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一個人不知感恩,這算不算道德綁架?


道德是用來規範自己的言行的,用道德來要求別人的做法都是耍流氓。



你怎麼知道人家不知感恩?只是他的行為不符合你的預期罷了。


說個關於感恩的話題。

在家鄉讀書的時候,家鄉那邊有個企業家,到學校說想捐助貧困學生,大概每人給個幾千塊錢的樣子,學校對這個事情非常重視,為此還專門開了次校會來搞這個事情,大約有十幾個學生受捐助。

======上面是背景======

這個企業家後來我大學畢業了接觸到了,企業經營慘淡,但是人一直是不錯的。有一次我們一起吃飯,他跟我講起他當時在我們學校捐助的那些學生,十幾個人,沒有一個人給他打過電話說過感謝,他還講起有一次他曾經遇到過一個曾經他捐助過的學生,他上前搭話想跟人家聊兩句,等他說明身份之後人家直接掉頭就走了。

======事情還沒完呢======

我說說當時學校是怎麼做的,那位企業家每次捐了錢,都會拿一部分錢直接給受捐者,其他的錢學校則是按期發放給那些貧困學生的。大概是為了防止那些孩子亂用錢吧,這也不失為一個好辦法。但是

說說那些受捐者每次去領錢的情景,那個時候每周一次全校集體大會,然後給每個受捐助學生髮錢,每次都要抽取幾個人,站在全校面前,要講話,講如何感恩社會、感恩學校,要鞠躬,有些甚至要流淚,如果講的不夠動情,就要被校領導呵斥。我們班當時有幾位男生受捐助,每次上台幾乎成了他們的夢魘,在大庭廣眾之下,他們要做出一付「我是窮人,我感謝黨和政府」的姿態。

而這些受捐助者也受到學校的嚴格監督,他們當中每人學習成績有好有壞,成績差的,老師罵他們的口吻是:「你學習成績這樣差,還拿學校的補助,還要人給你捐錢,你好意思嗎?」成績好的,只要有一點成績退步,老師喊去談話,首先先看你是否受捐助,然後就以此大肆呵斥一番。

許多受捐助者幾乎都是在一種奇怪的屈辱中生活。

而受捐助的學生也會遭到其他同學的一些異樣眼光,總有學生在他們拿到錢的時候開玩笑:「有錢了,快點請客呀!」我看過很多人尷尬而不知所措的面孔。而且那個時候常有學生聚會,只要有AA制聚會,總會有人提醒:「某某是拿補助的,我們就不要讓他參與了。」總會看見那個某某滿面通紅的臉。

這些受捐助者不能穿新的衣服或者買好吃的零食,我還記得曾經有個受捐助的女生,有天穿了一條漂亮的裙子到學校,被政教處主任在教師走廊上破口大罵「學校給你錢是給你買裙子的嗎?有沒有廉恥?懂不懂感恩?」那個女生嚎啕大哭,好幾個班的人都聽見了。

誰讓這種捐助變了味道?

======說說結果======

我把這個事情跟那位企業家講了,他並不能理解我的想法,在他看來,接受了捐助,就應該心懷感恩。而我當然不同意他的觀點。於是不歡而散

======感悟======

有些感恩,是真的要發自內心的

就好像一個國家,如果經濟好了,社會和諧了文明了,人民自然都會心懷感恩,如果整天在口號上做文章,動不動就要上綱上線。

「沒有XX就沒有新中國!」

「你幸福嗎?」

「先感謝黨和政府!」

誰還會真正地心懷感恩呢?


這讓我想起以前的幾件小事

第一件,那是好多年前的事。一個鄰居奶奶到我叔叔家幫忙。(我和叔叔家在一個院子里)。當時叔叔出門辦事,就留老奶奶在他家幫忙。後來,貌似是老奶奶病發了,整個人倒在了地上,幾乎失去了意識,我家裡也就我一個人在家,而且,旁邊也找不到人幫忙。就算跑去找人,怕也因為時間的耽誤老人有所危險。年幼的我,硬是使出全身的力氣,背起了老人,只知道當時背到她家時,整個人後背都是汗,人直接坐在地上。後來。。。。。老人沒多大事,好像是那天忘記吃藥。可以肯定的說,如果沒有我,老人就活不下去。然並卵,即使是把老人送到家,我連一口水都沒有給我喝,更別說別的。至於我叔叔家,也是決口不提這件事,反而後來經常和我家鬧矛盾。甚至用上了刀具威脅。我從不以最大的惡意去揣摩人心,但這一次真的把我逼上了仇恨的邊緣。

第二件,是一個小學二年級的學生,在水井旁玩水,(水不深,但對於他來說,夠了)這小傢伙掉了進去,我伸手把他拉了出來。後來。。。然並卵,也沒有任何表示,至今路人。

這讓我以前讀菜根譚上面說的「處世不求無功,無過便是功,與人不求感德,無怨便是德」我認為,這就夠了,我做了我認為是正確的事,並且沿著正確的方向走下去。我認為,這就夠了。」你給我一滴水,我選擇給你一汪清泉。你給我一計暖風,我選擇給你鶯歌苑舞。

你渴了,我這有水,我就給你。就這麼簡單。


一個人總強行幫助別人並索要感恩,算不算道德綁架?


當一個人說出別人不感恩的話,潛台詞就是當初我幫你的忙,你應該還人情了。


就事論事


問題太籠統了,根本沒法說.

你幫助了別人,別人覺得你是應該的,這可以叫不知道感恩.

你幫助了別人,別人在你需要的時候因為種種原因暫時沒有反饋幫助你,你說人家不知道感恩,這才叫道德綁架.


從個人的角度講,不感恩的人無法預測與他交往的後果,交往之前需要了解社會評價

主要爭議在什麼是恩,每個人眼裡的恩都不一樣,對恩的理解差不多的人,就是價值觀相似的人,交往會比較愉快,所謂人以類聚,反之就排斥。


這個有時候不是道德層面的問題,是人情世故方面的吧。有些人的確只想索取不想回報吧,他們需要別人幫忙解決麻煩又從來覺得這是理所應當。


沒有具體描述,問這個問題是何居心?既然如此,我就惡意地揣測一下,題主就是為了得到自己想要得到的答案:說別人不知感恩就算道德綁架。 看來目的應該達到了。

來此看了以上所有答案,大部分人,包括某位大V,都持有這種觀點。在脫離了具體的情景下,我認為任何評價都是毫無意義的。不僅夾帶了自己的私貨,還起不到絲毫幫助。我表示不贊同。

簡單舉兩個情境:

1) A狼心狗肺,被B罵不知感恩,這符合客觀描述,B沒有錯,也不存在任何道德綁架。

2) A在不可抗力的條件下未能達到B的預期,被B以不知感恩要挾,這才可能是道德綁架!!!

判斷事物需要有一個標準和尺度,不能為了反對而反對。當世人都害怕陷入到「被道德綁架」的指摘中,就會失去標準,從而導致混亂,無法對客觀描述的現象做出準確判斷。

另外,知乎是個分享經驗與知識的地方。請大家答題誠懇一點。沒有乾貨也可以講講自己的故事。若是僅僅為了贊同,簡單幾個字草草了事。你認為這對你有幫助嗎?

此問題可以終矣。


為了防止某些人斷章取義我還是說一下,感恩不用掛在嘴邊用行動表示就好,別覺得自己做了一件事就大肆宣揚我懂的感恩,說不定別人做的更多呢,我提倡感恩於行動,整天掛在嘴邊還喜歡用感恩教育別人就算了吧,煩死了都

感恩不感恩那是別人的事情,憑什麼說別人不知感恩?這點我就想吐槽我們家族的人,動輒感恩感恩,前幾天我表姐竟然說同事兄妹三人因為他們媽媽小時候不注意得了中耳炎,而我姨媽好好的把他們養大需要感恩,我真是無語了,直接回復看到電視上好多寶寶這病那病我很感激我家寶寶健健康康的到來,說實在的,我真是感激呢,老一輩的人總是要用恩情來說話,報不完的父母恩,動輒不知道感恩,真的好煩,難道子女對於父母來說只是為了報恩嗎,有子女後難道不感到很幸福很有愛嗎?

別人就更不用說了,或許你所謂的恩情對別人來說並不是那麼大


問題的關鍵是,很多事情真的也就只是感謝而已,根本沒有達到感恩的程度。

我考駕照時,因為沒有送紅包而被校長一再地拖延報名時間。在一個飯局上我談起了這事,飯桌上一個初次見面的中老年男人說自己曾經辦過駕校,然後打電話給我所在駕校的校長,講了一番他們的業內行話,那校長立刻答應我下個星期就可以考試。

第二天,那中老年約我出去吃飯,我當時有事就拒絕了。但他在電話里反覆邀約,未遂,居然怒了,說昨天才幫我辦了事,我太不知道感恩。

我靠,你到底是幫了我多大的忙啊?你是送了一部車給我還是讓我當上了駕校校長啊?不就是讓我提前考試嗎?而且你也沒有付出任何代價,除了幾毛錢的電話費而已。

我明確告訴他,不是我不知道感恩,而是你對我根本就沒有恩。

其實,他如果是喊我請他吃飯,定一個雙方都能接受的時間和地點,我完全沒問題。但是這種不顧我的安排,強行要求吃飯,我很排斥。

而且,他頭天幫了忙,第二天就提要求,還專門拿這個忙來說事,讓我感覺很不好,似乎是軟肋被人給捏住了。


這個社會總是有這樣一種人,總會抱怨對方對自己不感恩,說自己曾經對對方怎麼怎麼樣,對方又是多麼忘恩負義。用自己對對方的某些恩惠來證明對方做得不對無情無義。可是說這種話的人是最被人瞧不起的,用曾經的善行作為武器攻擊對方,那麼當初做那些事情的時候出發點是什麼?就是為了讓對方對自己感恩戴德肝腦塗地地效犬馬之勞嗎?試問一下身邊的人誰還敢接受這種人的恩惠?在我的價值觀里,真正的好人,不會記住自己對他人多麼多麼好,只會反省自己對他人哪些方面不夠好。把自己對他人的好記成一本帳,一筆債,那就是感情方面的高利貸者。光記著自己對別人的好,卻不記著別人對自己的回報和對自己的好。我感謝我的父母給了我正確的教育,也感謝我的兄長給我做了優秀的榜樣,不計較得失,待人以寬,行人以善。


《天龍八部》:

慕容博道:「食君之祿,忠君之事。你是大遼國大臣,卻只記得父母私仇,不思盡忠報國,如何對得起大遼?」

  蕭峰踏上一步,昂然說道:「你可曾見過邊關之上、宋遼相互仇殺的慘狀?可曾見過宋人遼人妻離子散,家破人亡的情景?宋遼之間好容易罷兵數十年,倘若刀兵再起,契丹鐵騎侵入南朝,你可知將有多少宋人慘遭橫死?多少遼人死於非命?」他說到這裡,想起當日雁門關外宋兵和遼兵相互打草谷的殘酷情狀,越說越響,又道:「兵凶戰危,世間豈有必勝之事?大宋兵多財足,只須有一二名將,率兵奮戰,大遼、吐蕃聯手,未必便能取勝。咱們打一個血流成河,屍骨如山,卻讓你慕容氏來乘機興復燕國。我對大遼盡忠報國,是在保土安民,而不是為了一己的榮華富貴,因而殺人取地、建立功業。」

  忽聽得長窗外一個蒼老的聲音說道:「善哉,善哉!蕭居士宅心仁厚,如此以天下蒼生為念,當真是菩薩心腸。」

慕容博所謂「食君之祿,忠君之事」,你受王的豢養,就要做王的男人,所謂「我是王的一條狗,拴在王的家門口。王讓咬誰就咬誰,讓咬幾口咬幾口」。或者「我是王的一條汪,繩子拴在王手上。讓咬屁股咬屁股,讓咬褲襠咬褲襠」。總之,慕容博的意思就是,你吃了誰喝了誰,就要從了誰,就要對他感恩!!

對不對呢?

歷史上看,奉行「士為知己者死」人生準則的豫讓說過:「范、中行氏以眾人遇我,我故眾人報之;至於智伯,國士遇我,我故國士報之。」孟子也說過:「君之視臣為手足,則臣視君為腹心,君之視臣為犬馬,則臣視君為國人,君之視臣為土芥,則臣視君為寇讎。」

文言文很有氣勢且華瞻雅緻,讀起來氣韻生動節奏鏗鏘,但其實表達的意思啊,呵呵,就是「收買」,只要領導你能保證我吃香的喝辣的,或者給我調個副處級實職,我就「火里火里去,水裡水裡去」,為你瘋,為你狂,為你去考狀元郎。至於你讓我幹什麼,是去殺人越貨,放火焚林,還是淫人妻女,都在所不問!

這不是赤裸裸的「生意」嗎?古代講究「義氣」,現在講究「感恩」、「忠誠」,本質不都是「利」的交換嗎?你對我怎樣,我也就對你怎樣,「原則,底線」這些在交換的過程中都是不考慮的。

為什麼會這樣?

因為我們自古以來就是一個沒有信仰的民族,所以不需要為「上帝」負責(所謂的玉皇大帝、普天諸神都只不過是多了一些法力的凡人而已,需要他們的時候,我們才給他們供奉幾斤冷豬頭肉,平時有誰想過他們?)不需要為那些超越於物質層面的冥冥存在負責,我們只需要為他人負責,為那些能夠給我們帶來利益或者影響我們利益的人負責。而有信仰的西方人,每個人在內心深處都直接面對上帝,做事之前要拿上帝的尺子衡量一下該不該做,如果以上帝的視角看這件事是非正義的,那即使你給我再多的狗糧,我也不會因為對你「感恩」,因為你利益的收買而忘掉底線,拋棄原則。被面子綁架,其實就是被利益綁架。

儒家並不是嚴格意義上的宗教,但它在某些方面具有宗教的精神氣質,比如「知其不可為而為之」的執著,比如「仁者愛人」、「正其義不謀其利,明其道不計其功」、「苟以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趨避之」的價值追求,作為一個和郭靖並列的儒家代表人物,蕭峰就具備這樣的半宗教情懷,超越於一己私利的蠅營狗苟,悲天憫人的情懷披肝瀝膽,和平主義的追求躍然紙上。大英雄蕭峰的思考已經超越了民族國家的界限,直接上升到人類的層次,因此才說出了那樣一番讓掃地僧都為之擊節讚歎的話來。

作為一個昂昂藏藏的八尺男兒,一個吞雲吐霧,踢天弄井,動搖山河的大英雄好漢子,與天地精神相往還的蕭峰,怎麼可能為了蝸角虛名蠅頭微利而脅肩媚笑於人間帝王?金庸世界最驕傲的男人,怎麼可能容下一絲齷齪,一絲妥協。」天下第一大幫幫主「,他說不幹就不幹,」大遼南院大王「,他也是視之如糞便土,隨時拍屁股走人,寧可和小丫頭阿朱到塞外牧馬放羊。

而對耶律洪基贈送的禮物——黃金五千兩,白銀五萬兩,錦緞一千匹,上等麥子一千石,肥牛一千頭,肥羊五千頭,駿馬三千匹——更是分文不取,轉手送人。甚至連身家性命,在需要捨生取義的時候,也斷箭自盡實現驚天一死。真正把權位、財富、性命都視若浮雲的人,怎麼可能被「食君之祿、忠君之事」這等下作的言辭所收買?

我想仰望群星,挾飛仙以遨遊,抱明月而長終,而你卻把我拽進塵埃,作一隻為幾條蟲子而搏命的土雞,我何談感恩?


分頁阅读: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