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幫助3歲孩子控制情緒?

我兒子3歲4個月,脾氣很壞,很容易情緒激動發火。但他不是特別淘氣或不聽話,事實上大部分時候他都還是講道理的。只是沒有耐心,且很容易被激怒。舉例子來說,給他買了一個自行車,在樓下練習,因為不會騎,嘗試了一會還不行就發火了,甚至會急得用牙齒去咬車把。在玩釣魚玩具的時候,釣不上來就火了,把魚竿一扔說,我不玩了,我生氣了。他做了某件事情,如果旁邊有人嘲笑他,他立刻就發火了,衝上去就要打人。我嘗試從各個角度來理解他的行為卻不得解。我和他爸爸從來不吵架,對他也沒有發脾氣,適當的訓誡是有的,但實在不能算過分。還沒上幼兒園,平時主要是爸爸帶,沒有老人幫忙。有沒有人可以幫我分析一下該如何幫助他控制他的情緒?謝謝!


這個答案 應該能幫到你!

家庭教育專家徐珍華(校長):談怎樣培養孩子控制情緒的品格

一)學會控制自我的情緒對孩子的成長有哪些好處?

  情緒是人對事物的態度的體驗,愉快、憤怒、恐懼、悲哀都是常見的情緒體驗。一個具有良好的情緒管理習慣的孩子,應該在3歲以前就學會有效地管理和控制自我的情緒。

  但在現實生活中,我們看到的常常是相反的情況,很多孩子在成年以後都無法掌控自己的情緒,情緒處理得不當,不僅給他們的生活帶來了困擾,還會使他們的個人成長受到嚴重的影響。

  前段時間發生的某公眾人物的「家暴案」,就是一起典型的因情緒控制不當而爆發的個案。

  曾因獨創了一種英語教學模式而揚名的他,應該也算是一位成功人士,他的英語學習模式受到很多年輕學子的追捧。可就是這位在眾人面前風流倜儻、文質彬彬的英語達人,在家庭里,在妻子面前卻經常因為情緒衝動變身成為一個經常性家暴的「暴君」。

  要不是他的外籍妻子在微博里展示了自己被丈夫磕傷的額頭和抓痕累累的手臂,沒人相信儀錶堂堂、育有三個女兒的他還是一個家庭暴力的「施暴者」。

  是妻子的勇敢,才讓大家知道了身為精英人士的他不為人知的一面,知道了他一直是一個不太會管理、控制自己情緒的人。

  他的妹妹也在後來的電話採訪中透露,由於父親從小對哥哥實施的就是「處罰式」教育,經常暴打年幼的他,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他成年以後的情緒難以自控,經常選擇極端方式解決矛盾衝突的習慣。

「家暴」內幕爆出以後,他在輿論的壓力下勉強向妻子道歉,但他也在一直強調,是妻子的壞脾氣和情緒失控導致了他的爆發,由此可見他的妻子也有可能是一位並不太擅長管理自己情緒的女性。

  在接下來的電視採訪中,這位公眾人物承認自己的性格有缺陷,有時候會有暴力傾向,並且,情緒的自我控制力比較差,他坦言是事業的壓力、夫妻關係的緊張造成了他情緒上的不穩定及心態上的焦慮,這種心理上的負面能量在承受不了的時候,就會轉為負面的行為能量釋放出去,對妻子的暴力實際上就是他負面情緒的一種宣洩。

  他坦言自己需要心理醫生的幫助,他已經意識到經常的情緒失控給他的事業和生活都帶來了不可彌補的傷害,嚴重影響了他作為一個社會公眾人物的形象與聲譽。

  儘管他的懺悔來得晚了一些,可是他畢竟開始有勇氣面對自己的缺陷,並且在調整自己的行為與心態,以期得到妻子的原諒。

  可是被丈夫屢屢傷害的妻子已經絕望,向法院提出了離婚,並且,會親自出庭作證。一時間,離婚案鬧得沸沸揚揚,使得這位公眾人物多年以來營造的社會形象大大地受損,而且他的事業也將面臨一場考驗。

  長期的情緒緊張、焦慮會引發各種身心疾病,尤其是正在成長的孩子,如果不從小養成情緒管理的習慣,掌握情緒控制的方法,他將來會在生活中處處碰壁,成長之路也不會順利。

  臨床上,醫生已經發現,有一些孩子的哮喘是由情緒緊張、壓力過大引起的,而有些孩子的腸胃失調、消化不良則是跟焦慮、對抗的情緒有關。

  如果孩子在幼兒時期就學會管理自己的情緒,那麼到了青春期,他的身心衝突最嚴重的時期,他就會懂得如何來調節自己的情緒與外界的關係。

  許多父母都有感覺,孩子在小學一二年級時都乖巧、聽話,非常服從大人的安排,而一旦進入小學五六年級或中學,就會突然變得非常叛逆,甚至會和父母的意志對抗,情緒超級不穩定,處理問題特別容易走極端,讓父母特別操心。

  這樣的孩子通常是從小就被父母忽視了情緒管理的教育,對自我的情緒控制缺乏體驗或者是訓練。還有一種情況是父母本身就是特別不懂得情緒管理的人,一有了負面情緒就隨意宣洩,這種成長環境直接造成孩子的情緒管理的失敗。

  所以,想讓孩子從小就懂得情緒管理,為人父母者首先要學會自我控制情緒,並且引導孩子學會控制情緒。保持穩定的情緒、養成良好的情緒管理習慣,這樣的孩子不僅身心健康,不容易生病,進入青春期以後,通常也不會因為情緒問題而引發極端行為。

  進入成年以後,良好的情緒管理習慣,也會使他們始終保持平和的心態,穩定的狀態,善於待人接物,人際關係和諧,這樣的品質通常會使他們擁有不錯的人脈、比較可靠的社會支持,這對他們事業的成功和人生的美滿,都起著重要的作用。可以說,學會自我控制情緒的品格,是一個讓孩子終生都受益的可貴品格,是孩子一生是否順利的保障。

  (二)如何讓孩子學會自我情緒控制與管理?

  像所有的品格養成一樣,情緒管理與情緒控制的習慣養成也是有方法的,最有效的教育應該在孩子蹣跚學步的時候就開始。

  對於許多父母來說,由於對孩子的寵愛,往往會使他們忽視了對孩子情緒控制的訓練,這使很多孩子還在嬰兒時代就學會了任性。晚上睡前一定要媽媽抱在懷裡才能入睡,睡醒了一看自己一個人待在房間里便會驚天動地地哭,這樣的嬰兒常常把一些新手媽媽累得苦不堪言,把全部的時間和精力都用在照料孩子上,卻發現孩子依然動不動就哭。

  這實際上就要求我們的父母,不管你的孩子有多大,你都不要一味地去滿足他所有的要求,因為你的無條件滿足會養成孩子任性的性格和行為習慣。如果你一直以為養育孩子就是無條件地滿足他所有的要求,那你最終一定會有無法滿足他的那一天。可是對於孩子來說,被滿足已經是他的習慣,當你再也無法滿足他的時候,矛盾就必然會產生。

  可怕的是這種行為習慣會讓孩子面對所有的人都是一種任性自我的態度,當孩子養成這種行為習慣時,做父母的就要警惕了,很有可能這種行為習慣會陪伴他終生,讓他成為一個不受歡迎的人。

  無論是在幼兒園裡還是在學校里,我們看到那些任性的孩子,那些不善於控制自己的情緒的孩子,總是比較孤立,大家對他們的接納度很低,這常常讓孩子陷入人際關係困難的境地。

  相信每一位做父母的都不願意自己的孩子與他人相處困難,處處不受歡迎。因此,想要讓孩子很容易就融入集體的範圍,與他周邊的人群和諧相處,父母應該從小就引導孩子學會控制自己情緒的方法。

1.孩子在憤怒的時候如何疏導

  有些孩子在憤怒的時候有不好的習慣,不但不顧地點和場合地大喊大叫,還會亂摔東西,把食物扔在地上,撕圖畫書,甚至對父母或保姆亂踢亂打,情緒失控得一塌糊塗。

  孩子的這種宣洩情緒的方法不但讓他自己很累,也會讓父母和照顧他的人很累,很多時候孩子一場脾氣發下來,不僅他自己累得筋疲力盡,父母也跟著疲憊不堪。這是一種非常不好的情緒宣洩習慣,如果發生在低齡孩子身上,那就一定要及時幫他矯正。

  每個孩子都會生氣或者憤怒,處理這種情緒的方法不同也就會導致結果不同。大喊大叫、亂摔東西的孩子可能暫時宣洩了他的怒火,但他的憤怒卻嚴重地傷害到了他的身心,尤其是他的心靈,如果不學會正確的疏導方法,他可能會因此把錯誤都歸結到別人身上。這種思維態勢一旦形成,會給孩子的成長埋下嚴重的隱患,甚至會直接導致他成年以後的行為偏離。

  正確處理孩子的憤怒情緒的方法是:當孩子發脾氣時,父母一定要在第一時間搞清楚他突然不高興的原因,切忌盲目地去哄去遷就,甚至縱容他隨意宣洩。在搞明白什麼原因以後,父母也切忌不分是非地滿足孩子的要求。孩子的是非觀一定要在他懂事的時候就開始建立,從小就要讓他知道什麼是對的,什麼是錯的,什麼是可以做的,什麼是不可以做的。現在很多人成年以後,沒有明確的是非概念,常常把錯誤的事情當作是正確的,以致出現了種種後果,這些就是因為在小的時候缺乏父母的是非觀念的引導和教育。

 對處在憤怒中的孩子,父母應該先採取手段讓他暫時平靜下來,遠離情緒的旋渦,在這種時候父母可以緊緊地擁抱他、親吻他,輕輕撫摸他的後背,拍打他的肩膀。因為人在憤怒的時候,肌肉都會緊張起來,這會釋放一種有害的化學物質,導致人的情緒更加衝動。在這種時候,擁抱、撫摸可以讓孩子的肌肉放鬆,而且一個人在不開心的時候總會感到很孤獨,尤其是孩子,有時他那絕望的情緒實際上是來自他的孤獨感,父母一定不要把不開心的孩子扔在一邊不管,讓他獨處,他會因此情緒更加激動。在這種時候,父母耐心的撫愛、家人友善的陪伴,都有助於孩子儘快恢復平靜。

  孩子恢復平靜以後,父母一定不要以為事情已經過去了,不需要再處理了。孩子發脾氣表面上看是孩子的情緒失控了,但其內在實際上有很多原因,平靜下來的孩子看上去好多了,但他內心實際上還有好多困惑,需要父母去幫他解決。

  如果是大喊大叫、亂摔東西的孩子,在他平靜以後,父母一定要告訴他這種行為是不能被接受的,並且不管孩子憤怒的原因是什麼,父母都應該給這樣的孩子一些輕微的懲戒,譬如說要他把扔掉的東西撿回來放好,為自己的行為道歉,或保持沉默5~10分鐘;或讓他到自己的房間,待20分鐘,沒有父母的允許不許出來;或要他承諾以後再也不會用這種方式來發泄情緒等等,之後再對他表示原諒。

  這些小小的「懲罰」手段,沒有別的目的,無非是想告訴孩子,他這樣做的後果很嚴重,是所有人都不能接受的,每個孩子都有希望別人接納他的願望,因此,這樣的後果會讓一些孩子感到後悔,並因此而改正。

  在孩子生氣和憤怒的時候,父母應該引導孩子學會幾種用正確的方式宣洩或疏導這種不良情緒的方法。

 ①轉移法

  告訴孩子在他感到生氣或者憤怒,非常想要發脾氣的時候,迅速轉移注意力,打開電視或者電腦,去看看自己喜歡的動畫片,玩玩自己喜歡的電腦遊戲,或者到外邊找小朋友一起跑跑跳跳,這種行為上的轉移,會很快導致情緒上的改變,尤其是孩子,情緒變化的頻率比大人要快得多。如果一下子讓他脫離了他感到憤怒的情境,並且又有愉快的事物在影響著他,孩子那種想發脾氣的感覺很快就會消失了。

  父母在看到孩子不開心的時候,一定要馬上讓他換個環境,或帶他到樓下公園裡走走,或讓他出去踢踢球,運動一會兒,這對孩子來說也是一種情緒轉移,轉移了他的注意力,也就轉移了他的情緒點。

  孩子還小的時候可能不太能熟練掌握這種方法,因此父母應該耐心地引導孩子,經常去體驗一下這種情緒轉移法帶來的感覺,體驗多了,孩子有了切身體會,自然而然也就形成他的一種情緒控制的方法了。

  ②表達法

  學會表達也是疏解情緒,避免情緒激化的一種好方法。在孩子學會說話的時候,父母就應該教會孩子說這樣的話,「妞妞現在不開心了」,「媽媽,我有點兒生氣」,這些話很簡單,但卻是在告訴孩子一個方法,那就是當你不開心,當你感到生氣,想要發火的時候,你要說出來,要用正常的方式說出來,讓你身邊的人知道,而不是通過大哭大鬧的方式讓別人注意你。

  當孩子學會這樣表達以後,他們的不良情緒實際上就有了一個出口,他可以隨時隨地地用一種人們可以接受的方式,把這些情緒說出來。而當孩子把他生氣的原因說出來以後,父母一定要認真地傾聽,要用眼睛注視著你的孩子,記住他現在不開心,他需要你的關注。

  這種關注包括目光的交流,安撫的動作,溫柔的微笑,以及表示「同情」的身體的微微傾斜。

  如果孩子學會了用表達法化解情緒,他就會把他生氣的前因後果講給你聽,實際上在說話的過程中,由此而引起的一些負面情緒已經被弱化,只要孩子肯說,父母就應該認真傾聽,給孩子一個用這種方式來宣洩情緒的機會。

  經常用這種方法來化解情緒,孩子在成長中可以有兩個收穫:一個是孩子不會為了一點兒小事就大吵大鬧,他會用與別人交流的方式來解決他的情緒問題;另一個就是孩子的表達能力一定會越來越強,良好的表達能完整地傳達他的心理活動,經常跟別人交流也鍛煉了他的表達能力,善於表達,對於孩子的性格養成也很有幫助。

  ③體諒法

  也叫原諒法,就是要教育孩子從小就學會包容,不要因為一點兒小事不合心意就發脾氣。讓孩子在生氣的時候,多想想別人的不容易,多想想別人的付出,把體諒別人、原諒別人當成化解情緒的一個積極的方法。

  父母一定不要以為孩子在小的時候,跟他們講這些他們不會懂,實際上孩子從出生開始便明白有些事情是什麼樣子的,只是父母以為他們不明白。

  懂得體諒別人的孩子就不會總是發脾氣,他們遇事會多考慮別人的感受,能夠從他人的角度去思考問題,養成這樣的思維方式,有助於他們化解對別人的不滿情緒。因而,也就減少了因為憤怒而情緒失控的幾率。

  ④分享法

  父母應該引導孩子學會跟別人分享他的情緒,不管是開心的或者是不開心的情緒都可以分享,要孩子學會允許他人進入到他的情緒世界來,要讓孩子從小就不要封閉自己的情緒世界,或者只會跟別人分享快樂,卻把煩惱自己扛。

  分享是一種很好的化解和轉化情緒的方法,讓孩子從小就學會跟父母、家人或者朋友分享自己的情緒,是一種非常健康的行為習慣。

  懂得與他人分享情緒的孩子,一般性格比較外向,容易與人相處,跟他人分享情緒世界的行為習慣一旦養成的話,可以使他終生受益。願意與別人分享情緒的孩子一般遇上問題不會走極端,他會向別人求助,以獲得解脫。

   2.孩子的悲傷情緒如何化解

  冬冬的外公最近剛剛去世,冬冬才5歲,從小跟著外公長大的他實在不懂為什麼外公要離開他,為什麼要去一個誰也不知道的地方。外公走的那幾天,冬冬天天晚上睡覺前就會流眼淚,跟媽媽講自己想外公了。

  對於冬冬的悲傷,冬冬媽非常無奈,不知道該怎麼說才能讓冬冬明白「死亡」是怎麼一回事。外公去世的事兒讓冬冬一直情緒低落,食慾也大不如從前。

  實際上3歲以前的孩子是基本上不太懂得悲傷是怎麼一回事的,3~5、6歲的孩子,開始記事了,他便會知道傷心、難過是什麼滋味。

  這時的孩子,媽媽批評了他,他會委屈;丟了心愛的玩具,他會難過;和小朋友鬧彆扭,他會不開心,而朝夕相處的人要是離開了的話,他會感到悲傷。

  這是孩子的情感萌發的時期,他已經漸漸體驗到了別人對他的愛是一種什麼樣的感覺,也漸漸地開始明白愛別人是怎麼一回事,因為懂得愛了,所以,孩子也就開始懂得悲傷了。

  所以,當孩子為失去親人而感到悲傷時,父母應該用比平時更多的愛撫來慰藉孩子,盡量多抽出一些時間來陪伴孩子,耐心地與孩子交流,多傾聽孩子的心聲,鼓勵他說出心中的困惑。

  對於大多數孩子來講,死亡的確是一件不太好理解的事情,尤其是5歲的孩子,人們大都在7、8歲時才會懂得人原來總有一天要死去,會離開這個世界,而接受這個現實大多數需要到成年以後,甚至更晚。因此,接受親人的離世,對於孩子來講的確是一件很悲傷的事情。

  可父母在這個時候不能因為無法說清楚就逃避這件事,故意不提,或者孩子一提就故意岔開話題。孩子的心思常常很小,容納不了什麼東西,如果孩子總是主動跟你提起這件事,那說明在他心裡這已經是一個坎兒了,沒有別人的幫助,他是邁不過去的。

  父母如果覺得無法用人來給孩子講,可以講一些小動物的故事,譬如一隻小狗從出生到慢慢長大,它有它的壽命,當它年紀大了、老了、病了,它就會死去,和離開我們的親人一樣,再也不會回來。

  但是,它可能會留下它的孩子,就像外公去世卻留下了冬冬,這就是生命的傳承更替,是自然界的一種規律,世界上的萬物都有這樣的結局,誰也無法改變。

  在給孩子講述這些道理的同時,也要告訴孩子生命是很寶貴,離開我們的外公希望冬冬快樂起來,如果冬冬總是傷心流淚的話,外公也會傷心,外公還希望冬冬能夠快樂地長大,那樣外公就放心了。

  這些話都是需要媽媽或者爸爸溫柔地講給孩子聽的,在跟孩子語言交流的同時,多進行肢體的接觸,經常地抱抱親親孩子,並且在他晚上入睡前,給他讀一本有趣的故事書,或者講點兒開心的小笑話,分散一下孩子的注意力,盡量幫他減少悲傷情緒的困擾。

  在這種時候父母要多關注孩子,多觀察他的情緒動向。如果孩子一直是悶悶不樂,還動不動就掉眼淚的話,那證明他還沒有從悲傷情緒中走出來。這時候父母需要採取一些措施來幫助孩子儘快走出來,譬如安排一些小朋友來家裡聚會,盡量讓家裡的氣氛活躍一些。

  如果親人離世前是跟孩子一起居住,那就最好把孩子暫時帶離這個環境,或者把一些舊傢具處理掉,讓家裡換個面貌,這樣有助於孩子忘卻悲傷。

  還有一個方法就是帶孩子去旅行,到一個全新的環境里。陌生的地方有助於激起孩子的好奇心,儘快把那些悲傷的事情忘掉。由於孩子的心理能量小,他常常記住了新的事兒,便把過去的事兒給忘掉了。旅行會給孩子帶來大量的視覺衝擊和不同以往的信息量,這會沖淡他對以往的記憶。很多時候,我們會發現孩子旅行回來以後,長高了、長大了,懂事了很多,實際上這就是一種成長,而悲傷的情緒這門課是孩子成長過程中必須要經歷的。

  還有的孩子會因為玩具丟了而傷心,為了小朋友不理他了而難過,這種時候都特別需要父母耐心地陪伴他,幫他找找傷心的原因,讓孩子學會自己哄自己開心,這對孩子來說是一種很重要的情緒控制方法。

  現在很多孩子不開心了、傷心了,要父母哄很久並答應他們各種要求,他才會破涕為笑,這種方法是不可取的。孩子的不良情緒一定要他自己學會方法來化解,不能總靠父母的寵溺和遷就來解決,如果養成了這種習慣,對他今後的成長將特別不利。

  在孩子傷心難過的時候,父母一定要讓孩子學會堅強,不能動不動就哭鼻子,掉眼淚。告訴孩子出了問題要想辦法解決,要冷靜,不能除了哭什麼也不做,要學會控制自己的眼淚。經常看到一些孩子,尤其是低年齡段的孩子,在飯店裡,在大街上,不分場合與地點,稍有不順心張嘴就哇哇大哭,惹得周邊的人紛紛側目,這樣的孩子影響了路人的心情,即使他再乖巧、可愛,也會被瞬間減分。

  而在國外的飯店、機場等這些公共場合,無論多小的孩子你都很少聽到他的哭鬧聲,這就和父母對他的要求與疏導有關。國內的父母常常是對孩子無條件地滿足與遷就,一旦無法滿足孩子的要求時,也不會耐心地跟孩子解釋或者疏導孩子的情緒,而是簡單、粗暴地拒絕孩子的要求,於是,受挫的孩子哪怕在公共場合通常會不顧一切地大哭起來,因為通常他這樣做就會達到目的。

  國外的父母一般比較理性,他們有自己的底線,對孩子的要求通常是選擇性地滿足。國外的孩子從小就在這樣一種教養環境中長大,他自然也有自己的底線,如果他的要求沒有被父母接受,他會認為這也是理所當然。因為,在嬰兒時代就懂得規則的他們,很少會為自己的要求被父母拒絕而哭泣,這也是國外的孩子無論大小,普遍很少哭的主要原因。

  所以,要孩子學會控制不愉快的情緒,實際上還要與他和父母以及別人相處的規則入手,其中父母對孩子的引導以及要求都特別重要。

  3.孩子嫉妒的情緒如何控制

  春春只有6歲,剛上學前班,可最近她每天早晨一起來就會把衣櫃的衣服全部拿出來,站在鏡子前,左顧右盼就是拿不定主意穿哪套。

  媽媽覺得春春很反常,就開始觀察她的情緒變化。果然,春春這幾天的情緒都不太好,每天一見到媽媽就開始說學前班裡的小朋友,不是說這個不好,就是說那個一點兒也不漂亮,好像全班小朋友只有她最好、她最漂亮似的。春春媽媽知道女兒開始對別人有嫉妒心理了,是這種嫉妒心理直接導致了春春情緒的變化,讓她變得悶悶不樂,甚至老想找理由不去學前班。

  於是,春春媽媽找到了我,面對這麼小的孩子的嫉妒情緒,這位媽媽有些束手無策了。

  我告訴春春媽媽,嫉妒情緒本來是人的本性中的一種,它來源於人的本能和天性,因為只要是自然界的生物便存在著一種競爭意識,而因為有競爭,便會產生嫉妒情緒,但這也僅僅說明它是一種本能的情緒而已。隨著人類的進化和受教育程度的不斷提高,人類的許多負面情緒已經在越來越多地遠離我們的生活,而嫉妒情緒卻常常存在於人的潛意識裡。

  人成熟以後,都會有情緒控制的能力,這種情緒是不會輕易流露出來的。因為在人類社會的規則里,嫉妒是一種比較負面的情緒,帶來的是消極的能量。因而,成年人都懂得去掩飾自己的嫉妒情緒,不會把它暴露得特別明顯。

  而對於孩子來說,由於他還不太懂得情緒控制的方法,因此,他有什麼情緒都會流露出來,常言說「童言無忌」,就是這個道理。

  春春才6歲就已經懂得嫉妒別的小朋友,這可能因為她是女孩,因為女性天生比較細膩、敏感,心理容量小,容易被細節糾纏,因此,莎士比亞曾經說過,「嫉妒是女人的天性」。可這大都是針對成年女性所說,而春春還只是個小女孩,她的嫉妒情緒如果不及時引導、糾正,這對她的成長是非常沒有好處的。

  我建議春春媽媽先跟女兒好好談談,春春6歲了,她的思維能力、表達能力都應該可以把一些事情說明白了,搞明白春春的嫉妒情緒從何而來,才能找到化解她的這種情緒的方法。

  原來春春的學前班小朋友中,有幾個女孩是跟隨父母從國外回來的,特別能打扮,還動不動就炫耀她們穿的是名牌,這讓從來沒有去過國外,也沒穿過什麼名牌的春春大為嫉妒。她每天早晨挑來挑去想打扮得漂亮一點兒,就是為了和這幾個小女孩進行競爭,可競爭了一陣子,當她發現大家還是覺得那幾個小女孩更漂亮一些時,春春開始情緒低落,每天見到媽媽就抱怨班裡的同學不好,讓她很不開心,這一切都是因為春春被嫉妒情緒控制了。

  嫉妒是人的天性,這種情緒想要控制很難,但可以化解。在我跟春春的一番交流中,我發現這個6歲的小女孩那強烈的嫉妒情緒,實際上是來自她強烈的自卑,由於父母的工作都很忙,春春從小是跟著奶奶在外地長大的,6歲了要上學前班了,才被父母接回北京。

  粗心的春春父母剛開始並沒有注意到女兒對環境的不適應,以及她對學前班小朋友的情緒反應。因此,對她缺乏耐心細緻的引導,只是一味地強調她要把功課學好,跟小朋友們搞好關係。父母的要求讓春春壓力很大,同時,她也對學前班的環境產生了抵觸情緒,而這種抵觸情緒最終以一種貌似嫉妒的情緒流露出來。其實,那幾個從國外回來的小女孩只是春春負面情緒 在了解到春春的心理狀況後,我建議春春的父母從幫助孩子適應新的環境入手來改善孩子的自卑心理,譬如請學前班的小朋友到家裡來給春春過生日,尤其是那幾個從國外回來的小女孩。春春父母特意安排她們和春春一起拍照錄影,然後把錄影刻成光碟送給大家,在錄影里春春和幾個小女生一起又唱又跳,玩得很開心,似乎所有的不開心都忘記了。

  這次生日聚會讓春春的自信心恢復了不少,看著春春重新開始活潑、開朗起來,春春媽媽告訴她,嫉妒是一種最沒出息的行為,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可愛之處,也有自己的不足,最重要的是人要有自信,尤其是女孩,既要尊重自己也要尊重別人,有競爭是一件好事,但要勇敢地參與,而不是躲在一邊鬧小情緒。

  對於春春的自卑心理,春春的媽媽也主動找到了春春的老師,請她在課堂上多鼓勵春春站起來發言,有什麼集體活動多讓春春參與或者組織,春春做了什麼好事老師不僅在課堂上表揚,還要讓同學們集體給春春鼓掌。

  在家裡春春媽媽開始引導女兒獨立料理自己的生活,甚至把家裡的一些小事情,譬如遛狗、澆花等交給春春,讓她全權負責。通過一段時間的引導和鼓勵,剛開始悶悶不樂的春春完全變了樣,以前最不喜歡去的學前班,現在每天早上她都是第一個到,幫大家把桌椅排好後,春春就坐在自己的座位上看圖畫書,大家都越來越喜歡春春。

  實際上這就是自信與快樂帶給春春的改變,找到了她的嫉妒情緒的來源,也就找到了解決這樣的情緒的方法。

   在情緒方面,孩子實際上比成年人更好掌握,只要父母細心一些,孩子的各種情緒都可以很容易被發現。很多孩子的行為問題實際上都是由情緒引起的。因此,讓孩子學會情緒控制,掌握控制情緒、化解情緒的方法就顯得尤為重要。

  當孩子成年以後走上社會,情緒管理的水平就直接決定了他的人生質量。那些從來不會控制自己的情緒,任由自己的情緒上下波動,造成性格極不穩定的孩子的競爭力要遠遠低於那些擅長控制情緒,性格穩定的孩子。

  在生活中我們也常常會有這樣的感覺,跟一個人打交道,如果他的情緒變化無常,從來不顧別人的感受,想怎麼宣洩就怎麼宣洩,這樣的人我們通常會敬而遠之,不願意跟他相處。

  生活是複雜而多變的,人的情緒也會常常隨著他不同的際遇在變化,這是正常的,關鍵的是你要學會把握自己的情緒。如果你被情緒控制了,那接下來你就會把很多事情搞砸,尤其是對於孩子來說。成長過程中的情緒控制的學習能讓孩子形成很多良好的情緒習慣。譬如,會化解矛盾,遇事不鑽牛角尖,待人接物講道理,處事大方而積極,這樣的情緒習慣,會使孩子的人生成長得順利而穩健,也會讓孩子終生受益。

  像所有的品格養成一樣,學會情緒控制的品格也需要一個漫長的過程,需要在生活中一點一滴地積累,只要做父母的注意到了這個問題,並且,在孩子成長過程中去引導孩子學會情緒管理,幫孩子養成情緒控制,用合理的方法化解情緒問題的習慣,這些好習慣會伴隨孩子終生,為其人生的成功打下牢固的基石。


推薦閱讀:

北京奧運會上受到傷害的小女孩楊沛宜沒有上場對她的人生是好是壞?
這樣教出來的孩子肯定優秀,家長們可以看看!
家庭中隱蔽的暴力,一直在傷害我們的親人,你知道嗎?
熊孩子和熊家長:全民富二代式育兒都無解
一個三十歲的單親媽媽單獨撫養一個剛滿一歲的男孩子,生活會過得怎麼樣?

TAG:兒童教育 | 家庭教育 | 兒童心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