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的學校教育跟德國電影《浪潮》中的情形如此相似,但我們為什麼沒有走到獨裁的這一步?

1.有著自由思想的人們被改造了,這說明了人的什麼弱點?

2.為什麼沒有走到法西斯主義這麼大危害的情況?


因為我們的社會不信仰理想,信仰生存。家庭教育的成分在浪潮里是有意被弱化了的。

我們現在是官僚社會,是群體獨裁的形式,這個形式被認可了上千年,改造了上千年,早已成為一種彈性非常強的統治模式(這種模式在市場經濟下正遭受衝擊,但以目前的情形,他應該依然能存活不短的時日),這個模式的優勢在於彈性化了獨裁群體的範圍,有吸納優秀人才的渠道和意願,決策時則因為有一系列群體思考和決定機制而不會過分激進,當然,這與這個模式長期發展積累的大量經驗有很大關係。

比如自反右開始直到文革時期,獨裁群體的數量減少(別問我為什麼),優秀人才向獨裁群體流動的渠道更是被逐漸掐斷(別問我為什麼),於是就形成了類似於個體獨裁的社會,於是統治者就理所當然的號召(姑且用這個詞吧)所有人開始踐行革命理想主義,否定生存主義,逼迫家庭教育至少在形式上與上意一致,用劣幣驅逐良幣(我知道這個原理不是這個意思,可這麼說貼切)的法子來保證獨裁群體對統治從上層到末端的控制力,於是我們得到的就是三年自然災害與一地雞毛的大躍進,最後是浩劫的十年。

回頭看看這20年,不夠《浪潮》么。


今兒剛看了電影,特意找過來想說一些東西。

在觀影過程中我一直在回顧自己的學生時代,我也像題主一樣一直在想,既然我們在課堂中幾乎經歷了電影中所有的行為,並且時間以年為單位遠超電影中的一個星期,為什麼我們沒有走向電影中的極端呢?

首先,從某種層面來說,我們已經走上了這個極端了,用一種並不張揚的形式,卻在潛意識層面契合著浪潮的氣質。國人對群體的依賴,對權威的服從,對紀律的重視,這些你我認為理所當然正確的事情,它們的正確是天生的還是在浪潮湧動的進程中為我們所認同的呢?所有人都已經被捲入浪潮中去了,哪怕那些叛逆者們,當他們認為自己是在叛逆的時候,他們已經默認了什麼是正確。

雖然如此,但我們確實也沒有落入極端的狂熱中去,這是因為我們已經經歷過浪潮中的最後一課了。文革落幕,滿地狼藉,正如同老師最後的詰問,自殺的人也已經死了,責任已經被追討了,但你可以看看電影最後學生們的落寞,不甘,悵然若失,而這些,正是今日社會精神的源頭。

除此之外,還有些有趣味的事情:在悵然若失中我們又開始了並不足夠堅定的重蹈覆轍,不敢讓浪潮停息,心中卻知道它是錯誤的。於是每一個參與者都不再將它當做生活,只是盡職盡責地去演好一齣戲,模仿浪潮,同時又要避免惡果,從中生出的自然是無盡的滑稽。所以今日我們所有的參與都脫離不了這種滑稽的意味,把浪潮中的形象當做舞台上的角色讓我們永遠也難以像當年一般極端。更形象的說法則是,飛天麵條的信徒自然不可能像極端分子一般因為宗教而瘋狂。從這個角度來說,在反法西斯的民眾教育上面,我黨真是不知道高到哪裡去了。


1.有著自由思想的人們被改造了,這說明了人的什麼弱點?

存在自由思想和不存在自由思想的人們,哪些更容易被灌輸一些危險的東西,稍有常識的人都知道;至於人性的弱點:人們通常傾向於信任、服從集體與強者。這個強者可以是肉身力量,魅力,思想,財富,外貌,能力等。集體就不用說了吧……

2.為什麼沒有走到法西斯主義這麼大危害的情況?

中國是不可能出現法西斯主義的!首先是政治體制,中國是專政國家,也就是說,在國家大事與政策方針上,不同的意見永遠只會存在在不公開的黨內會議上, 不存在會有受到民眾支持的組織的情況發生。而在目前的發展速度上來說,當什麼時候可以出現持反對意見的組織了,那國家就更沒可能出現法西斯主義了。

我認為我們的教育與電影中德國學校的教育幾乎沒有半點相似。

請各位先思考一下這個問題:在小初高讀書的過程中,老師的教育,有多少是開放性質的課題,有多少是培養個人的非書本知識,有多少是在一個平等互動的情況下進行

我們從小的學習、作業、考試、升學都是在把」應該是這樣「,」標準答案「,」不成功就是不努力「的這些觀念刻到我們的骨子裡;而最基本的邏輯思維能力、對錯判斷能力以及科學知識普及,我們又學到了多少?

中國當今教育體制就是一個絞肉機,將所有的肉都加工成足夠支撐這個社會高效運轉的肉餡。我們每一個人經歷都是」停下就是失敗,就是淘汰「。

其實呢,中國大多數人都已經被淘汰了,被這個時代淘汰了。


我們是浪潮過後的廢墟


浪潮的成員都認為自己所做的是偉大的、崇高的事業,但是對於我們而言,學校教育種種要求統一強調集體的做法不過是形式主義,毫無意義。


只緣身在此山中...


如果說賴訥這個角色象徵獨裁者,那麼他的妻子安克則象徵共和主義者,而「浪潮」的成員們,他們象徵公民群體。羅馬公民是羅馬共和國的支持者,也是共和國滅亡悲劇的承擔者。凱撒的時代,根據其本人的描述:「共和國啥也不是,只是一個沒有形體的空名。」「從羅馬整個社會來看,人民已經腐敗,政治墮落不堪,原有的機制難以為續,卡圖堅持的道德標準對他人來說不過是痴人說夢。」同樣地,成為「浪潮」成員的那群血氣方剛的學生是釀成悲劇的重要因素,他們當中許多人懶散、玩世不恭、猥瑣、暴力,他們缺乏進取的動力,沒有生活的目標,正如前文所揭示的,他們只是一群冷漠的烏合之眾。面對這樣一群學生,老師強調紀律其實是一個合理的選擇。許多鏡頭都表明,那些學生對多元、自由的環境感到厭倦,他們更願意忍受紀律的適當約束,同時享受平等、充實等「浪潮」帶來的好處。正如西塞羅所言:「無論是民族還是個人,過度的自由會變成一種極端的奴役。」不論是羅馬共和國的公民還是「浪潮」成員,他們的自由蘊含著毀滅的種子。人們有時需要一種約束性的力量,重要的是這股力量要把人們引向何方。賴訥發起「浪潮」純粹和擲骰子一樣,他這麼做了,然後把一切交給上帝。因為沒有明確目的,所以賴訥無法進行適當引導。中國的課堂的嚴格程度和「浪潮」的課堂類似,但是這樣的嚴格要求畢竟有明確的目的:高成績和高升學率,因而中國課堂不可能引發影片中的悲劇(同樣地,儘管中國潛藏許多極權因素,但是沒有形成一個極權國家)。相形之下,賴訥發起「浪潮」時並不確定「浪潮」將通往何處,活動周的整個過程,賴訥都沒有分析獨裁政治做法的利弊,沒有加以引導也沒有加以批判,甚至完全忘卻了學校舉辦活動周的意義所在。因此,當學生的積極性被完全煽動起來以後,事態不僅少數反對者無法控制,老師自己也無法控制。


回顧中學小學,原因是因為我們並不認同。浪潮裡面的學生因為集體有了力量有了歸屬感,所以願意獻身進去。而我們呢?每周念一次少先隊誓詞,想的卻是一會兒去小賣部買小浣熊。在學校說紅領巾是烈士的鮮血染紅的,老師不在就把紅領巾隨手一揉塞在某處。初中高中開始為了以後有更好的工作機會而接近某組織,心裡卻不在乎。這就是區別,至少之一。


一個最大的不同點就是,浪潮樹立了一個假想敵,並且學校和老師沒有對浪潮加以控制。我國學校體制雖然和浪潮有很多相似之處(集體主義,集體榮譽感,統一制服,統一思想等),但我們是沒有一個假想敵的,並且學校也會監控學生,而不是像浪潮一樣任其發展。

仔細想想,三四十年前,那些小將們接受的教育其實跟我們現在差不多,只是他們有一個或多個假想敵(美帝蘇修,反革命分子)當時各級政府幾乎癱瘓,不能對他們實現有效控制。最後,紅衛兵們就陷入了瘋狂。。。

也就是說,在現在的社會中,只要有人樹立了一個被大眾承認的假想敵,政府對此事不加控制,我敢說文革一周之內就會再次發生。細思極恐


我們在學校里看這個電影的時候,有位同學說:作業太少。

我感覺真的是一語道破天機。

作業多了怎麼還會有心思去搞這種雜七雜八的事情?不會的,就是因為自由所以才有了極權和奴役的土壤。中國人在經歷了上世紀中期的動亂以後已經學乖了,不會再對這種虛無縹緲的所謂浪潮有任何想法。難道你的班主任跟你講所謂集體榮譽感云云的時候,你不是懷著一種莫名其妙想笑的感覺嗎?恰恰是這些來自自由社會裡的人,沒有經歷過自由產生的奴役,才會投身於此。


我們大概處在深深的影響中,我們的紀律觀念,信仰,價值觀,一切都深深紮根於其中,看看我們的學校,學生為了考試成績而費盡心血,羞愧或是驕傲。殊不知自己被牢牢操控在老師手裡,被教育所利用。

集體化,空洞的說教,所謂的道德,一切的一切。看看國人有多麼麻木冷酷,隨隨便便抓住別人的道德把柄就可以置他於死地,又有多麼熱血,面對「賣國賊」慷慨激昂,義憤填膺。

只不過我們的價值觀雖然空洞,卻紮根在我們心中,很穩定的生長,就像「浪潮」發起的那頭幾天,學生們也是充實又快樂的。他們快樂,因為他們終於可以依附於某種讓他們強大很多倍的力量。

這並不是簡簡單單的民主或獨裁問題,這涉及到人的信仰,人的本性,人的內心的恐懼和慾望。

而被排在集體之外的人感受到的是狂熱的另一面,恐懼。他們要肩負起思考這一切的責任,他們冒著被傷害的風險去質疑,去反問,這種痛苦,可以把他自己給毀了。

其實道家在幾千年前不就給我們指了明路嗎。可也許我們一定要自己走。


《浪潮》中,文格爾的學生們無一例外都具有強烈的集體榮譽感,表現在蒂姆受到欺負的時候浪潮成員幫助他,表現在蒂姆面對混混的威脅時拔槍對峙,表現在家境優裕的同學為家境不好的同學主動購買制服。浪潮可以給他們歸屬,給他們特權,給他們尊重。

而我們呢,

你們何曾對班級有過集體榮譽感?/


「我們的學校教育跟德國電影《浪潮》中的情形如此相似,但我們為什麼沒有走到獨裁的這一步?」

個人認為,電影里所表現出來的和我們的學校教育所表現出來的,僅僅是形似(紀律性),而本質卻有著根本的區別。

影片中也點出了法西斯中的紀律性,但這個僅僅是表象。法西斯里的紀律性是為極致民族主義,革命和復興服務的。而我們學校教育里的紀律性卻是為了事物高效運轉而服務的。

如果有一天我們的學校教育,核心內容變成了,漢族人民至高無上,如此高潔的民族不該被貧賤對待,必須革命到達權力頂峰,剷除一切漢族以外的民族。在這樣的洗腦下,有可能會醞釀出一部分的法西斯。

但縱觀中華歷史,自古至今我們提倡融合,民族的多樣性反而是我們所提倡的。即便是在提倡門當戶對的婚姻文化中,也明白擁有缺陷基因的近親婚姻只會產生更多的劣質後代,人們默許動物中出現純種,卻從沒有默許人與人之間僅能出現純種,或許正是從製造純種寵物的身上看到了製造優質純種所需的代價,婚姻在中華歷史上也歷來只是是否等價的較量,而非是否血統純正的較量了。

其次,曆數一下朝代,除了北魏,東魏,西魏,北齊,北周,遼,金,元和清朝以外的朝代,都是由漢族人掌朝,少數民族掌朝時推出的也是緩和各民族之間的矛盾,建立益於管理的局面。對各朝的老百姓而言,誰當天下不一樣,主子變了性質沒變,日子還不是一樣的輪迴。真正有革命基礎的那一檔也是停留在有亡國背景的後代和思想觀念超前的文人墨士當中了。

既然沒有了建立在純正血統基礎上的革命,那麼復興也只能是以不同的方式出現了。比如說姓氏。加之本就已經站在了歷史舞台的中央,還能和誰掙呢。建議去題主去了解一下德國,日本在走入法西斯以前的歷史。

綜上,華夏這片土地上所擁有的思想根基,根本就不利於法西斯的形成。

而至於獨裁,獨裁是種形式,法西斯是種主義。法西斯形成,必將出現獨裁這一形式;但獨裁這一形式出現,並非代表一定是法西斯。建議題主多學習下獨裁這個理論知識,再思考下到底有沒有獨裁吧。


模式相同但實質不同


你真的以為我們沒有走向獨裁嗎?看過1984嗎,人們隨時被老大哥的監視器和思想警察監控,他們不允許與自己喜歡的人接觸,談戀愛,做愛。所有活動都需要政府批准方可進行,出格或者是個性的行為都是叛國罪。而敢於詆毀老大哥的,反抗老大哥的最後都會懲罰並改造成合群的人。

仔細想想,這種生活你沒經歷過?我當然不是說社會,我指的是學校。從小學到大學,哪所學校不是在進行獨裁?他們限制學生的自由,賦予老師思想警察般超越法律的權利。剝奪本屬於學生的自由權。早戀,染髮,個性全都被病態的學校組織認為是病態的行為,最後老師會發動孤立,排斥,侮辱,勸退的各種威脅手段迫使學生回歸集體。

這些做法哪個不是獨裁常見的手段,在中國人千年的傳統觀念和畸形的教育制度下。學校賦予了教師過人的權力,弱化了學生的人權。這種病態的教育環境下的學校,怎麼能不走向獨裁?


最主要的是你出生的土壤就是民主的。中國的土壤之中誕生不了草根中的獨裁。中國的歷史文化根本不允許你們這樣做。


每個地區的思想意識形態是由當地的地理環境和社會狀況所決定的,就像東方比較強調社會家庭集體,而西方就比較強調個人,不能說誰對誰錯,浪潮這部電影中上課的部分跟中國沒什麼區別,而我們看那些集體主義啊,穿校服都是很理所當然的,但西方不這麼想,應該說集體主義和個人主義各有所長,我們中國的學校是這樣,也沒見有那些所謂的吞彈自殺什麼的,這部電影的確是有點言過其實了


因為我們的班級並沒有讓我們產生歸宿感。哈哈。


回答第二個問題 他們獨裁的目的是搞事,我們獨裁的目的是學習。就這麼簡單


不可避免的要談到國家、文化這些方面的問題。但是我就先講一些電影里反映的問題吧。例如,上課舉手發言,統一服裝上課,稱呼老師的姓等等,這些在中國習以為常的事情,在德國是屬於封殺自由的舉措。

如果你處在一個你做什麼都正常的環境和你做什麼都是另類舉措的環境中,結局可想而知。

在電影中,造成慘劇的男生已經把這種不符合該社會的舉措當成是個人的寄託,最後的結局也是順理成章的。當然並不是代表我完全贊同這樣的教育方式。

這部片子被很多老師推薦,說是前期的舉措是和中國的應試教育一模一樣,要引起重視什麼的,但希望看這部片子的人能夠有所思考,為什麼這樣的模式在中國可以實施,甚至是很多年?不要一味的就強調中國教育會走向末路。題主的問題很好,我回答十分淺顯。


我們自己並不認同


正在學校看阿西的浪潮,說一下自己的看法:觀眾很投入,玩手機的很少,掌聲很多。這是兩個小時里發生的事,沒有任何目的性的,當然是有神奇的BGM(似乎幾乎所有的演講都有)。


推薦閱讀:

怎樣讓深陷北海傳銷的朋友相信這不是國家行為?
如何對被傳銷洗腦的朋友進行反洗腦?
遇見傳銷怎麼逃跑?
韓國新天地教會的危害性?
如何看待吳亦凡粉絲強調他是中國人?

TAG:洗腦 | 浪潮電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