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識人大法|儒學辨義 論語 為政篇第二 10

原文:子曰:「視其所以,觀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人焉廋哉?」

釋義:先生說:「視其所為,觀其所因,察其所樂,人哪裡能隱藏呀?人哪裡能隱藏呀?」

孔子博學多才、知人善用,對識人之法自有獨到的心得。總結起來有三條:視其所為、觀其所因、察其所樂。這裡的視、觀、察都是看人的意思,視就是直接去看,觀是宏觀的觀看,察是微觀的察看。三種看法,著眼之處各異,我們分別來看:

第一步,視其所為。識人當先看其所作所為,這樣比較直觀易行。原文中的「所以」即「所為」。因為、所以,原因、結果。「所以」指的是果,也就是做了什麼。視其所為則可知其所想,這是識人的前提。就拿孔子來說,從他的「墮三都」事件可以看到他是想通過拆掉魯國三桓(三大家族)的城牆來消弱其家族勢力。這就是視孔子之所為,而知其所想。

第二步,觀其所因。觀看其所為的因由,也就是了解他為什麼這樣做。做一件事的背後一定有其動機和意義所在,不能只看事件的表面,還要看其根源,也就是透過現象看本質。還拿孔子「墮三都」來說,他這麼做的動機是什麼?我們可以想到幾種可能:其一,幫助魯王重掌大權,實現獨裁統治;其二,打壓三桓勢力,排除異己,自己獨攬大權;其三,恢復周禮,打擊黑惡勢力,重建社會秩序。暫列出這三種可能的動機,那孔子「墮三都」的真實動機是什麼呢?想確定其真實動機還得通過第三步來看。

第三步,察其所樂。察看其平時樂於什麼,怎麼做才能使其安樂,喜好用什麼方法來做事。了解了這些,就能知其意願和志向,於是推知其做這件事的最終目的是什麼。我們知道孔子平生所樂之事就是恢復周禮、為政以德。由此可以判斷他「墮三都」就是為了恢復周禮,打擊黑惡勢力,重建社會秩序。察其所樂,知其所願。

這三步識人大法雖然並不玄奧,但直指人心、頗為實用。當一個人的想法、動機、意願皆瞭然於胸,那對於這個人還有什麼看不明白的呢?

更多內容請關注微信公眾號:自然文化發展


推薦閱讀:

一個為了得到別人喜歡,為了永遠不受任何人厭惡而去修身正己的人,他會成功嗎?他將面臨什麼樣的後果?
君子不器
道根深淺、道行高低,先看有沒有門戶之見
【西漢篇】漢初雄辯雙傑之儒士·陸賈
為什麼在春秋時代墨家與儒家並稱的顯學,墨家到最後會衰落?

TAG:文化 | 国学 | 儒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