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答江湖:巨頭齊聚,誰將終執牛耳?

12月6日,百度知道繼年中推出共享知識平台問咖之後,又發布了一款新產品:百度派,宣布正式進軍社會化問答市場,而同期微博推出微博問答、騰訊投資果殼,今日頭條也在今年4月開啟頭條問答。

一時間,內容巨頭們紛紛殺入問答領域,無比熱鬧。

問答產品,在中國最早起於:以百度知道為代表的一干依託於UGC模式的問答1.0 網站,由官方提供場所,讓網友之間互答為模式來幫助有需要的用戶解決問題。但因為缺少正確的內容激勵機制,從而缺少可信+高質量的內容,而淪為廣告水軍的宣傳陣地,一直處於不溫不火的狀態。

直到2009年,Quora在美國成立,提出:問答2.0-社會化問答模式,強調形成Follow關係以及問答信息流, 這種模式最關鍵的價值在於加強了「人」這個元素,鼓勵人與人之間建立關係,並通過此進行信息過濾和篩選,同時確保高質量,很好的解決了內容生產機制的問題。

(Quora創始人在Quora回答問題)

這種高質量的真人內容,正是營銷信息滿天飛的中國互聯網所缺少的,當每一篇熱文背後都有一個廣告主的時候,對於用戶而言重要的不再是為有人為自己在提供信息,而是有人能為自己提供可靠的信息。

有Quora中國版之稱的知乎近年來的迅猛發展,則在驗證這個觀點。近日,知乎創始人周源公布數據顯示,截止2016年9月,知乎已擁有6000萬註冊用戶,平均日活躍用戶達1600萬。

隨著知乎等社會化問答平台的崛起而完成:產品定義+用戶普及,正日漸成為繼圖文、視頻(含直播)之後最重要的「內容形態」成為業態主流, 屬兵家必爭之地,於是有了巨頭割據,群雄逐鹿。

但知乎模式就是問答模式的終點嘛?在倪叔看來並非如此:知乎所擅長的只是內容的製造,在其封閉的論壇設計之下要進行有效率的大規模傳播是極度困難的——知乎只解決了內容的生產問題,而沒有解決分發問題。

問答形式一大特殊價值點在於:問答可以激活內容生產,今天流傳於各個網路的內容來源的最源頭都是為了回答一個問題而被製作出來……內容生產能力是內容產業的頂端,但不是全部,而如何將問答的內容生產能力,與其他的內容形態的分發能力組合在一起的時候,這才是是問答生態下一步的商業想像力所在,也就是問答的3.0模式。

而所有的人都意識到了這個機會,於是「打知乎,分田地!」新一輪的問答市場圈地活動正式拉開序幕,而在從2.0通往3.0的起跑線上:新聞社交技術資本各派系的選手齊聚,都想贏得問答模式3.0的門票。

今日頭條,問答輪圈地運動中跑出的一匹黑馬

不可否認「概念」好談,當我們真正去審視這件事情的時候,要實現兩個模式之間的兼容其實並不容易,雖然目前已有眾多巨頭入局,但是如果仔細觀察發現:大多玩還是知乎的老套路,而且多有水土不服的現象。

真正有能力將兩種模式結合在一起,並逐漸產生了優質內容且互動積極的,目前來看:只有擁有數億用戶的今日頭條及其它背後的人工智慧演算法。

(頭條問答-已經具備產生優質內容的能力)

事實上,今日問答與知乎的產品頁面有相似之處只是「表象」,從核心邏輯來看,兩個產品本質上的不同。

首先,從內容生產機制來說:

作為知乎的老用戶,雖然沒有官方數據證明,但倪叔也可以非常清晰的看到,知乎的問答內容的頭部聚集效應非常明顯,在一些如:戀愛健身職場等相關大眾話題之下可以聚集數千個精華回復,但在稍微冷門一些的領域就只剩下零星的問答及毫無質量可言的相關回復,而這樣的問答與回復基本是無效的。

盡量消滅無效回復,這肯定是知乎平台方希望做到的,但受限於知乎已有的人群架構(知乎,主要是受過高等教育的部分用戶及學生群體,領域也與其興趣密切相關 )及激勵機制(窄眾領域人群有限,無法培養大v),從知乎自身的產品體系來看是無解的。

而頭條問答則擁有6億用戶,創作者分層涵蓋整個社會不同階層,整個中文移動互聯網,涵蓋的內容也更廣泛——在兩者不同的人群結構之下,所產出的內容無論是在數量還是廣度上,頭條都有可能解決知乎自身無法解決的難題。

尤其在移動互聯網,流量為王的金律之下,流量分配機制的刺激極大的影響了內容製造者的取向——據倪叔觀測,目前存在大量用戶自發從知乎搬運問答內容投放到今日渠道賺取關注的現象出現,從實操層面來看,今日頭條雖然作為後來者但要想在內容基量層面追上知乎的難度是沒有想像中大的。

其次,以同樣的海量內容為基礎,決定用戶訪問深度與停留時長的核心就在於:用戶是否能快速找到自己感興趣的內容。

知乎的內容樹是相比於標籤更為分散的體系,很多時候一個用戶的一個念頭就是一個問題,平台方只能通過:關鍵詞+標籤,來管理與分層引導,而用戶則主要通過搜索來發現自己感興趣的內容。

某個角度來說:知乎的模式非常類似於搜索產品,而回看搜索引擎這十年來的發展,從:目錄式搜索(雅虎)-關鍵詞搜索(百度)-社交搜索(facebook)-個性化推薦搜索(Netflix),而決定這種變遷的核心就在於:匹配效率的提升。

頭條問答藉助了演算法優勢,能更好地自動匹配問題和生產者。在理論上,頭條能自動邀請合適的用戶回答可能感興趣的問題,每個人都可以貢獻自己獨有的經驗、知識和觀點,並為他人提供有價值的信息消費。真正實現所有人問所有人、所有人答所有人,打破PGC與UGC的天然區隔。

(頭條問答:會根據內容產生者的標籤來配對及邀請問答相關的內容)

在倪叔看來:問答這件事上,今日頭條與知乎堪稱陰陽兩級!

知乎長於內容製造,今日頭條長於分發,而兩者的較量,就是一個商業判斷:究竟是用戶在這裡產生內容的商業價值大,還是用戶在這裡觀看內容的商業價值大?

在公司文化上,知乎是知名的慢公司,今日頭條則是以快與雷厲風行著稱,當知乎還在做緩慢的專欄(圖文內容),live(直播產品)的時候,今日頭條早已經完成了從圖文,視頻,直播的布局與市場佔領,直奔知乎的立身之本問答而來。

從以往的歷史經驗,我們可以得知:面臨競爭,知乎會採取守勢,保持自有的節奏,持續精耕細做不斷鞏固內部的基於社交體系的內容王國,而今日頭條則擅長進攻,對於每一個新領域的開創,都是大刀闊斧的高歌猛進,開放的海量流量+振臂一呼的幾個億分成投入,就會引來大量草根內容創造從全網為其創作內容……

當然,現在談顛覆不免為時尚早,但與其他憑藉自身資源進來攪局的亂入者不同,當所有人都先入為主的認為:問答產品,就是應該天然是社交模式的,今日頭條提出了一種完全不同的邏輯,屬於在知乎之外另開了一桌,一旦有所成,倪叔相信必然會為知乎帶去不小衝擊。

知乎可以顫抖一下!

內容生態的未來,是人工智慧

從現在看內容生態的未來,人工智慧是大的方向。2016年,我們能看到內容生態正在激烈變動,而且大家做的事情越來越像:

今日頭條做問答不再只是資訊客戶端,知乎有專欄不再只是問答平台,微博不再是140字短消息公共發布平台,UC不再只是一個訪問網頁的瀏覽器,百度亦不再是一個搜索引擎,大家越來越像,都在成為「內容大雜燴」,即內容分發平台。

業態與業態之間的融合,形成綜合化的新業態顯然是大勢所趨,但競爭的核心就在於大家原本的核心能力能否為新業態提供核心的發展動力!

而這股新動力,究竟應該是社交升級?是新內容生態?還是大數據與人工智慧呢?

新業態的核心特點就在於:海量內容,不同的形式,不同的內容顆粒度。傳統的內容生態中大量的工作是通過人工+內容呈現規則來實現管理,相比於博客,微博已經有了極大的進步,但微博依然需要聘請大量的人工來進行審核,沒有效率上質的提升,就沒有未來可言。

而相比人工,演算法的邊際成本可以低到忽略不計,並且演算法還能不斷學習,這是以規則管理海量內容的唯一方法,也是未來競爭核心所在。

11月17日,今日頭條創始人、CEO 張一鳴在第三屆世界互聯網大會「人工智慧——開啟互聯網新未來」論壇上發表了「信息平台的智能浪潮」的主題演講。張一鳴說,傳統意義上的問答,基本都是社交模式,存在很多的問題,在我看來這恰恰是人工智慧和演算法可以解決的。

倪叔深以為然,站在見證過AlphaGo的圍棋人機大戰、寫稿機器人PK傳統記者的今天,未來必如凱文·凱利所預言的那樣:人工智慧會像水煤電一樣普及,改變我們的內容生態及生活的方方面面。

作者:倪叔 我的微信公眾號:倪叔的思考暗時間(nishu-think)


推薦閱讀:

有個知乎大神的男朋友or女朋友是種什麼樣的體驗?
李開復為什麼會在知乎上比微博和電視上給人感覺更專業?
知乎影評,電影市場的新曙光?
知乎的「不專業性」有哪些體現?

TAG:今日头条应用 | 知乎 | 社交问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