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嘉誠為什麼拋售大陸資產?


1

為躲避日本侵略,1940年,潮州人李嘉誠全家逃難到香港。少年時,李嘉誠父親病逝。為了家人,李嘉誠14歲輟學。算命先生看不起少年李嘉誠:「眼眸無神,骨架瘦弱,未來恐難成大器。」李嘉誠先是在舅父庄靜庵的中南鐘錶公司泡茶掃地,學到的第一個本領是察言觀色,見機行事。李嘉誠的父母在他的成長過程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他們教導兒子「要不怕困難,要吃苦,要誠信為本,不可自欺與欺人。」

2

據說有一天,李嘉誠彎腰時,一枚硬幣從上衣口袋裡掉出來,掉到了井蓋下。李嘉誠馬上找人將井蓋掀開,直到找到那枚硬幣,然後慷慨地給服務人員100元港幣小費。人們好奇,以為那枚硬幣有特殊意義,李嘉誠卻說那只是一枚普通幣。在他的觀念中,如果看著錢落難而不去施救,財富就會離你而去。 為了一枚硬幣而付出100元代價,咱普通人肯定不幹,但李嘉誠那樣的有錢人卻會幹這樣的事兒。他的理由是,1枚硬幣是你的財富,你不能讓他憑空流失,錢財流失而不加以干預,以後更多的財富會流失。而給服務人員的100元,只是給人家的勞動報酬,與這枚硬幣的意義沒有可比性。

3

「二戰」後的1948年,由於出色的推銷成績,20歲的李嘉誠升任塑料花廠的總經理。香港高速發展前夕的1958年,李嘉誠投資地產市場;1979年,「長江」購入老牌英資商行——和記黃埔,由此,近乎白手起家的李嘉誠成為首位收購英資商行的華人。

李嘉誠的發家致富有賴於香港城市化的迅猛發展。1946年香港人口為60萬,1949年增至186萬,1959年超過300萬,住房需求激增。港府頒布的建築條例、「十年建屋計劃」、「居者有其屋計劃」和大型公共設施建設計劃更是有力地推動香港房地產業的發展。李嘉誠的暴富與香港這幾十年來的轉型上升階段密不可分,更與香港這幾十年來的城市化與房地產的發展息息相關。

4

開埠前的香港是一個只有數千人口的小漁村。因為「水深港闊,四季不結冰」,且「不在地震帶」,作為天然良港,從1842年開始,香港被分階段割讓或租借土地予英國。除了日治時期,一直到1997年回歸前夕,香港因長期受英國有效統治而保持了和平穩定。

港英當局以華制華。其思路是,盡量尊重香港傳統文化和舊有的社會結構,尤其是努力團結華人中的精英為自己的利益服務。

長江實業集團有限公司因此在短短半個世紀內急速膨脹。

5

隨著上海浦東新區開發的完成、上海自貿區的設立,香港作為金融中心、對外交往中心的地位,逐步受到挑戰。2009年、2011年上海和北京的GDP超過香港,2015年天津和廣州的GDP也有望超越香港。以至於一些聲音誇張地指出,香港已有淪落為「二流城市」的危險。

6

2012年前後,李嘉誠一邊是告別傳統的房地產業,一邊是決定進一步調整投資方向。年報數據還顯示,自2010年以來,長和系總共在香港和內地以外完成了11筆收購,涉及金額約1868億港元;資金的主要投向是歐洲地區(佔比高達96.75%)。此時,歐洲資產處於低谷時期,正是買低賣高進行抄底性投資的好時機。

7

與其他香港大亨一樣,在李嘉誠每天8~16個小時的工作時間中,佔據了日程表最重要的是打理人際關係。李嘉誠選定的繼承人李澤鉅的政商交往儼然複製了李嘉誠的模式。除了公司要職,李澤鉅還擔任香港策略發展委員會非官方委員(2015年1月15日獲得再任兩年)、香港特區政府營商諮詢小組成員、中美洲巴貝多名譽駐港領事、港事顧問、總督商務委員會委員,以及第九屆全國政協委員、第十屆和十一屆全國政協常委等職務。

8

如果看看李嘉誠的創業故事就會明白,他每走一步都十分審慎,量力而行,而且,他特別懂得不趟渾水,堅守實業。李嘉誠一直認為,要做事,先做人。在低調做人的同時,他網路了一大批優秀的職業經理人為他所用。這是他成功的最大本錢。 對於政治,李嘉誠並不遠離。曾經有人問過他,如果人生重來一遍,他會去做什麼。他表示,如果有機會,他會去從政。

9

在他多年的經商史上,對於中國各項政策的研究之透徹,中國商人中無人能比。對於政治,他有著非常敏銳的嗅覺。他曾經說,政治與經濟是手和腳的關係,不能相悖,否則是搞不好的。

對於遲暮之年的李嘉誠來說,賺錢並不是他的唯一。他所考慮的,只是自己百年之後的家業能不能持續發展。長子李澤鉅從小循規蹈矩,嚴於律己,但由於早年經歷了綁架事件,心理不夠強大,小兒子李澤楷又過度張揚,不夠檢點,二人都沒有父親的眼光與在政商兩界長袖善舞的本事,這才是李嘉誠真正擔心的。

吃透了在中國經商必須懂得政治和政府政策的秘訣,又同時對繼承人在這方面的能力持懷疑態度,這才是李嘉誠轉而投資歐洲等地的真正原因。

10.

李嘉誠之所以撤得這麼乾淨,更重要的是李嘉誠真的老了,香港也老了,而中國的政商關係其接班人是根本玩不轉的。 一方面是香港沒了機會,另一方面是接班人在大陸政商關係玩不轉,那麼就不如把資產主要放在歐洲——李嘉誠資本來源地更安全。這樣,未來李氏家族就可以把歐洲作為「老巢」,在合適的時機再尋找國內的投資機會。

11

中國如果繼續往前走,必須出一批而不是一兩個超越李嘉誠的企業家。中國發展總體上已經超越了外部世界的已有經驗,中國似乎還沒有能力對自己的發展模式進行總結,但從任正非到馬雲,再到王健林和雷軍,他們顯然都不是簡單的模仿者,他們都形成了「自己的一套」。李嘉誠對中國改革開放做出了貢獻,他參與內地建設的同時亦從內地得到了利益。他的確無愧於他那個時代的「李超人」之稱,但他未必就有力量和雄心做未來的風向標。我們應為過去對他致以尊敬,而面向未來時,我們或許應當另尋坐標。


不只老李一個富豪,許多成功企業家都將投資轉向海外,因為他們要對沖中國市場的風險 以及來自中國政府干預和制裁的風險(這種風險一直存在,因為在中國政治和商業聯繫太緊密,容易因政治企業被連帶制裁),雞蛋不能放在一個籃子里,即使中國市場依然很有活力

這種話說說可以,言論自由要有的,但不宜過多討論


他老人家不是說了,他不賺最後一個銅板。


小心心有想法(慾望)了。


我也在猜:他是去歐洲等死還是為國?


推薦閱讀:

財富管理行業的原罪
為什麼有的人越花錢越多?
年底關乎錢袋的大事,收藏了!
理財VS不理財,人生的差距究竟有多大?
乾的不爽想辭職?先問自己三個問題

TAG:經濟 | 理財 | 社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