字,如果你讓這人下班時間練字兩個小時,除非這個人突然悟性大增或是受到什麼刺激,否則這種強度的練習持續不了多久。但是如果你讓這個懶人每天練字10分鐘,而且這個時間設定在「洗澡結束後為了等頭髮干而選擇練一會兒字」就變得容易的多了。

例子不見得直接可以適用,但是例子說明了一個道理:對於懶人來說,改變的前提是適應,適應的前提是可堅持性,所以底線型計劃的設計就是要以「不讓自己難受又能夠達到適應效果」作為設計計劃的原則。

有條不紊的提醒

在這裡大島以【超過30名現實友人的實際體驗】直接給諸位送出一個建議:如果你想設置提醒自己做某事(手機鬧鈴等)一天最好不要超過【四次】。

上面這句話具體是什麼意思呢?比如你要背單詞,假設每次提醒之後你要背誦10條,那麼你每天的背誦次數最好在4次之內含4次。但是比如活動頸椎這种放松型提醒除外。

我們需要自我進行提醒,但次數不要太過頻繁的原因就是防止自己生厭,為此我沒有在網路上給大家找點「乾貨類」截圖,而是轉為讓友人幫忙進行測試。所以本建議沒有任何權威認證,沒有任何專業知識佐以支撐,僅作為我個人收集數據後的建議。

心態上保持控制力

首先,我不建議放鬆:是的你沒看錯,別放鬆。

為什麼?在這個問題上大島說點可能會被一些雞湯作者噴的話:拖延症的本質就是懶,放鬆了更會被懈怠的情緒所控制,所以別放鬆,哪怕可能一直保持著控制力會讓人覺得不太舒服,但就我個人的實際體驗和觀察來說,一旦身體適應了之後,這些事情都會迎刃而解。

保持控制力,讓自己的思想主導行為,一開始肯定難受,但堅持下去養成習慣一定會有收穫:舉個大家都知道的例子,健身減肥就是這樣。

拖延症說到今天,凡是頭腦清醒的人都知道這裡面有一個很大的成因就是懶。改變這種現狀,就要一定拿出行動力才行,任何一種投機取巧的小方法小技巧都只是暫時的緩解(甚至有些方法只是聽著好,實踐意義等於零)

「努力會有收穫,奮鬥必得欣喜」。

推薦閱讀:

拖延大作戰第一場:做時間的朋友|月半能量島
挑戰拖延症:道理都明白,就是做不到?
從今往後,你不再受分心折磨
日本人設計了一款手機,相當於你媽 24 小時看著你

TAG:拖延现象 | 提升个人能力 | 自我提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