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評價蔣廷黻的《中國近代史》?

一本很薄的書,好像評價很高,但是我完全看不出哪裡高了?求高人指點。


我看過這本書的,單從敘述史實角度,它絕對不是敘述特別詳細的那種書,倒有點像簡明近代史那種感覺。如果題主想詳細的了解中國近代發生的事,建議看徐中約的《中國近代史》,並且最好是港版的。原因在於大陸版的被和諧了一些章節。

回到蔣廷黻的這本書,這本書是最早提出中國的強國之道在於「近代化」。哪個國家率先「近代化」,哪個國家便佔據了主動。書中說,英國領先全世界率先「近代化」,從而變成了第一強國。他還舉了一個例子:土耳其也正是進行了「近代化」,才慢慢走上了正軌。

書中多次提到「近代化」這詞,因此,他是以這個獨特視角來解讀中國近代史乃至世界近代史的。他曾無數次的號召,中國人民走向「近代化」的路程。若說對其評價很高,我想這個觀點一定是值得肯定的。

當然,與此同時也不得不否認,蔣廷黻是個合格的歷史學家,他又是那個時代過來的人,此書又是如此短小精悍的一本書,讀起來耗費不了多少時間。因此,無論從哪個角度說,此書都還是值得一讀的。


題主看不出哪裡高的原因可能是書上提到的觀點已經為很多人所接受並認為是理所當然了,但是作者是民國時期的人,能夠在那個年代就跳出局限從相對超前的角度看待中國近代史,應該算是比較傑出的成就。而且現代的近代史架構很大一部分都是源於他的研究。

我記得提出的觀點主要是:近代中國遭受侵略並不完全是屈辱,而應該被看作是社會轉型的契機,如果能抓住這個機會實現近代化,於國於民大有裨益。作者也對太平天國運動進行了貶低。這些對於現代讀慣高中歷史教科書的人的思維來講應該算是一種衝擊吧。

書中最後一章節對孫中山的評價在現在看來是過於吹捧了,但在當時國家混亂的情形下,孫中山的確是民族復興的引路人...個人不太喜歡這部分,但這並不妨礙其餘內容的精彩。

ps:整本書有點兒口語化,比很多歷史著作有意思多了


我讀的是復旦大學沈渭濱教授導讀的本子,在序言里,對蔣廷黻的生平作了大致的介紹。了解蔣廷黻的個人生平,對於他撰寫的《中國近代史》這本小冊子有了更進一步的認識。他早年就讀於哥大歷史學系,受到了進化史觀的影響,用我們今天的眼光來看,也就是帶有明顯的近代化史觀的色彩。歸國以後,他到南開大學、清華大學任教,並參與《自由評論》雜誌的編輯,在近代外交的研究方面頗有建樹。也因此學而優則仕,得到了蔣介石的召見和重用,先後出使蘇聯和美國,就職於國民政府行政院。在這本小冊子問世之前,民國史學家對1840年鴉片戰爭以來的歷史缺乏系統全面的總結和反思,可以說,蔣廷黻的這本冊子,從一個全新的近代化視角,打開了近代史研究的新大門。而這一視角,也是後人研究近代史,進行歷史評價的一個相對客觀的角度。作為知識分子,他對政治抱有熱情,也希望以一身所學報效國家,對中華民國、蔣介石寄予厚望也是可以理解的。所以在這本書里,他對孫中山先生的三民主義思想給予了高度評價,也對國民政府的「軍政-訓政-憲政」三個階段進行了合理解釋。

這本小冊子寫於1938年春夏之交,當時國家正處於危急存亡之秋,蔣廷黻寫這本小冊子飽含著他對近代史的反思和對抗戰建國的希冀。時處戰亂,蔣廷黻忙中取閑寫的這本冊子,當然有不盡如人意之處。因為他原本打算花十年時間好好寫一部關於中國近代史的專著。只可惜忙於政務無暇學術,天不假年,他也未能如願。但是,儘管簡短,《中國近代史》這本小冊子仍然體現了他對近代史的深刻思考和深厚的歷史功底,對近代史研究而言也是頗有開創之功的。

如果說這本小冊子里有什麼打動我的地方的話,我想就是蔣廷黻所言的中國在近代化過程中的轉變之一:「中國如何從一個鄉土社會轉變成一個真正意義上的近代民族國家」。這也體現出作者強烈的"族國主義「色彩,即關於民族主義和民族國家的理論。作者對中國傳統社會的家族宗法倫理關係有深刻體會,和西方近代以來建立的民族國家相比,中國顯然仍然處於中古社會。尤其是關於軍隊私有化以及軍隊國家化的問題,充分體現出了近代中國的國民,缺乏民族意識和國家意識。從曾國藩的湘軍到李鴻章的淮軍再到袁世凱和北洋各派軍閥,近代歷史上出現的這麼多私有化的軍隊,其根源都在於我們的國民並沒有真正的國家民族意識。軍隊當中的普通官兵也鮮有為保家衛國而戰的意識,大多數當兵的人,是為了解決個人生計,誰給飯吃,誰就是老大。所以,孫中山先生改組國民黨、建立黃埔軍校,建立起一個革命的政黨、一隻革命的武裝對於近代中國的民主革命至關重要。但事實上,孫中山先生死後,國民黨內部也是派系林立,並沒有真正實現軍隊的國家化。1937年日本開始全面侵華固然是中華民族的災難和浩劫。但是在抗日戰爭的過程中,我們這個民族也得以浴火重生,也正是在抗日戰爭中,我們的國民、我們的軍隊,開始明白究竟為什麼而戰,究竟為誰而戰。抗戰勝利後,民族自豪感、民族自尊心的加強,都是中華民族凝聚力和認同感的體現。我想,抗戰建國,使中國真正轉變為一個近代意義的民族國家,也是蔣廷黻先生希望通過此書來喚醒民眾的吧。

==================================分割線===============================

看了前面幾個答主提出的這本書看起來貌似並無特殊之處,在此也不敢苟同。我覺得在評價歷史人物和其成就時,應該結合他所處的歷史環境來看。誠然,以我們今天的史學研究來看,蔣廷黻的這本書似乎並無特別之處,所提出的「近代化」的觀點也是在近代史研究中被提爛的了。但是需要考慮的是,費正清也好、徐中約也好,都是他之後的晚輩。近代化觀點成為主流,恰恰說明了蔣廷黻的影響之深。


教科書式的歷史觀和架構,內容是未框架化的費正清「衝擊—反應」


薄薄的200多頁,我可能讀了假的近代史,因為這本書只從19世紀寫到了孫中山逝世。文中很多觀點刷新了對歷史人物的認識,比如林則徐雖然被看作禁煙英雄,但他作為士大夫階級的代表,覺悟到中國不如西方,他卻為了自己的名譽,不肯公開提倡改革,讓士大夫繼續睡在夢中;李鴻章委實是晚清眼光深遠之人,而不是那個只會在喪權辱國的條約上簽字的重臣,他很早就看清日本的野心,疾呼當時的人猛醒與努力,並提倡改革,可惜囿於自身的不徹底,還是不能挽救當時的形勢。這本書給我印象最深刻的有兩點∶一是失敗並不可怕,可怕的是失敗了卻不知道失敗的原因,進而無法改正,也就無法走向成功;二是永遠不要驕傲自滿,要保持謙虛,樂於勇於學習接受新事物,清朝的以天朝上國自居以及閉關鎖國帶來的慘痛教訓就是血淋淋的例子,共勉!


1938年的著作,今天看來,觀點仍然正確而有深度。——他對林則徐身上體現出來的傳統文化分析很到位,對洋務運動失敗原因分析很精闢,全書不求史實的考據而以觀點取勝,是一本史學佳著。


個人感覺是全書重分析,環環相扣,不糾纏於細節,所以通讀一氣呵成,別樣豁然。


我是在書店裡一口氣讀完的,一共不到200頁,與其說是中國近代史不如說叫中國近代簡史,從鴉片戰爭開始一直到抗日戰爭時期,差不多100多年的歷史,只用了不到200頁的篇幅。但是明顯的感受到作者對於晚清中國受到的屈辱是多麼的痛心疾首,尤其是寫到本應該比日本早20年實行的改革因為受到士大夫頑固勢力的阻攔,結果被日本虐成狗,對於李鴻章的評價也十分中肯。中國近代洋務第一人,只可惜成了一個專業背黑鍋戶。

恰逢國慶節的時候去了一趟威海,參觀了一下甲午戰爭博物館,我覺得每個中國人都應該去一趟劉公島參觀一下,勿忘國恥,甲午海戰後中國徹底被列強虐成狗,然而日本從此從一個跪舔西方的屌絲開始逆襲。

另外還買了一本寫甲午戰爭的書《隔岸的甲午》-祝勇著


(開頭無恥變相剽竊一段貼吧網友的作品 西方無信史?為什麼說有這種說法是在說瞎話,別打我)

史,記事者也。

「歷史」這個詞本來也是先由日本人從history翻譯的(周筱贇 葛劍雄《歷史學是什麼 p8-9》)

中國古代的史官主要負責記錄工作,不負責批判也不考古。

前四史純粹是私人作品,比如《史記》也是純粹的私人之作,在東漢末年才完全公開的。裴松之之前沒有史料比較法。更何況裡面只有一個個看似道理滿滿的「準確」記錄。依稀記得初中課本上面寫的什麼「司馬遷走訪考證,選擇記錄xx在某地出生」的故事,並沒有記載另一個說法。

但是其準確性如何呢?舉個例子:

昔自夏後氏之衰也,有二神龍止於夏帝庭而言曰:「余,襃之二君。」夏帝卜殺之與去之與止之,莫吉。卜請其漦而藏之,乃吉。於是布幣而策告之,龍亡而漦在,櫝而去之。夏亡,傳此器殷。殷亡,又傳此器周。比三代,莫敢發之,至厲王之末,發而觀之。漦流於庭,不可除。厲王使婦人裸而噪之。漦化為玄黿,以入王後宮。後宮之童妾既齔而遭之,既笄而孕,無夫而生子,懼而棄之。

《晉書》開始才有了官方創作。但是有了「奉旨寫作」的定義,其記載過程和內容完全是處於皇權控制下,稍有個人見解就是「立場問題」,其價值不言自明。

轉眼到了近代,什麼鴉片戰爭時候人們還以為老外沒有膝蓋骨呢,更沒有西方式的歷史了。所以什麼古近現三段劃分都是沒有的(錢穆《中國經濟史》序言裡面不接受劃分,認為是生搬硬套),所以嘛,有一本書,就算是有進步意義的。

至於要看「哪裡高」,那是你的閱讀量和思考量問題,「仙桃」和「爛杏」都嘗過了才算是明白,無法言傳。確有在讀書的時候有一些能夠讓人覺得突然醒悟的例子,我也遇到過,但是那隻算是小細節,不算是大智慧。比如:寶船是方底的。(來自尼爾弗格森《文明》。什麼「古代造船業巔峰」,「古人智慧的結晶」,實際航行時機動性多差可想而知)

善戰者無赫赫之功這種話是狗屁;善書者無頓悟之篇這種話也是狗屁。

拿著奴隸社會的事實當成公理,還拿出來類比,未免也太業餘了。

最後發個剛剛找到的彩蛋《中國近代史》的筆記

(鄙人在13乎最後一貼,不再發言)


短小精悍的一本書,不厚的一本書,介紹了從鴉片戰爭到抗戰的歷史,基本涵蓋了近代史中重大的事件,對前因後果也有充分的介紹。有幾點我印象特別深刻:

1.鴉片戰爭之前,中國自詡「天朝上國」,不願給外國平等的地位。鴉片戰爭之後,西方國家不願給中國平等的地位

2.作者提出解決中外交往不平等的方法--現代化,學習西方的技術,並以日本,俄國作為正面的例子。

3.中國要學習世界規則,保護真正重要的國家利益。作者認為所有不平等條約中對中國危害最深的是放棄外東北的領土,這使得中國東北喪失了重要的出海口(這可能是今天東北經濟困局的原因之一吧),刺激了日俄侵吞東北的野心。第二次鴉片戰爭後中國官員對開放的口岸,還有外國在京駐使討價還價,但是最重要的外東北主權卻輕易的拱手讓人。這是撿了芝麻丟了西瓜。


比較客觀,適宜文科生反洗腦和理科生普及歷史知識,不過沒感覺有引人深思的部分


可以說是蔣某人自己對時代的見解,但他卻不是合格的歷史學者,古人著史為了顯示客觀想表達自己的觀點還知道用隱晦的春秋筆法,而這本所謂的近代史明褒明貶,全憑個人好惡,全不顧歷史現狀,比如說太平天國運動,蔣稱太平軍只會搞宗教革命,不會搞社會革命,把洪秀全自稱上帝之子,太平軍信奉上帝自稱刀槍不入很很批判一番,但是當時社會百姓普遍迷信,在相對大多數人都迷信的現狀下,太平軍敢於起來反抗滿清統治階級壓迫這不是進步革命嗎?

蔣還把近代抵抗西方侵略的英雄視為頑固的保守分子,認為他們不懂西方是多麼先進,中國是多麼落後,是夜郎自大。其對林則徐的評價說林看過西洋的讀物,也清楚中西的差距,但他卻堅持對洋人強硬只是為了保全自己的名節。蔣廷黻認為明白了中西的差距就不要抵抗了,抵抗也是沒用的,只有跪舔洋人,乞求洋人爸爸趕緊傳授科學技術才能富國強民,甚至全盤西化了才好。

他在書中對賠款割地等不平等條約基本無感,反而認為洋人駐兵中國是應該的,反而認為清廷沒在條約中好好爭一爭關稅的價錢是極不應該的,在他眼裡疆土主權還不如一點稅錢重要。

後來寫的更是把蔣介石捧上了天,其餘還有許多歷史事件敘述不明,整體脈絡不清的問題,實在不知有什麼可捧的


這本書的語言比較口語化,沒有教科書般的沉重無趣,但其中的許多觀點非常深刻,別於學校上課用的歷史書。

對於內容來說,比較概括,沒有教科書那麼細緻,陳述的不止歷史大事件,更有民間的一些見聞。對人物的評價客觀中肯,看法透徹。


實用性提高的,告訴人們,民族主義的形成,近代化,掌握一門外語和了解外部情況的重要性,以及武器的代差和士兵的紀律士氣素質是多麼的重要,還有就是近代化的器物和近代化的思想。通用現代化也是這樣。


我覺得你可以先看完《蔣廷黻回憶錄》,再看他寫的《中國近代史》。要知道當局者迷,能跳出時代的局限客觀冷靜地寫當時,這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


至少對於只讀教科書的人還是不錯的補充,個人覺得他對於琦善的觀點也許有失公允?站在他的角度,吹吹孫中山也是可以理解的


善戰者無赫赫之功,善書者無頓悟之篇,思維潛移默化接受了,所以不覺得哪裡高


推薦閱讀:

求助:參考文獻(包括期刊、專著、報紙)的注釋格式的標準是什麼?
國內讀博和國外讀博的優劣各在那些方面?
為什麼大部分知識分子對軍方都比較反感?
楊振寧與李政道的恩怨情仇……

TAG:台灣 | 學術 | 中國近代史 | 中國近代史書籍 | 中國近代史:1840-1919書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