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天天在「不要、不許」聲中長大的小朋友會變成什麼樣?

近距離體驗到了某些老人帶小朋友恐怖之處,生活上像小皇帝上一樣伺候,可是其他方面,基本都是不要啦,不許啦,不可以和各種恐嚇(比如小朋友喝點雪碧,一年大概只喝過一瓶,就說要得糖尿病了,小朋友當真了,不敢喝了),老人只按自己理論(有些非常荒謬)做,從來不會去想小朋友是否快樂(比如,一個大夏天,基本沒有給小朋友吃過西瓜,因為老人覺的西瓜這東西沒什麼營養,沒必要吃,當我給小朋友買瓜吃的時候,小朋友開心的不行),小朋友現在已經很明顯的受到了影響:生活自理能力差、不願意嘗試新事物、有點強迫症、基本無法和同齡人相處打鬧,這樣環境下長大的小孩,以後會有明顯的的性格缺陷嗎?這樣的老人,有改變的可能嗎?

PS:小朋友不是我的,我只能盡自己的能力給小朋友施加點影響,給他帶去點快樂了。


老人帶孩子的方式的確不好,但要說「對長大以後有什麼影響」……

其實倒也還不至於那麼嚴重,小孩子沒那麼脆弱,自己對自己的個性是有一定的調節能力的。我們當家長的是該不斷改善教育方式,但也沒必要神經過敏,把一些事妖魔化。

孩子才五六歲,年齡還小,可塑性還很強,等上學以後接觸其他孩子了,同時父母領回去好好帶,還是可以變回來的。

當然,前提是一定要儘早改變這種教育方式,而且一定要鼓勵孩子多和別的孩子玩,千萬不能限制他和同齡人交往。否則想指望孩子長大以後有個健康人格真的要靠老天保佑了。


這樣的教育容易增加以下這些事情發生的概率。但不排除孩子的天賦忒別好的,或者環境有其他的積極影響導致孩子能夠克服這些事情的影響,縮小發生的概率。

長遠的不說,我的感受是這樣的孩子在幼兒期的時候運動能力會比不上由父母自己帶的孩子。然後由運動能力的不足導致大小肢體運動(小肢體,手指的抓握精度使用,大肢體,身體平衡類。綜合起來比如在搬運或者托盤之類的穩定性)能力弱。身體的控制力不強。容易犯錯。而這種犯錯會導致養育者更加不讓其做足夠的練習。之後在自主能力上就會變弱。從而導致情緒不穩定,孩子都不喜歡不如其它孩子。然後通常這樣孩子的養育者還很喜歡說:「你看看人家孩子。」

然後,孩子的專註力也會受到養育者不斷的打擾。導致孩子的專註力不足。這樣的孩子送到小學學習的話,肯定不會是老師特別喜歡的類型。就算老師再負責都不能避免無意識的就會將孩子排除出去了。

另外,養育者混亂的邏輯也勢必會導致孩子表達能力的混亂。會發現孩子在表達能力上會有高下。同樣的,養育者和老師與一個溝通能力好的孩子能夠更好的形成正向的協助循環。孩子溝通能力不好,往往還會被認為孩子愛騙人,或者愛做白日夢。

同樣,這樣的養育者也不會更好的正向激勵孩子。這也會讓孩子以後更偏向於使用訓斥或者主動(被動)式的要挾的方式來與他人溝通。(被動要挾的典型請看 @李松蔚 老師的:委屈的鎖 - 潛台詞 - 知乎專欄和我以我血濺你臉 - 潛台詞 - 知乎專欄)

之後,會發生什麼那就不好說了。畢竟人一生的發展變數很多。不過,如果可能,我建議還是儘可能把孩子放在積極的概率裡面吧。畢竟,現在的科學還不好精確的來定義這些事情會在一個人身上發生多少影響。但是,該發生的事情,也大多逃不掉。

要改變這個,只有:不要隔代教養。這是治本。否則只是讓孩子一直活在一個忽冷忽熱教育自相矛盾的世界裡面。這樣可能會讓孩子更糟。


看到這個問題,很有感觸。

很多家長,尤其是一些初為父母者,在教育上總是容易極端化——絕對不許吃奶嘴;絕對不許吃零食;絕對不許看動畫片;哭了之後絕對不能抱…

我不敢評論對與錯,但我個人絕對不能理解。

就拿最有爭議的奶嘴兒舉例,我以後肯定給我的孩子吃奶嘴兒,因為我太喜歡各種奶嘴兒的造型了,覺得特可愛,感覺還會為她買很多換著吃…

吃奶嘴兒的孩子就牙齒不好嗎?完全不會啊,我見過很多吃奶嘴的孩子牙齒都非常健康,我也見過很多不吃奶嘴的孩子牙齒有很多問題…

什麼事都不要極端,誰如果全天都給孩子塞個奶嘴兒、24小時不停吃,那也不正常。

再好的事情,一旦過度了,都可能會變成壞事,剋制,但不絕對限制。

有的家長說怕吃奶嘴戒不掉,怕老抱著就依賴懷抱…誰能吃一輩子奶嘴呢?誰能讓爸爸媽媽抱一輩子呢?換個角度說,人的一生,有幾年可以盡情享受一個奶嘴帶來的安慰和快樂呢?又有幾年會依賴爸爸媽媽的懷抱呢?總有一天,你給他吃奶嘴他都不吃,你想抱他他都跑開。「想讓你抱,你還能抱」——這是父母和孩子最珍貴的一個階段,一輩子也就這幾年,為什麼不在可以的時候去盡情享受呢?

總吃零食總盯著電視電腦看動畫片是不好,但是完全沒有零食和動畫片的童年叫童年嗎?快樂嗎?

真正好的家庭教育,是竭盡全力地保護,而不是費盡心機地改變。

一切都體驗,一切都感受,一切都適度,這樣的成長才是最自然、健康且豐富的。

我希望自己是這樣的媽媽——有時教育,常常引導,總是陪伴!

沒忍住多說了一些,聊到結尾發現跑題了,真抱歉…


就是我,從小在父母的恐嚇中長大,直到現在也在跟父母的抗衡中。

需要很多時間去矯正自己,重寫心理狀態。

鬼知道我經歷了什麼,老子總算成功了。

懵懵憧憧過了30年,30歲開始覺醒,就是一路拼拼拼,殺出一條自己的人生路。

開始創業的時候,每天壓力大的掉頭髮。晚上睡不著。碰上了各種各樣的問題,生意場上被人坑過,到處是坑,咬著牙過來了。

戒煙戒酒,鍛煉身體,學習投資,學習產品,學習學習再學習。還是一路拼。

一單身老男人,拋棄所有的過去,離家跑到異地,重頭開始,最後折騰到開始有些穩定了。

應該有些滿足了吧?還不夠啊,還要更好更好。。。自我的不滿意,從小被家裡父母吹毛求疵,熊熊的自我挑剔之心永遠不滅啊。

我覺得,總有一天,我會把自己逼死的,死在追求卓越的路上。我知道那是個偽命題,但是我也知道我對自己永遠不會滿足。。。

有點情緒激動了,這個話題,,鬼知道我經歷了什麼。。


成為一個保持「正確」的廢人。

可能有蟲子一般的能力和上帝一樣的情懷。

說的是我,infp。


你以為婆媳矛盾都是怎麼來的。。。。


1 心裡抵觸情緒增強,和培育者之間感情會受影響。

往往這種培育者會為了孩子的順服不斷向其灌輸一些「我這麼做都是為你好」「不聽老人言吃虧在眼前」「你不聽我的,那你一定會********」「我為了你,都********了,你看你不聽我的對得起我嗎」之類的觀念。同時,這種什麼都想管的老人很會運用輿論力量,強迫你低頭、服從,不然就是不孝、不懂事。

長此以往,惡性循環。

2 毫無疑問,這種聽風就是雨、對媒體信息不加篩選、思考就自以為得到真理的行為會讓孩子形成錯誤觀念,還會影響其思維習慣——讓他習慣於接受而不是質疑。

3 小孩缺乏適齡的活動,可能會對其造成負面影響——沒朋友、沒童年(沒享受到童年的快樂和意義所在),這對孩子未來成長會造成很大影響。

4 缺少從哪裡跌倒就從哪裡爬起來的體驗,缺失在這種體驗下培養堅韌不拔的毅力的機會,會產生對問題的逃避心理。

5 缺少運動(因為小孩子蹦蹦跳跳跑跑鬧鬧容易受傷),可能會對身體素質方面有負面影響,比如體力差、協調性不好。

6 長期處於這種被壓抑的環境下,極易心理扭曲。

我是在這種環境下成長起來的,所以體會比較深。先這麼多,要是還有其他的被我想起來了那就再補充。


這個問題總讓我想到一個朋友。

初中一開學分完班住進宿舍,第一次見到她,矮矮胖胖的,眼睛很大,剛到宿舍的時候,沒幾個人,我們就開始閑聊,聊得很開心,我們都笑了起來,她就抱著我不撒手。當時對她心裡很有好感。大概是因為我那時候一直比較高冷,感覺她就像一個小太陽一樣溫暖。我也很久很久沒有這麼被人溫暖過了。

後來相處久了,我開始發現她其實對人非常非常依賴,不會自己做決定,買什麼東西今天晚上吃什麼什麼時候去上晚自習她都遵從我們的想法,總是焦急的問我們決定要做什麼。而我恰恰相反,喜歡一個人做決定,喜歡擅作主張,甚至有時候不會顧及別人感受(當然現在是不能這樣了)。然而我們倆還是總黏在一起。我才發現她其實和我一樣是很敏感的人,會為別人的一句話耿耿於懷很久,會因為自己身上有一點不好的地方暗自糾結很久。

再後來,我才知道,她有一個讓她往東她就絕對不能往西的媽媽。嗯,不是親生的。她媽媽在她之前有一個女兒,很優秀,無論考試還是其他什麼方面,只可惜很年輕的時候就車禍死了。她的親媽年輕時候不懂事,一個人生了她,沒有能力養,就正好找到了她現在的媽媽。她親媽甚至來過學校找過她,那幾個星期,她也總是對我們發脾氣。

她家裡的人,我是見過的。其實我不太願意稱呼她現在的媽媽為「養母」,我覺得她媽媽對她是有愛的,只是收養她的時候總有些執念。據我了解她媽媽似乎只認可我一個朋友,因為我成績好長得乖。家裡人真的管得她很嚴,連出門去和朋友玩很多時候都不允許,出來了也只能找我。每次我們一起出去逛街,都是大家一起幫她挑衣服,從小被限制的多,作為一個女生她連衣服都不會挑。

也不是沒有鬧彆扭的時候,也互相嫌棄過,吵過,甚至她還和其他幾個朋友一起排斥過我。我們和好後沒多久,我就抑鬱症休學了,當我把醫生診斷的結果告訴她時,她睜大眼睛喃喃地說:我就知道。

其實她不知道的是那幾個月我承受了很大的壓力,因為父母親戚朋友都不了解我,不能理解我休學這件事,甚至有很多惡意的揣測。相信得過抑鬱症的人都不陌生。她就說了一句話,我心裡卻暖洋洋的。

我正式休學和大家告別的那天,她一直粘著我。嘴上不停埋怨我那麼早離開大家,手上卻一直抱著我,就像我們第一次見面時一樣。

希望她能一直好好的,也希望她能和自己的家庭和解。不要再像以前那樣沒主張了。傻瓜。

最後回答一下問題,從小被父母限制這不讓做那不讓做的孩子恐怕長大了就是她那個樣子吧,敏感自卑,沒有安全感,總希望有個人來保護自己。心裡還是個小孩。

插張圖片,她送給我的千紙鶴裡面寫了好多話哈哈~


提示!!!!

想讓你的孩子能很好的管理自己的情緒,請讓他盡情釋放自己的情緒,尤其是開心的大笑,小朋友內心滿滿的快樂,很少發脾氣。

想讓你的孩子有專註力,請在他進行任何一種活動時,不做任何打擾(請穿紙尿褲,不要總是提醒去拉屎撒尿)!如果他有需要你的幫助,請及時做出響應!

想讓你餓孩子有好奇心,請告訴他「不許」和「不能」的原因。拿科學的知識來講解,不要信口開河,不要因為自己懶,而讓孩子失去刨根問題的能力!

夏天不讓吃雪糕,不讓吹空調,一定要穿襪子,都是不人道的,並且近乎殘忍和殘暴;

不要以老人對外界溫度的感知能力而去決定孩子穿什麼,一個是遲暮老人,一個蒸蒸日上,請自行進行火力對比;

要讓孩子動手能力強,請儘早提供他們筷子,彩筆,油畫棒,剪刀,水彩顏料,等等看起來有危險到能鍛煉手部精細動作的工具。注意!!一定是在大人的監控下進行,以防受傷,不要因為你懶得關注他的安全,而讓他喪失玩耍的機會;

孩子摔倒了,哭泣,不是他不堅強,他是害怕。試想你九十歲的時候,每邁一步腿肚子都跟軟,你怕不怕?你摔倒了,你兒子或者女兒還在一旁跟風涼地說:「站起來,堅強點,你是最棒的!」 所以你只要每次在他跌倒時,給他一個擁抱,告訴他,沒事,媽媽或者爸爸在就可以了。

孩子躺地打滾,只想讓你關注他,你儘管不高興,也請給他一個反饋,而不是殘忍的讓他一直哭鬧,你還振振有詞,害怕他以後拿打滾來威脅你。

以上,相信我,我做到了,我的孩子心智健全,情緒良好,有非常好的專註力和好奇心。他也有很多比如運動不是很好,個子也不高,但是他的閃光點更多。我不追求一個完美的孩子,只是我盡自己最大努助他成長!


缺乏運動導致體能感人。

膽小如鼠。

攻擊性變強但遇到這些老人就慫。

沒有朋友和童年,結果可想而知。

他娘的,要不是我初二時覺醒了,估計現在還是廢物一個……


真的是這樣的。很多家長,尤其是老人真的把養育孩子這事做的太極端。實際上很多極端的做法,比如題主說的不讓喝可樂、吃西瓜之類的,只是他們懶得向解釋不能多喝可樂的原因,懶得約束孩子,或者是根本講不出什麼道理,只是自己認為沒營養,沒用罷了。他們把孩子當作一種附屬品,說不好聽的,像對待寵物一樣對待孩子,只是他們自己不承認罷了。

講個我一同事的故事:某個周六,加班,同事的朋友在附近談生意,不得已就託付他幫忙帶一下午孩子。小朋友6歲了,正是動如瘋癲的年紀,朋友只能帶他去寫字樓下的購物中心轉轉。一小時後,同事帶著孩子一人拿著一個冰淇淋回來了,孩子興奮的告訴了所有人冰淇淋有多好吃,最重要的是,等孩子的爸爸來接他時,孩子興奮的跟他說:「爸爸,X叔叔帶我吃冰淇淋了,冰淇淋不是屎味的,冰淇淋特別好吃,真的,我一定要攢零花錢給你也買一個吃。」

由於懶的向孩子解釋總吃冰淇淋的壞處,懶得和孩子溝通,而欺騙孩子,導致了騙孩子真的認為冰淇淋是屎味的,也是醉了。

往往家長的懶,讓孩子的童年失去了很多美好的東西。既然這麼懶,還要什麼孩子啊?

心理學上有個概念叫 - 習得性無助。實驗大意是將狗置於封閉的籠中,如果狗仔籠子的左側,就電擊它,它便會下意識地逃到右側,而在它逃到右側後,也電擊它,如此反覆。最終狗會失去反抗的意識。而在人類中的反應就是不自信,社交能力退化,抑鬱。如果你發現的孩子有相當嚴重的此類表現,可見孩子在家都經歷了什麼樣的「教育」。可以的話,還是跟孩子家長交流一下吧。


如果不能更換教養人員,那麼改變老人對這個孩子的教養方式就是改變孩子的唯一方法。你可以帶給孩子短時期的快樂,但無法改變他的個性,即使這個孩子上了教育理念正確的幼兒園,環境有一定變化,也不及老人給他造成的影響,所以改變老人就至關重要了。

可以試著跟老人講一些教育理念和方法,要以生動的例子為主,我猜老人一定非常護犢子,可以從「讓孩子獨立」方面進行引導,難道老人不希望自己的孫子成為一位頂天立地的男子漢嗎?難道想讓孩子成為嬌滴滴的賈寶玉嗎?

也可以講一些他們那麼養孩子的壞處,例如你在問題中提到的「自理能力,開放度問題,情緒問題,人際交往問題」,不過你一定要用具體的例子,那才有衝擊力!

或者找一些權威人士(能震懾到老人的地步)進行講解。

這樣的環境下,孩子可能成為游坦之,也可能成為張無忌。

抱著老人會改變的心態去做。


由愛故生憂,由愛故生怖,若離於愛者,無憂亦無怖。

能體會到老人帶小孩的恐怖之處,慈悲。實際上人世間諸多恐怖,大家如果沒有發現便能活得開開心心的,至於孩子在這樣的環境里長大會變成什麼樣?我覺得最好最差都是他本來應該有的,就像我們這樣。


「生活自理能力差、不願意嘗試新事物、有點強迫症、基本無法和同齡人相處打鬧」

你總結的很到位,這些貓病會持續到長大的,別問我怎麼知道的←_←


推薦閱讀:

一歲女寶喜歡鑽進狹小空間靜坐思考,不發出任何聲音不喜歡人打擾,她在想什麼?
怎麼教小朋友承認錯誤?
六歲孩子必需是媽媽送著去幼兒園,換人送就哭鬧,什麼原因?
心理諮詢中如何為兒童來訪者製造安全感?

TAG:兒童 | 兒童教育 | 孩子 | 老年人 | 兒童心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