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尼瑪:一面映出荒涼的鏡子

選出近些年來,中國互聯網影視業中運行最成功的形象或品牌,差不多是一件沒有什麼爭議的事情:以王尼瑪為標誌形象的《暴走漫畫》;而在這其中,又以《暴走大事件》為首的脫口秀最為成功。

它最初就在簡陋的布景、舞台等硬體條件下,以表達方式的犀利獲得了超出所有人意料的熱度,不僅播出至今絲毫沒有遭遇疲軟、觀眾流失,越來越多的否定絲毫沒有影響它收穫的流量,甚至連「人設崩塌」的危機都毫髮無損地平安度過。

雖然許多人已經指出過這個節目的荒謬、反常識,但不同於各大衛視播出的低劣綜藝,慣常的商業運營公式、流程,是沒法幫助我們搞清除這檔節目持續火爆的原因的。儘管我不情願承認,但一個個觀眾發自內心的支持,積少成多,正是這個節目生命力的來源。如果把這個結論應用於以「認真」為宗旨的《十三邀》這一「儘管不受歡迎,卻仍儘可能傳遞深刻」的節目上,還顯得實至名歸,那麼《暴走大事件》的內容究竟具有什麼特點,才得以獲得如此強大的生命力?

在「如何評價王尼瑪?」這個知乎問題下,一位知乎網友使用的比喻我覺得非常棒:他就是一個「知乎高贊答案的收藏夾」。

為什麼我們可以這樣說呢?


前段時間,我爸突然在微信上分享給我一篇知乎上有關大學生如何更有效率學習的內容。我覺得文字有點眼熟,複製到知乎一搜作者,是一個贊同數、粉絲數都過100K的大V,以「叢林法則」作為唯一視角解讀國際、社會、歷史,將人文主義視作笑話,我因為希望Timeline中的各類話題下能儘可能少地出現他的內容,已經選擇了「屏蔽該作者」並放入黑名單中。

我趕緊勸爸少看知乎,我告訴他說,因為除了自然科學領域的內容還較為科學以外,社會科學領域的高贊答案,有很大一部分都是毫無科學依據的扯淡。

說完之後,我又有點難過。作為一個以知乎作為主要交流平台的人,我為什麼會條件反射一般地告訴身邊人「遠離知乎」?為什麼知乎這個最初以分享「知識、經驗和見解」的平台,會變成今天這樣一個飽受調侃的標籤?

微博上一個專門用來調侃知乎用戶的話題

這個責任,大概要知乎獨特的內容推送規則來承擔。在這裡,沒有「會員」,沒有「上頭條」,所謂「認證」的作用也只不過是對作者身份的一種證明,所有內容的被閱讀量,完全取決於它得到用戶贊同的數量。

這本身當然是一個幾乎全都是優點的機制,讓沒有團隊、不懂經營、只有分享知識與誠意的個體能平等地得到最大程度的傾聽和認可,給了優秀的普通人十分難得的機會。但另一方面,因為能否得到大量的「贊同」,與回答內容是否真實、客觀、有科學依據、符合常識又並沒有直接關係,而完全在於它是否能帶動共鳴,具備與大多數人相同的觀點。無可避免的,它同時會成為一面鏡子,完完整整地映出大多數人最真實的想法。

我們透過這面鏡子所看到的東西很好總結,那位被我拉黑的的大V就是一個很好、很全面的代表。知乎上,兩個最有攻擊力的標籤分別是「白左」和「政治正確」,如果要評出第三名,大概是「聖母X」。細看被貼上這兩個標籤所批評的內容,卻和它們的本意相距甚遠——「政治正確」本是歐美一小部分人用來指責某些對於弱勢群體過度照顧的言論和行為,且這部分人本身也時刻面對著製造仇恨與對立的質疑——在知乎上,卻包括了太多世界上大多數人都視為常識的人類文明結晶。

不幸的是,在每一個細微的維度上,偏向人文主義與野蠻的兩端,對於一個第一次接觸到這一維度的人來說,後者往往是更容易被人接受和信服的,因為它簡單、直接、初級,甚至「野蠻」本身也能夠帶來一種快感;縱觀歷史,整個人類往往也是隨著時間的流逝、智慧的增進,和少數先驅的啟迪才逐漸發現前者的價值與可貴。

人文教育的作用,就是幫助年輕人在一生學習能力最強的階段,越過數千年的人類歷史,直接理解這些精神的含義,以及為什麼在這種看上去有些感性,不符合最直接的邏輯的精神下,人類社會的每個個體卻能更好地、更有尊嚴地生活。但當大部分地區的教育,依然完全以一場考試的結果作為教育的一切初衷時,真正的人文教育對這一目標的實現毫無意義,自然也不會有太多一心只有更漂亮成績單的教育者去做這種吃力不討好的工作。

因此,你會看到,在討論「死刑的存廢」話題下,許多人不顧「對一個生命的『合法』剝奪實質上與謀殺的內核無異」的哲學思索,不顧死刑的不可逆性造成的悲劇,不顧有比死刑更加「文明」卻更有懲戒效果的做法,也不顧「犯罪率與刑罰嚴峻程度的相關性」這一可以根據嚴密的數學推演得出的客觀結論,甚至不同意文明社會進化的終極趨勢必然是死刑廢除這一幾乎可以說是事實的結論,固執的認為「殺人償命」這一出自元劇的俗語作為真理,拒絕任何更高級的思考;

你會看到,凡是和宗教相關的話題下,許多人無視它為包括科學在內的人類文明史所獻上的瑰寶,推動了包括美國宗族平等在內的諸多進步,堅定地把它視作是愚昧與懦弱的標誌,以至於在21世紀還以此作為信仰的人,一定是擁有不夠健全的人格或智力;

你會看到,當說起谷歌「Dont be evil」的企業宗旨、扎克伯格捐出股份的新聞、巴菲特「希望向自己所屬的富人階層徵稅」的提議、北京蘋果門店僱傭盲人店員、甚至法國總統馬克龍的愛情故事時,「陰謀論」總能夠成為許多人條件反射一般的視角;在他們心中,自己所不能理解的精神追求、無私奉獻,一定是不會存在於這個世界上的,所有「表面上冠冕堂皇」的行為,一定少不了藉機為自己謀取私利的環節;

你會看到,在看待支持素食、動物保護、環保、女權等不滿足於現狀、希望帶來進步的群體時,以一切涉及弱者的話題下——從殘疾人、兒童,到非裔美國人、女性、同性戀者——都少不了「就你事多」類的指責與嘲諷;他們以「理性思考」為理由,卻用漏洞百出的思考方式證明無論表面在倡導什麼,「叢林法則」和「弱肉強食」永遠是古今中外每個社會的真正運行方式,任何對此否定與改變的嘗試,不僅僅是可笑的痴人說夢,更是對人類整體進化的阻撓;

等等等等。

而社交網路趨向於讓觀點相同的人「聚在一起」的特性,更是無意中為其做了催化劑。因為當這種特性沒有成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時,野蠻與人類文明進化方向相反還會給大部分人留下一些常識性的印象,而真優於假、「嚮往知識」優於「無知卻自豪」也是幾乎公認的道德標準,這他們因為本能的羞恥心而時不時懷疑自己觀點中最極端部分的合理性,抑制不顧事實地顛倒黑白、混淆真假的衝動;而通過「群聚性」,他們驚訝地發現懷有相同想法的人遠多於自己的預期,人多勢眾,道德原則驅動的羞恥心也就失去了對自己行為的威懾力。

這種現象,對於偏娛樂化的微博其實早就出現,比如「你行你上」式的腦殘粉觀點都會成片出現在任何一個明星的粉絲社區下,只不過娛樂畢竟是一個較為溫和的話題,而在以時事、社會等嚴肅話題為主的知乎,這種特性就顯得刺眼得多。

對於知乎來說,將這種情況歸咎於一個中立的推送規則,有些冤枉;但作為一個帶有主觀能動性的創作者,王尼瑪將這一切視為自己的一種商機,就可以說是難辭其咎了。


雖然節目的播出頻率是每周一期,但它的主題、乃至整個暴走漫畫的主題都並不難總結:

你覺得好好說話很累,那就來發表情包吧;

你覺得認真動腦子很累,那我就全程在你腦子裡塞滿「屎尿屁」吧;

你覺得思考人生意義很累,那我就告訴你這樣做的人都是矯情就好;

你覺得接受自己不了解的文化很難,那我告訴你他們是「棒子」「阿三」,和我一起笑就好;

最後,你可能潛意識裡覺得,承認自己是這樣一檔節目的觀眾有些丟臉?沒關係,我也會時常假裝嚴肅,說幾句「正確的廢話」,你截了圖拿去發朋友圈,等著被誇「三觀正」吧。

而當這種思維方式被潛移默化地植入越來越多的人的大腦中後,帶來的後果就是思想的集體退化。

舉個例子。

在剛剛過去的2017中,為數不多的、能吸引我興趣的網路熱點之一,就是許知遠在自己的節目《十三邀》中的對談。作為知識分子的許知遠,不能理解為什麼同樣具備豐厚學識的馬東能夠心安理得地投身娛樂,主持一場幾乎不進行任何有營養思考的節目。馬東將所有人分成兩組,一組是有思考欲、探索欲的5%,餘下95%,則「只是活著」,並認為屬於前5%的許知遠去關心自己的群體就夠了,既然95%沒有探索欲,那就用娛樂滿足他們吧。

諷刺的是,由於《奇葩說》為馬東帶來的人氣,這一期節目所受到的關注程度遠超往期《十三邀》。大量馬東口中的「95%」憤怒起來。但這憤怒居然不是針對親口承認「把自己當傻子騙」的馬東,卻大量集中在了提出這一話題的許知遠身上,認為這場自說自話的訪談失敗、矯揉造作,認為許知遠在「尋找優越感」,並用營銷號慣常diss直男癌的手段,去分析他所有訪談中超出自己理解能力的部分。

微博上網友對許知遠節目的批評

我不知道,這荒誕的一幕之所以發生,是因為這些人壓根沒有看訪談內容、看到自己的偶像被批評就人云亦云地罵罵咧咧,亦或是兩人使用的語言並不十分通俗而造成了理解障礙,還是因為這些人認為,一個人的頭腦、思維理應淺薄,投喂符合自身口味、經過反覆咀嚼而營養全無的垃圾,才是文化產品提供者「職業道德」——這是最可怕的一種可能。

無論是人云亦云的顛倒是非、對幾乎全部非快餐內容的閱讀障礙,還是思維上限的自我封鎖、自我矮化,當越來越多的「王尼瑪」背著一卷衛生紙,站出來嬉笑怒罵並影響人們的思考習慣時,這些後果的蔓延,會比我們所想像的要快很多。

我自己時刻在警惕這種變化,但在最近追美劇《國務卿女士》時,看到主角們條件反射一般將世界每個角落受苦的人置於美國利益、個人恩怨之上,我居然偶爾也會冒出一點點「這是不是太幼稚/太虛偽了」或者「這個世界上是否真的存在這樣的人呢」這種我所一直鄙視的想法;在知乎問題「為什麼有的人年紀輕輕卻思想深度遠高於常人」提問下,幾個高票答案會或委婉或直接地告訴你,這種通過知識、閱讀和思考所帶來的深度是中二和幼稚。


當暴走漫畫與自稱「王尼瑪扮演者」的員工發生糾紛後,許多人預言這將給這一品牌帶來前所未有的巨大打擊,因為在「王尼瑪」的人設營造中,一個具體的真人設定是這個角色個性化地嬉笑怒罵以及靠一頂頭套保持神秘感的重要工具;況且假設這名員工最初所說為真,那麼扮演如此重要角色的員工都不能得到公正對待的背後,更多普通員工所受到的對待方式也能讓人們為之憤慨。

他們忘記的是,一個能區分並在意「真實人設」與「虛擬IP」的人、一個在乎千里之外的素不相識者是否受到公正對待的人,又有多大的概率會成為《暴走大事件》的粉絲呢?

註:本文已發表於虎嗅網,轉載此文請於文首標明作者姓名,保持文章完整性(包括虎嗅注及其餘作者身份信息),並請附上出處(虎嗅網)及鏈接:

王尼瑪:一面映出荒涼的鏡子www.huxiu.com圖標


推薦閱讀:

影視投資方的法律風險規避——從《三生三世十里桃花》抄襲風波談起
文學和影視作品中有哪些可以稱得上「靈魂伴侶」的CP?
為什麼我覺得Clannad很狗血無趣劇情硬傷,是我的問題嗎?
所有網路大電影需完成備案後方可上線!行業或將再無下架「風波」
小黃人3|成人的世界,巨嬰走開

TAG:社会 | 影视 | 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