嬰兒從來都不是白紙|子宮期待影響孩子一生

人們曾經一度認為

嬰兒是白紙

是後天的外在環境決定著嬰兒的成長

但是,無數的事實與心理學的研究證明

嬰兒從來都不是白紙

不僅嬰兒不是

早在出生之前就已經不是了

因為——生命與心靈的啟程是從受精卵或胚胎開始的!

受精卵或胚胎需要住在一個特殊的、粉色的房子——母親的子宮裡去發育和成長。這個發育成長環境尤為重要,它就是胎內環境。胎內環境是指母親懷孕期間的生理狀態和心理狀態。子宮的溫度、臍帶的位置、血液、羊水的清潔與否、母親的意願、母親的態度、母親的情緒感受、母親的語音語調、母親的行動等等,共同構成胎內環境。

胎內環境不是完全孤立的,不可避免地受到外在環境的影響,譬如:父親的態度、家庭氛圍、聲音環境、色彩環境、氣候或天氣環境等等。這些因素只是影響性的,並非決定性,最終會通過母體的過濾或轉化而發生作用。換句話說,即使外在環境比較消極甚至惡劣,只要母親的胎內環境夠好,胎兒不會受到實質性的影響,仍然能夠健康成長。

胎內環境猶如「真理」一般,奠定了胎兒的生理髮育和心理發展的基礎。雖不至於決定人的一生,卻能影響人的一生。

一、子宮的接納與期待

在現實生活中,並非每一位母親都是發自內心地想要成為媽媽,或者說,並非每一個孩子都是在母親的真誠接納中來到這個世界上的。

這裡所說的「想」或「接納」,不是指理性層面,而是指內心深處的態度,特別是潛意識中的態度,它帶有情感色彩。

一位身體健康的成年女性,如果在內心深處做好了想要當媽媽的準備,不出意外的話,她會比較容易受孕。

可是,當她理性上非常想要孩子,而心理上並未做好準備,甚至在潛意識裡並不想和「這個男人」有孩子的時候,受孕就會變得莫名其妙的困難,或者,受孕比較順利,卻在懷孕期間發生「意外」,諸如:先兆性流產、胎停育等。

我們身邊還會出現另外一類事情:某些女性的身體並不十分健康,卻能順利受孕和生產。甚至有勇敢的孕婦帶著子宮肌瘤去孕育自己的孩子,醫生反覆提醒她,隨著胎兒在腹內的成長,子宮肌瘤也會長大,即使通過一些醫學手段能夠對腫瘤有所控制,臨床上也確實有許多成功產子、同時切除腫瘤的案例,但風險總是存在的。這終歸是一件很危險的事情。可是,仍然有許多這樣的媽媽生下了健康的寶寶。醫學發達與醫護人員的恪盡職守自然功不可沒,究其深層的個體原因,恐怕我們很難否認母親心理狀態的強勁支撐。

成年女性是否接納自己成為母親,是否接納一個新生命的到來,不僅影響著自己能否順利受孕以及圍產期的基本狀態,還深刻影響著胎兒的發育和成長胎兒住在母親的子宮裡,完全依靠母親提供營養。物質營養來自母親的生理狀態,精神營養來自母親的心理狀態。任何一個方面的營養缺失或匱乏,都會給胎兒帶來缺失感或匱乏感。如果只是由於身體條件帶來的營養不足,母親其實很喜歡很接納胎兒,那麼,胎兒能夠通過臍帶流經自己身體的血液感受到母親的接納和喜歡,頂多是先天生理營養有些不足,並不會影響出生之後的母子關係。

如果母親不接納或者不喜歡胎兒,就會下意識地不願意為胎兒付出那麼多,而下意識的心理狀態會影響其情緒,致使情緒變得消極,消極情緒又會影響到母親的身體狀況。

所以,即使母親的身體條件原本很好,卻可能由於「不肯」付出而導致胎兒營養不足。這種情形會在孩子出生之後逐漸演變成母子關係問題。例如:母親產後奶水不足或沒有奶水;新生兒在某個階段突然不喜歡吃媽媽的奶,甚至一吃就哭;嬰兒頻繁哭鬧,致使媽媽無法安睡;對媽媽缺少親近感和信任感;等等。

誠然,上述列舉都來自心理諮詢的臨床經驗以及心理諮詢師的自我成長體驗。請各位讀者不要將其簡單地反推!例如,您遇到一個產後奶水不足的媽媽,就輕易斷定人家不是真心地想要孩子,甚至得意地說出來。這麼做無疑是「野蠻分析」,更是殘酷的傷害。我們在書中呈現出這樣的分析,只是想讓大家深入理解胎內環境的重要性,學會從更深的層面去理解母子關係,從而加以預防和改善。

除了子宮接納之外,還有一件事值得注意:一旦懷孕,父母最好不要對胎兒有性別期待,尤其是母親。

很多孕婦在懷孕期間對腹內胎兒是有期待的。我們姑且稱之為「子宮期待」。這份期待同樣會影響胎兒的發育和成長,甚至影響一生。

在臨床上,心理諮詢師們常常遇到這樣的案例:有些女性非常優秀,要麼兢兢業業,要麼內外兼顧,堪稱成功人士,骨子裡卻是自卑的。通過心理分析發現,她們不喜歡自己的性別,一生的努力似乎都在證明:「雖然我是女人,但我很棒!我一點兒都不比男人差!」她們到底在向誰證明呢?追根溯源,竟然無一例外地指向了親生父母。她們的早年體驗透露出驚人的相似:母親懷孕時其實很想要男孩兒,出生後一看是女孩兒,很失望,有時還會在言語表情之間流露出來:「你要是個男孩兒就好了。」「我懷孕的時候,老人們都說是個男孩兒啊……」

有些父母在給孩子取名時直接表達了這種期待,譬如:「亞男」、「晟男」、「勝男」、「如男」、「依男」、「連娣」、「招娣」、「引娣」(或諧音為「銀娣」)……還有些父母索性給女兒起了男性化的名字,例如:「建國」、「國強」、「海峰」、「志偉」……殊不知,名字本身就是一種心理暗示。當事人認同這種暗示時,就會努力地去實現名字所傳達的深層意義——必須成功!必須證明自己!絕不示弱!不能讓父母失望……

母親對於胎兒的性別期待,可以像播種一樣,給那些註定是女兒身的胎兒心裡種下自卑的種子。雖然這顆自卑的種子有可能成為一種潛意識的動力,促動孩子性格剛毅、行為乖巧、學習優秀、工作努力、佳績不斷……然而,她們內心深處的痛苦,誰人知曉?如果不是接觸了心理學,接觸了心理分析師,她們可能永遠也不明白為什麼無論自己多麼努力奮進,而始終找不到成就感和滿足感;也不明白為什麼如此成功的自己,心底卻有自卑感;更不明白為什麼面對優秀男士的追求時,竟然覺得自己「配不上」對方;當然也就無從知道,為什麼自己在懷孕期間異常焦慮,說不清自己在擔心什麼……

二、胎兒期的心理體驗

胎兒通過臍帶和子宮環境感受到母親的喜怒哀懼,這已成為不爭的事實。母親的情緒狀態不同,血液中各種激素的水平會隨之發生變化,流經胎兒的血液把這些信息傳遞給胎兒,於是,胎兒感受到母親的感受。因此,所謂「共生」不僅指母子共體,還指相互感受著彼此。

發展心理學研究發現,這種共生狀態從胎內一直延續到出生後4個月。難怪母親們常常反映,明明自己已經睡著了,卻能突然感應到睡在嬰兒床上的孩子,知道他/她是餓了、尿了、醒了,還是不舒服了,等等。

母親安樂祥和,在心態上接納胎兒,願意付出愛,胎內環境便是舒適的,胎兒由此感受到安樂祥和,會「安靜地」、「快樂地」發育生長,即使在子宮裡伸胳膊踢腿,母親也不會感覺不舒服。

如果母親經常抑鬱,內心充滿無助感,胎兒感受到母親的抑鬱、無助,他/她會受此影響,可能放慢生長速度,可能出生後很愛哭,也可能長大後比較敏感。

如果母親在懷孕期間總生氣,時常跟家裡人吵架、摔東西,羊水就會晃動得比較激烈,變得不夠清潔,胎兒便感覺不舒服,非常有限的聽覺讓他/她聽到外面有一種模模糊糊的、很難聽的聲音。長大以後還可能經常被這類「噩夢」嚇醒:夢見自己獨自呆在一個黑乎乎的房子里,外面不斷傳來鬼的可怕叫聲。或是夢見地動山搖,自己無處可逃。

這些可怕的畫面與早期的胎內感受極為相似,或者說,這些相似的情境描繪並傳達著他們的胎內感受:搖晃的、刺耳的、混濁的、難受的、不安全的。每當電影、電視出現類似的畫面時,哪怕只是新聞報道,他們也會格外敏感,內心恐懼。只因「觸景生情」——相似的情境觸發相似的感受。

胎兒期的心理體驗是一種情緒上的感受。當然,胎兒並不知道這些感受叫什麼,大腦也沒有發育到可以用語言或者形象去描述的程度,但是,這種模糊的情緒記憶卻清晰地留存在大腦里。如果不接受深度的心理諮詢,這種內隱記憶將伴隨一生

因而,他們需要通過潛意識的語言——夢——來不斷地釋放早期感受,以確保自己清醒時平安度日。隨著大腦的發育,他們可以將這些感受轉化成畫面和意象。隨著大腦的成熟,又可以將這些信息用語言或某種符號描述出來,或說,或寫,或畫……至此,心理學家依據他們所描述的畫面和意象的象徵意義,解讀出深藏其中的情緒感受,然後,陪伴和引導他們帶著自知去釋放這些壓抑多年的消極感受,並運用科學的方法將這些消極能量轉化為積極的生命能量。這是一個針對早期感受進行還原、釋放並轉化的過程。這個過程既具有心理諮詢意義,又具有心靈成長意義。

胎兒期的心理體驗不僅是一種情緒上的感受,還能夠引發胎兒最早期的「選擇」。

也許您會質疑,一個尚未出生的孩子,甚至未成人形的胎兒,怎麼可能有什麼「選擇」?是的,到目前為止,我們無法用標準的科學實驗向大家證明胎兒也有自由意志,胎兒可以進行某種選擇。然而,太多的臨床案例和諮詢師的深度體驗不斷地顯現出來:這件事確實存在。作為一線的心理學工作者,我們也願意相信這一點。

胎兒期的心理體驗致使胎兒做出的最原初、最重要的一個選擇是——「是否活下來」

當母親真誠地接納懷孕這件事、營造出健康溫馨的胎內環境時,胎兒一般都會選擇「活下來」。當母親的生理條件不夠健康、但真心想要孩子時,如果意願足夠強烈,很多胎兒都會遵循母親的意願而選擇「活下來」。當然,不排除通過醫學保胎而挽留住胎兒的情況。

倘若母親不喜歡懷孕、不接納孩子的到來,有的胎兒會順從地選擇「離去」,出現流產的徵兆。而有的胎兒彷彿更有個性,更有生存的慾望,他們願意忍受痛苦,堅強地「活下來」,致使故事的結局發生變化:第一種情況,任憑母親千方百計地折騰,又蹦又跳,用手猛捶自己的肚子,抽煙喝酒熬夜,卻都沒有「趕走」孩子——孩子留住了自己的命;第二種情況,母親原本準備實施流產手術,甚至已經來到醫院,突然感應到孩子不想走,便下定決心生下這個孩子——孩子迫使母親保住了自己的命。

以上兩種情況活下來的孩子,在後天的性格發展中,往往呈現出不同的特點:前者與母親的關係容易兩極化,要麼非常順從、討好母親,彷彿害怕母親再想出什麼狠招趕走自己,要麼非常折騰母親,處處跟母親對著干,好似在「報復」母親;後者則十分感恩或堅韌,並且能夠促使母親變得越來越堅強和獨立。在這裡,我們還是要提醒各位讀者,請勿簡單地反推!

請不要武斷地認為,凡是流產,必定是母親不喜歡懷孕、不想要這個孩子,更不要批評她們。因為即使如此,她們也是由於心裡有自己的「苦」,甚至她們自己都不知道「苦」從何來。

胎兒期的心理體驗不但引發胎兒做出是否「活下來」的抉擇,還影響胎兒的生存策略、早期的人生態度、基本的人格特質等

以母親的性別期待為例。著名心理學家朱建軍教授提出,當母親期待生男孩兒,胎兒卻逐漸發育成女孩兒時,胎兒通常有如下選擇,這些早期的人生態度會對出生後的人格發展產生比較大的影響。假設用語言來表述,可以是:

(1)「你不喜歡女孩兒,我偏要做一個女孩兒」

(2)「你不喜歡女孩兒,我就做一個像男孩兒一樣的女孩兒」

(3)「你不喜歡女孩兒,我就證明女孩兒才是更好的」

(4)「你不喜歡女孩兒,但我會對你好,讓你感動」

三、母親與胎兒的互動

我們在胎兒時期絕非只是長身體,還有重要的互動過程——母親與胎兒之間的相互影響和作用。

胎兒生活在母親的體內,無時無刻不在感受著母親的生理狀態和心理活動,一方面獲得生理營養,另一方面,被動地記錄著母親的情緒感受,由此做出自己的選擇。這些使得胎兒產生細微反應,母親又感受到胎兒的感受。母子雙方相互感受,而且非常精細,形成一個感受循環

這種互動既影響胎兒,也影響母親。母親懷孕後,某些飲食喜好、生活習性、性格特點、脾氣性情等會莫名地發生變化。例如,懷孕前不喜歡吃辣的食品,懷孕後特別想吃辣的;懷孕前喜歡熬夜,懷孕後喜歡早睡;懷孕前喜歡聽搖滾音樂,懷孕後一聽到這種音樂就感覺煩躁,會立即離開或主動播放舒緩的輕音樂;懷孕前情緒容易波動,懷孕後變得文靜了許多……這些變化很可能源自胎兒的感受。孕婦偶爾吃了一次辣的東西,胎兒感覺是舒服的,母親感受到了這種感受,就認為是自己想吃辣的;胎兒在搖滾音樂中不舒服,母親感覺到了這種不舒服,會覺得是自己不舒服……

從這個過程來看,孕婦除了注意營養均衡、保持健康體魄、充分休息和適度活動之外,應該儘可能讓自己和周圍人相處愉快,尊重胎兒(同時也是自己的身體)的感受,多接受正能量,多傳遞正能量。

能夠改變胎兒的身體結構或形態的那些物質,最具破壞性的時期是在胚種階段(受孕後的頭兩周)和胚胎階段(2—8周)。因為這兩個階段是器官和系統(如神經系統和內分泌系統)開始形成的階段。

為了讓所有的媽媽都能意識到自己的孕期心情是多麼地重要,我們在這裡跟大家分享一個案例:

【案例】

某年輕媽媽身材高大,體質健康。她懷孕期間,丈夫攻讀博士,整天待在實驗室里,無法悉心照顧她。性格好強的她照常上班,常常獨自去超市購物、洗衣做飯、打理家務。周圍人提醒她:「你別老拎那麼多東西,多沉呀!小心孩子!」她笑笑說:「沒事,我身體好。」有朋友關心她:「你懷孕了,還什麼事都自己干,你老公也不幫幫你,你不覺得委屈嗎?」她搖搖頭:「不委屈。」懷孕30周,兒子早產,體重不足5斤,先天性哮喘。自此,這對父母整天帶孩子去醫院看病……

【分析】

無論是擁有上千年歷史的中醫,還是專門研究心因性疾病的健康心理學,都告訴我們,消極情緒會傷害身體健康。其中,最傷害呼吸系統的消極情緒是悲傷。這位媽媽的心裡明明有悲傷,有委屈,可是她跟誰都不說,也沒有用其他的方式去表達,導致悲傷情緒被壓抑。被壓抑的悲傷改變了媽媽血液中的激素水平,並通過臍帶和血液輸送給孩子,孩子感覺到了。懷孕期間,媽媽持續地悲傷,孩子持續地感覺,致使發育受到影響,呼吸系統受損。這樣的胎內生活讓孩子感覺越來越不舒服,「住不下去了」,媽媽感覺到了孩子的感覺,也很不舒服。這個互動過程彷彿讓母子倆共同做了個決定,「不舒服,就別住了」,於是早產。

投稿郵箱或版權合作:psyheartpress@163.com

歡迎關注微信公眾號:東方心理成長

聯繫電話:020-87354983

(工作日10:00----18:00)

諮詢微信號:psyheart2

官方QQ群:128276987

推薦閱讀:

孕婦專用產品,到底是孕婦的保護傘,還是沒用寬心丸?
孕婦刷牙愛出血,是小毛病還是大問題?
碘缺乏和碘過量都可致胎兒畸形 孕媽,應該吃有碘鹽還是無碘鹽?
孕期體重到底控制在多少才是正常的?丨厘米孕期營養課堂
什麼樣的胎兒要積極保胎?什麼樣的胎兒要優勝劣汰 ?

TAG:婴儿 | 儿童心理 | 孕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