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家庭和睦,我把自己孩子給「豁出去」了!

不久前的一天,孩子突然發燒。我下班回家,看到她裹著一身棉衣,躺在我爸的懷裡。她看起來無精打採的樣子,而我爸呢,面色焦慮,眉頭緊鎖。

這不是寶寶頭一次發燒,也不是頭一次被裹得這麼嚴實。我摸了摸她的小手,燙燙的。又摸了摸她的額頭和脖子後邊,熱熱的。

我再次重複我的觀點,說小孩發燒不能捂。我爸閉上眼睛,沉默不語。過了一會兒,他大概再也無法忍受我的「歪理邪說」,終於沖我發起火來:

「誰發燒不是靠捂出汗來退燒的?我活了這麼大歲數,會不知道怎麼退燒嗎?……你發燒的時候,不會覺得身子冷嗎?不想多蓋點被子,讓身體暖和些嗎?

孩子她現在發燒,她覺得冷,讓她多穿點,捂出汗,就能退燒了,你們連這點基本常識,都不知道嗎?!孩子在生病,你們卻讓她少穿點,你們才是在害她!」

也許祖父母們都認為:他們的愛跟寶寶身上的衣服,是成正比關係的。寶寶穿得越多,就證明他們付出的愛越多。為了這個謬論,我們經常起衝突。

小寶這次發燒的時間比較長,前後一共經歷了五、六天。這期間,棉衣是不給她穿了,但身上衣服一件一件的,還是不少。那會兒雖是初秋時節,但白天氣溫都在20幾度,並不太冷。老話都說「春捂秋凍」,何況孩子本就不怕冷,稍微凍一凍也不怕。

但就在那時,我腦子裡突然閃過一個念頭:

「他們要給她多穿一點,就多穿一點吧,我瞎摻和幹嘛?如果我不多嘴,就不會起爭吵。幹嘛要惹我爸生氣呢?我也不想吵架的。」

為了「家庭和睦」,我把自己孩子給「豁出去」了——沒想到,我也是這種人啊!

我剛生完孩子那會兒,這種戰爭也時常發生。在我剛剛開始試著哺乳,試著應付各種新挑戰時,我也被父母立下的各種規矩給圈了起來。

他們說,「你不能洗澡,不能洗頭,不能碰冷水,不能吃水果」……好吧,這些我都不意外。他們又說,「你不能看手機」——這又是什麼新鮮的學說?

連我爸都變得婆媽,他煞有介事地跟我講:「你不要吃堅果,吃了牙齒會掉光。」——也許他是在關心我,但我總感覺這話像是用來詛咒人的。

我問他們,「你們說的這些都是哪兒來的規矩?」

他們說,「這都是傳統、經驗。」

我說,「這些傳統、經驗,你們是從哪裡知道的?」

他們說,「微信公眾號不都是這麼寫的么!對了,隔兩幢樓的一個婆婆說,月子最後一天,你最好老實躺著,什麼都別干。聽她說,這麼躺一天,就等於躺了一整個月子。」

我聽了這些話,覺得很可笑,我的火氣也有些大。

我說,「你們真要是關心我的話,為什麼不去好好看點正經的醫學書呢?」

他們說,「我們每天照顧你多累啊,哪有時間?別人的話,你就聽聽,又不會害你。」

是啊!我幹嘛要跟朋友圈養生文過不去呢?這多破壞家庭和睦,多傷害父母的情緒啊!

我曾看到知乎上,討論家暴受害者的帖子,其中一個回答令我印象深刻。

它說,有些受害者在受到虐待後,即便向家人、親朋求救,也無法得到幫助。因為當旁人被長期地牽扯於這類暴力事件時,他們反而會對受害者產生厭惡和反感。他們會反問受害者:

為什麼要反抗施暴者?為什麼要惹施暴者不高興?為什麼不能一直順從下去,這樣的話就不會受到傷害。他們認為,只要順從就不會再發生暴力,解決暴力問題的方法不在於制止施暴,而在於讓受害者變得更順從、更沉默。

當時我看到這種邏輯的時候,內心是極度詫異而絕望的。但如今在養孩子這件事上,我也染上了「旁觀者邏輯」的荒唐。

為了太平,為了不要惹事,為了「家庭和睦」,就要對錯誤的事情妥協、容忍?因為爸媽養大我,我就不能教給他們正確的育兒觀了?

「在應該講道理的地方,講倫理」,這恐怕才是最畸形的邏輯吧!

家之所以為家,是因為它給我們溫暖、給我們保護,讓我們願意為了家庭的和睦做出犧牲。但我們不能毫無原則地退讓,甚至逼迫其他家庭成員去做出犧牲。

沒有對科學育兒方法的認識,打著「家庭和睦」的旗號,推行三綱五常,倚老賣老,以情克智,恐怕建不成賢良之家。

在寶寶快滿一周歲的時候,我打算培養她獨立入睡的習慣。這在有些媽媽看來已經很晚了,但我卻一直沒有成功過。

寶寶最喜歡在睡覺的時候,讓外公抱著她,這樣她一覺就能睡好久。我爸也樂意這麼做,覺得孩子在他懷裡能睡三個鐘頭,是他的一項「成就」。但孩子白天睡飽了,晚上就不肯睡,我和老公兩人反而更累。

抱睡的壞習慣肯定要改,但我也研究了一下跟我爸說話的策略。直接講是不行的,這等於打擊了他的 「成就感」。

我只得就換一種方式,說晚上休息不好,影響第二天上班,孩子晚上太鬧,白天別睡那麼多。這麼斷斷續續說了幾個星期,最近似乎剛有一些效果。

我明白,追求科學的道路從來都不是坦途。而在實踐科學真理的大道上,我也準備好去做一個一直迂迴前進的勇士!

—完—

本文素材由 恐怖片粉絲 > 珠珠的麻麻< 提供

歡迎關注愛童言微信公眾號ID: arhats500,這是一個面向理性父母的小眾育兒公號

推薦閱讀:

給准媽媽和媽媽們
孩子沒有完成預定目標時,是否應該收回對他的獎勵?
如何對待情商特別低的人?

TAG:育儿 | 教育 | 心理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