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日文公告列要點時每項都用「一」,而非用數字排列?

這是今天在看 @王博暢 - 知乎 的回答 「以上」作為結束語之意,是日式漢語、韓式漢語還是漢語原有的? - 知乎 時候,突然想到自己一直想問的這個問題的。之前就注意到日文公文中排列要點項的所謂「bullet point」無論先後都是以「一」為標識,而不是按數字順序排列的,而且年代似乎可以追溯到很久的古代;

而且在網上看到的偽滿洲國、日佔朝鮮、甚至汪偽南京政府的一些歷史圖片里,也發現有這一點。

究竟這一點是由何而來、基於什麼邏輯呢?在當代是否還有廣泛的孑遺呢?請各位不吝賜教!

===================================================

【5.12 補】

問問題時確實不知道這個形式的個中來由,想知道其中的由來也是問問題的初衷。因為才疏學淺,之前只在日本相關的影視作品、書籍中看到過類似的例子,就猜測了一下可能是日本獨有或影響,沒有欲加批判的意思。對大家的指教我受益匪淺,修正了我之前的誤解。

但看了一下回復和部分帖子後,我卻不知道大家是如何看出來我是「欲加批判」並欲加把我批判的,也不知道我當初認為只有日本有這一點有什麼可批判的,也不知道我原本誤以為傀儡政權文化多少會受到侵略者影響有什麼可批判的(雖然是因為知識不夠引發的誤解),或是在滿洲國汪精衛南京政府前面加個「偽」有什麼可批判的。想當然耳會犯錯,讓大家見笑了!(也可能是因為我說的方法有問題,讓大家聯想得多了吧)其實就是就事論事,我也不喜歡扣民族主義的大帽子,所以當時就根本沒往過那邊想,也謝絕聯想。

在這裡我就不過多更改當時的行文和標題了,以幫助其他可能會和我一樣對此有誤解的人,他們看到下面的回答也自然會明暸了。知乎對我就是個問問題、找答案的地方,灌水扯淡吵架誅心冷嘲熱諷傳授人生經驗就免了。

本來解釋也不應該比問題還要長,在這裡對解答了我疑問的網友表示感謝,我已經得到了滿意的答案。至於別人,沒有回答問題還覺得我可笑的,就隨便吧。


此用法不獨日本,中國/朝鮮也有,推測是漢字圈傳統用法。

題中文字書於元龜三年(1572年),下面這段是一份從朝鮮史料里輯錄出來的明朝發給朝鮮的公文的節選。發文於萬曆二十年(1592年)十一月。

天朝,將發兵救楥,條問倭情及我國形勢……
略曰:
一。倭奴的有若干,作何情形,潛伏何地。
一。倭船的有若干,見今停泊河口?
一。八道之中,人心果否思念舊主?有無義士響應,思圖恢復?
一。王京倭奴若干,平壤倭奴先有若干,今添若干?
一。倭將若干,是何名姓,見在若干,亡故若干?關伯平秀吉,見在何處,妖僧玄蘇有何幻術?我係中國之人,爲彼所用,要見是何姓名?

這是朝鮮國王李昖下教旨給身邊的「備忘」官員的。書於萬曆二十年十月。

一。 糧餉柴草, 更加一一措置, 以待天兵。 若臨時窘乏, 天將依軍令施行, 則不可辭也。
一。 側聞, 一路各驛往來上下人, 侵虐驛卒, 多般作弊, 不堪其苦。 或至吹螺角立步從, 此何時而敢如是乎? 似當紏察禁斷事。
一。 本州, 雜人多聚, 將不能支。 似當察處, 毋致後日窘乏事。
一。 自前該官, 不事其職, 凡事委之下吏, 中外大小萬弊, 皆由於比。 今若不痛革前習, 雖能恢復, 國之存亡, 未可知也。 所當惕然動念處也。
一。 我國弊習之流來, 規模之未盡者多矣。 今後更立制度, 設施布置。 不如是, 恐難以立國。 然予則不久當奉身而退, 此在大臣, 深思設施, 而其要尤在於協心相和。 勿蹈前習。 妄發數語, 只諭予意而已。

所以,這應該是代替bullet point的一種記號,用於陳述不分先後的並列事項。不但日本,中國、朝鮮都有此類用法。

這種用法的當代孑遺,中國基本沒有,韓國還有。

我們是光榮的忠武公的後代!
一,做對命令拼死拼活的海軍!
一,做完成責任的海軍!
一,做磨練戰氣的海軍!
一,做以戰友愛凝聚的海軍!
一,做戰則必勝的海軍!

上文是韓國海軍在訓練時喊過的口號《海軍的決心》,其中每個「一」(hana)都是要喊出來的。來源是韓國綜藝《真正的男人》……有錯請指正……


這裡補充一個滿文的例子,是之前 @Glinie 看到的

清朝使用滿文書寫時也有相同的用法:

中文的部分是這樣:

出自《同治親政詔》(見國立故宮博物院>典藏精選>詔書─同治親政詔),注意滿文是從左向右書寫的。滿文每段的開頭是??? ?????(emu hacin),是「一條」、「一項」的意思。這也能說明中文的開頭是數字「一」而非橫線,而且是基數詞而非序數詞


這是「箇條書」的其中一種寫法。

用於羅列並列事項,不分前後。

現代把「一」換做「?」的比較多。

但是古代沒有合適的標點,並且多用於傳達一些事項,即「有必要念出來」,所以用漢字「一」來代替。

讀法是

「ひとつは」。


這個是東亞傳統。不獨日本用,古代中國、朝鮮、越南也用。只是當代只有日本保留了這種用法。

之前還在微博上看到有人吐槽,出版社編輯將文獻中逐條列舉的「一」、「一」、「一」、「一」強行「修正」為「一」、「二」、「三」、「四」,令人哭笑不得。


其實古書凡例之前都會有這種「一」的標識。

有些書不在身邊,如果找到了再把圖放上來。

可以很清楚地看出,這裡的一是數字一而非破折號(因為破折號寫出來是豎著的);其他答案中提到的韓語hana等也印證了這一點。

至於為何為一,留坑,待證

——

題外話,我要批評一句題主,不是什麼事情都要上綱上線到民族主義的。

——

現在的題目還算像個樣。


補充越南的例子,似應視為古代漢文的常見用法。


大膽假設,小心求證。您不能大膽假設完就直接下結論說「 當然可想而知是受到日本影響了 」。

我國其他朝代與越南、朝鮮的例子有知友提到了,我添幾則手頭有的明代資料。

永樂四年十二月初六日·寬宥詔(節選)

正統十四年九月初六日·即位詔(節選)

正德七年·王守仁《處置平復地方以圖久安疏》(節選)

崇禎十六年三月·兵部議討農民軍機宜事題稿(節選)

(記得之前曾看民國勳章條例,似亦沿襲此方式)

可知「一....一...」是古代作文列條目時的常用表示方法。


我覺得這不是一

只是一個符號,就像word裡面列舉東西,可以每行前面加一點,之類的


勇者部五箇條
一、挨拶はきちんと
一、なるべく諦めない
一、よく寢て、よく食べる
一、悩んだら相談!
一、なせば大抵なんとかなる


@葉慈 正解

歴史[編集]

箇條書きを最初に使ったのは、歴史に殘る限りではガイウス?ユリウス?カエサルとされる。カエサルは、7年間のガリア地方への遠征の様子を「ガリア戦記」に書く際に、箇條書きを多用している。例えば「この城を攻める目的は三つあり、一つは……」のような表記をして、簡潔な表現を追求した[1]。

英國の宰相ウィンストン?チャーチルも、箇條書きを多用したことで知られる。例えば、1940年に報告書の長さと多さに辟易としたチャーチルは、各部局に箇條書きを使うことを指示したメモを送った。そのメモの內容も、5か條の箇條書きにして簡潔さと分かりやすさを実踐した。また、1941年にチャーチルは日本の外相松岡洋右に戦爭を迴避するための書簡を送り、內容を(外交文書としては異例の)箇條書きにして問題點を明確にし、各項目にYes/Noの答えを迫った(しかし、松岡が返信したのは具體性のない総論だけだった)。


古籍中常見,據說不是一二三四的「一」,而是破折號的橫杠「—」。

借題求問古籍標點的時候遇到這樣的地方該用什麼標點?


(猜測)破折號的用法之一,分項列舉,每個分列項前用破折號,不知道是不是與這個傳統有關。

例如:
根據研究對象不同,環境物理分為以下五個分支學科
——環境聲學;
——環境光學;
——環境熱學;
——環境電磁學;
——環境空氣動力學。

中央與地方的關係,是國家政治經濟體制的核心問題之一。當前迫切需要確立的主要原則是:

──民主集中製法制化原則;

──黨的領導法制化原則;

──充分發揮中央與地方兩個積極性的原則;

──政企職責分開的原則。


推薦閱讀:

去日本旅遊不得不提的一道大餐——懷石料理的故事
如何評價一條兼定?
山田君物語——歌舞伎町的雪
蘆田家咖啡教室 | 關於咖啡的 23 個問題(五)一杯咖啡含有多少咖啡因

TAG:日本 | 文化差異 | 日本文化 | 語言文化 | 日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