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手帳(一)

十月二十九日至十一月六日,九天時間,回了一趟中國。十一月七日早晨從南京祿口機場起飛,下午抵達緬甸仰光,晚間十點也便回到了道場的住處。

近三年沒回國,看到人與事物都發生不少變化。浦東機場的海關可以自助入境,蘇州的東方之門完工,南京的夫子廟以南開發出了老門東。家族中的後生們會跑會跳,好友來年也要結婚。這些變化,在我住在深山老林里的這段時間裡,不斷地發生著。

每一個人都有著無數的過去世,一世生老病死,然後又是一世生老病死。人們因為缺乏禪定之力,難以追溯回憶起過去世,於是也有人持有「不存在過去世」的觀點。這是危險的觀點。危險在何處呢?因為這個觀點和客觀事實不符,即與「真理」相違背。

你是如何對待那些和你持有不同觀點的人的?我記得我在早些時候,譬如說在南京念大學時,遇到在某件事物上持有與我不同觀點的人,有時會很生氣,以至於抱有敵意。不論你是否承認自己過去也是如此,我是承認的。這讓我試圖搞清楚這件事情為什麼會發生。簡言之,為什麼我們對於那些反對我們的人,持有與我們不同觀點的人,會不自主地產生敵意。再進一步,是否有一種更好地應對方式或狀態。

如今我明白了。先說結論:我們應當有分析事物的能力,而對於所有人應當儘可能保持友善。

舉個常見的例子。微博上面會有兩撥人互相掐架,一方是某個公眾人物的粉,另一方則是來攻擊該公眾人物的黑。對於「同一個公眾人物有不同的觀點」,然後人們就對觀點持有者懷有敵意。

讓我們直接一點,現在不說對於某個公眾人物了,把對象換成自己。當人對你的評價是 A,而你對自己的評價是 B,這裡的 A 和 B 其內容似乎差異很大,一般來說,你會有什麼樣的反應?我猜,要麼是沮喪、難過,要麼是憤怒、生氣吧。

誠如我之前給出的結論,要有能力分析 A 和 B 之間的區別以及各自的內容。有時候別人說的沒有錯,只是我們不樂意被別人說出真相,於是惱羞成怒而已。再或者,有時候別人說的不對,他們並不了解真實情況,而你也應當能夠識別出來他人的誤解,而保持平靜,而非委屈沮喪。說實話,有時候要做到「對事明了,對人友善」還挺難的,因為人們有無數過去世積累下來的心理慣性(此處特質負面的)。

我指的「心理習慣」是指,當我們被指責時,大多數的人們會自動地產生負面心理反應,這是讓我們在心理層面受苦的原因。倘若這種慣性的反應機制能夠被控制與去除,那麼,我們將能夠少受很多心理層面的苦,不是么。

所以啊,要時常培育慈心才是。對自己,對親近的人,對一般關係的人,對那些曾經被稱之為「敵人」的人,都要練習對待以慈心。且不管他們對待某人對待某事秉持怎樣的觀點看法,只要他們是生命,就練習以善意對待他們。這對你自己本身很有利益。

推薦閱讀:

關於佛教的派別
非同非異:今生與來世的關係
輪迴是什麼?
業到底是什麼?
破除身見是種怎樣的體驗?

TAG:上座部佛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