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裡山河,強藩重鎮——山西

山西是中華文明的起源地之一。這裡不僅有大量有關石器時代的遺存,還有和傳說中的堯舜禹相關的堯都、夏都等。在商朝時期存在著大量的方國。西周時期,山西中南部分封了大量的諸侯國,最著名如晉國,而後在春秋時期,晉國成為了最強大的諸侯國之一,晉楚爭霸成為一段時間內的重頭戲。三家分晉後,戰國初期的魏國為超級強國,中期的趙國也一度成為東方最強大的國家。秦統一中國後,在今天的山西地區設置了河東郡、上黨郡、太原郡、雁門郡、代郡等。漢代及魏晉時期,今天山西地區劃歸併州。此後五胡亂華,匈奴、鮮卑先後起于山西,拓跋家族更是以此為基礎統一北方,建立了北魏。後來北魏分裂為佔據河北和山西的東魏(後為北齊)、佔據關中的西魏(後為北周),雙方更是在山西境內激烈的交兵。隋朝短暫統一後,李淵於太原起兵建立唐朝,山西地區成為唐的「龍興之地」,太原也被設置為北都。安史之亂中,山西地區曾發揮了打擊叛軍的重要作用。五代十國時期,石敬瑭以將山西和河北北部地區的燕雲十六州獻給契丹,使得之後承接後周的宋朝北部藩籬盡失,一直十分被動。至明清時期設立山西省,其省域範圍大體上確定並保留至今。

山西概況(圖片來源:谷歌地圖基礎上繪製)

山西地區一直都是一塊戰略要地。它地勢高峻,俯瞰河北和中原地區——東部以太行山與河北相鄰;南部與河內地區相鄰,遙望中原。西部則以黃河與關中地區為界。我們知道,中國歷史上統一的封建王朝,除了明朝外,都是以北方兼并南方。而在北方的統一進程中,關中和河北往往成為爭鬥最激烈的兩大勢力,如秦、西漢、隋、唐起於關中,東漢則起於河北,元、清都是起於塞外,但後來都定都北京,以河北為京畿重鎮。而山西就像一個楔子一樣楔入關中和河北之間,因此山西往往會引起雙方激烈的爭奪。

而同時,山西地區的地形也十分有利於自身實力的發展。它北接內蒙古高原,西南兩面黃河環繞,西面有呂梁山,南面有中條山、王屋山,東有太行山,內部有管涔山、雲中山、恆山、五台山、系舟山、太岳山、稷王山等等,發源於各個山脈的桑乾河、滹沱河、汾河、沁河等分布其間,形成了一系列的珠狀盆地——大同盆地、忻定盆地、太原盆地、臨汾盆地、運城盆地、長治盆地等。內可以耕種養兵,外可以憑險據守。契丹劉漢以山西為基礎滅亡西晉,拓跋鮮卑進入大同盆地後又逐漸統一北方。而在形成統一王朝的時候,如秦、漢、隋、唐、宋等朝代,山西中北部地區是抗擊外族入侵的前沿陣地,必然成為一方重鎮。

就山西的幾個方向上來說:

山西的北部是大同盆地,大同北部只有一些較低的山口,山西與塞外的溝通交流主要是藉此地區;

山西的西部地區有呂梁山等層巒疊嶂,又以大河與陝西相鄰,西南方向有龍門渡、蒲津渡等渡口,是關中和山西間往來的必由之路;

山西的東、南為太行山脈環繞,河流穿切出的孔道成為山西與河北、河內、中原溝通交流的通道,最著名的就是太行八陘(陘,xing,就是「山脈中斷的地方」),分別是:軍都陘、蒲陰陘、飛狐陘、井陘、滏口陘、白陘、太行陘、軹關陘。對應著又形成了一些雄關重鎮。

(太行八陘究竟有多險,大家可以看這個鏈接山西紀實:巍巍太行走八陘,縱覽天下之脊的壯美與峻偉的圖片,很直觀)

下面對山西的幾個地區分別進行闡述。

一、大同盆地及北部地區

大同地區(圖片來源:谷歌地圖基礎上繪製)

大同及內三關(圖片來源:谷歌地圖基礎上繪製)

山西北部的大同盆地夾在管涔山、恆山和內蒙古高原之間,由於大同北部的山口較低,塞外游牧民族較容易透入這裡。桑乾河發源於管涔山,蜿蜒流入河北幽燕地區,一旦游牧民族侵入大同盆地,便可以沿著桑乾河谷向宣府、懷來一帶進攻,進軍軍都陘,直叩居庸關,或者由大同向東南方向進軍蔚縣一帶,透過飛狐口,進入淶源,再進一步進攻易縣、保定一帶。當一個王朝定都北京時,這樣的進攻威脅顯得嚴峻,明朝時期的內三關——居庸關、紫荊關、倒馬關便都位於這一線上。因此明朝也經營宣府、大同為西部重鎮,與東部的薊鎮東西呼應,保衛京師。也先所率領的瓦刺軍就是從大同盆地湧入,再沿桑乾河谷東進,在土木堡擊破明軍,後挾持明帝由紫荊關進入河北,圍攻北京。明朝末年,李自成進攻北京,也是沿桑乾河谷行軍,最後攻入居庸關,滅亡了明朝。

在五代十國時期,後唐石敬瑭以燕雲十六州換取契丹支持,滅亡後唐、建立後晉。此舉造成大同及北京周邊地區完全落入外族之首,中原王朝北部藩籬盡失,後來的後周和北宋均未能收復燕雲十六州,迫使北宋在山西地區只能以雁門關為前沿陣地,以太原為重鎮,在河北地區則只能沿著正定、河間一帶,憑藉著滹沱河據守。脆弱的防守最終使得北宋滅亡於北方王朝之手。

二、中北部忻定盆地及雁門關

雁門關周邊(圖片來源:谷歌地圖基礎上繪製)

雁門關在很早的時候就成為天下雄關之一,《呂氏春秋》中將雁門關列為「天下九塞」之一。由於大同盆地北部為較低的山口、容易被外族進入,因此雁門關成為山西防禦北方的最重要的關隘。

雁門關(圖片來源於網路)

緊鄰雁門關南部的是忻定盆地,由忻定盆地再往南就是太原。因此古人又稱雁門關為「外壯大同之藩衛,內固太原之鎖鑰,根抵三關,咽喉全晉」。明朝將偏關、寧武、雁門列為外三關,忻代地區與雁門成唇齒相依之勢。

五代十國時期石敬瑭將燕雲十六州獻與契丹,後來北宋未能收回,只得以太原為重鎮,以忻定盆地為據點,北阻雁門關為守。在北宋與契丹的戰爭中,名將楊業的故事與雁門關緊緊的聯繫在一起。

由此上溯,實際上在西漢初年劉邦白登被圍之後,西漢奉行和親政策,此後就一直以雁門為北部險要,防禦匈奴的南侵。後面歷代,雁門都是防禦北方的雄關。

三、東南地區上黨高地

上黨及周邊(圖片來源:谷歌地圖基礎上繪製)

長治盆地和晉城盆地地區地勢高聳,居高臨下,是由群山包圍起來的一塊高地,同時俯瞰河北及河南,古時候稱之為「上黨」,《釋名》曰:「黨,所也,在山上其所最高,故曰上黨也。」在很早的時候,人們已經認識到這塊土地具有重要的戰略價值。

1.上黨地區往東可經過滏口陘直插邯鄲、鄴城一帶,也可通過壺關一帶攻入河北南部,當一個政權的重心在河北南部時,這個方向的威脅尤為致命。

戰國時期,秦白起伐韓之野王,切斷了太行道,於是上黨郡與韓國本土隔絕,成為「飛地」。上黨郡守率眾降趙,引發秦趙長平之戰。秦國利用地形,奇襲趙軍側翼及後路,切斷糧食供給及後援,將趙軍圍殲於長平一帶。此後秦軍趁勝出擊,徹底佔據上黨一帶,成為威脅趙都邯鄲的一個基地。

長平之戰示意圖(圖片來源:天涯論壇——《地緣看世界》)

而在南北朝時期,北魏爾朱榮自晉陽出發鎮壓葛榮的起義軍,東出滏口,下太行山,進攻鄴城外的葛榮起義軍,葛榮準備不足被爾朱榮擊破。北周攻北齊,先破平陽,再破晉陽,之後由滏口東下太行,攻破鄴城,滅亡北齊,完成北方的統一。

2.上黨地區往南可經過白陘、太行陘(太行道)進入河內地區,天井關即為太行道上的重要關口,也是山西、河南之間爭鬥的重要據點。

東漢初,劉秀據河內,遣寇恂和馮異同守河內。馮異北攻天井關,拔上黨,河內地區才得穩固。

朱溫與李克用相爭時,太行道也是雙方爭奪的焦點。李克用利用朱溫進攻滄州的時機攻佔長治,牢牢控制住了上黨地區。在此之前,李克用一直被朱溫遏制在山西以內;而此戰之後,形勢反轉,後唐完全控制了太行山,可以選擇隨時東出攻河北。

趙匡胤陳橋兵變,篡後周而立北宋,後周昭儀節度使李筠在長治起兵反對趙匡胤,趙匡胤派遣石守信前去剿滅李筠,並敕令石守信「勿縱筠下太行,急引兵扼其隘,破之必矣」,石守信引兵急趨太行,扼天井關之險,李筠困守晉城而失敗。

四、西南臨汾盆地、運城盆地(河東地區)

河東地區(圖片來源:谷歌地圖基礎上繪製)

關於這一地區,此前曾寫過一篇文章《河東、河西與崤函通道》,全文請戳河東、河西與崤函通道。這裡進行一個簡單的敘述。

狹義的河東地區可指臨汾盆地+運城盆地一帶。這一帶位於山西南部,是山西內部開發較早的地區,耕種條件優越。而在運城盆地內部還有鹽池存在,是古時候巨大的經濟來源之一。中條山一帶還有豐富的礦藏資源。

就地形上來說,它的北部可通過靈石峽谷聯繫太原;東部可由軹關陘通入到河內地區;南部有中條山和黃河作為屏障,監視著崤函古道,還有一系列重要的渡口分布其間。

西部則以黃河與關中地區相鄰,西面的黃河航道,北部有壺口、龍門,水流湍急,南面的黃河航道有三門、砥柱,幾為絕險。北周時期周武帝東征洛陽,從渭河入黃河順流而下,結果返航時船隻逆水而上十分困難,只得燒舟而退。因此壺口和三門的存在,使得黃河上游、下游的敵人無法直接乘船駛入,減少了河東地區面臨的威脅。

此外,黃河在出了禹門口(今河津市西北,晉陝峽谷南端出口) 之後,發源於呂梁山的河流匯入黃河,同時汾水、澮水、涑水、渭水又陸續匯入黃河,使得這一段黃河流量劇增,河床極其不穩定,因而有了「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的說法。龍門以下至蒲津數百里內,是黃河中游最易改道的地段,兩岸多有淤沙、淺灘、洲渚,不利於船隻靠岸停泊,只有龍門、蒲津兩處理想的渡口。最為重要的是蒲津渡,歷代均建為重鎮,是關中和山西之間往來的咽喉要道。

楚漢戰爭時,劉邦還定三秦後,率領曹參、灌嬰自蒲津渡河,迫降魏王豹,又東出河內,俘虜殷王司馬卬。

南北朝時期,具有關中的西魏(北周)和據有山西、河北的東魏(北齊)在這一帶劇烈的交兵,激烈的爭奪,幾次通過蒲津渡進軍,但最終高歡兵敗,退回東方,西魏逐漸佔據蒲津渡,並以此為基礎,逐漸佔據了河東、晉陽,最終滅亡北齊。

唐初李淵自太原進入關中,也是從蒲津渡河。如果說潼關、崤函像是關中的正門的話,那麼蒲津就是其側門。

五、太原地區

太原的位置(圖片來源:谷歌地圖基礎上繪製)

太原及忻代地區(圖片來源:谷歌地圖基礎上繪製)

太原(圖片來源:谷歌地圖)

太原是整個太原盆地的重心,也是整個山西的重心。

太原的西側是呂梁山的重巒疊嶂,呂梁山之外還有黃河環繞,外敵從這個方向入侵的可能性不大。

太原的東側有井陘通往正定所在的河北中部地區,由正定北可奔幽燕,南可至邯鄲、鄴城。而且井陘十分險要,從河北仰攻的難度極大。今年十一從北京坐高鐵去太原,路線就是北京-石家莊-陽泉-太原,從石家莊至太原鐵路段,一路上不停的過隧道,其通行之難,今天猶為如此,古時候之險要,可想而知。

在太原的其他方向則有其他重鎮以為屏護,往北通往忻定盆地,以雁門、大同為藩籬;往西南方向是臨汾盆地和運城盆地,外有大河為險要,蒲津渡、龍門渡分布其間;往東南方向是上黨高地,天井關、滏口等皆為屏障。

太原坐鎮山西之中,四面皆有屏護,同時又足以接應四面,以攻以守,太原皆為根本。

而太原城本身更是十分堅固。太原依山臨水,易守難攻。智伯攻趙襄子於此,引汾水灌城,但始終未能破城,反而被趙國說服了自己的盟友魏國和韓國臨陣倒戈,自己身死國滅;宋太祖趙匡胤攻北漢,三次強攻太原也未能破城。

所以經營好太原,可以很好的坐制山西,並經營山西和其他割據勢力爭雄。

撫綏全晉(圖片攝於去年十一遊玩太原之時)

北魏權臣爾朱榮便是崛起于山西,東下滏口擊破葛榮,東肅燕薊,西定關隴,兩下河南而定洛陽之局勢,之後在太原建立大丞相府遙控洛陽朝局。爾朱榮死後,高歡繼之而起,也以晉陽四塞之地,建立大丞相府。北魏分裂後,東魏雖以鄴城為都,但是高歡、高澄、高洋都先後坐鎮晉陽,地位不啻為陪都。

隋朝末年,李淵自太原起兵,建立唐朝。李淵入關不久,劉武周就引突厥南下,攻佔太原,佔據山西大部,李淵欲放棄山西,李世民極力反對,「太原,王業所基,國之根本;河東富實,京邑所資,若舉而棄之,臣竊憤恨。願假臣精兵三萬,必冀平武周,克複汾、晉」。李淵於是派李世民討伐劉武周,順利收復山西之地。後來唐將太原設立為北都。

太原作為國之根本的意義在安史之亂中體現的淋漓盡致。安史叛軍初期,連破河北、河南地區,但對山西的進攻卻被郭子儀、李光弼擊退。此後郭子儀、李光弼屢屢以太原為根據地,東出井陘,襲擾敵軍後路,使得敵軍疲於奔命,並成為平定叛亂的最重要的力量。

以上就是關於山西要說的。

往期閱讀:

文彧:南陽盆地——中部地區的天然「轉門」

河東、河西與崤函通道

巴蜀和漢中的地理大勢概述

何以合肥成為淮西重鎮?

湖北地理特點及何以江陵成為荊襄重鎮

魏國遷都大梁——影響戰國走勢的一次戰略失誤

文彧:中國幾個古都的地形(五)-北京

文彧:中國幾個古都的地形(四)-南京

中國幾個古都的地形(三)-開封

中國幾個古都的地形(二)-洛陽

中國幾個古都的地形(一)-西安&咸陽

推薦閱讀:

煤炭黑金:山西,可能只是一個縮影
上帝畫山西:這個「方形」堪稱「陸地航母」!
【讀史輿地】晉省的表裡山河與關津陘口
山西要大力發展旅遊有哪些短板需要補充?
去平遙遊玩有什麼需注意的?

TAG:地理 | 历史 | 山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