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家就是治國|儒學辨義 論語 為政篇第二 21

原文:或謂孔子曰:「子奚不為政?」子曰:「書云:『孝乎惟孝,友於兄弟。』施於有政,是亦為政,奚其為為政?」

釋義:有人對孔子說:「先生為何不去從政?」先生說:「書中說:『孝啊,真是孝啊,友愛兄弟。』施行好家政,也是從政,還要如何才是從政呢?」

孔子從30歲開始辦學,50歲才出去做官,這段話大概是在他40幾歲的時候說的。孔子當時的心情應該是比較複雜的,說不想當官吧,自己滿腹經綸卻沒有用武之地,說想當官吧,又沒有合適的機會。面對別人的疑問,孔子還是很淡定的把「治國先治家」的為政理念講了出來。

家庭是基本的社會單位,億萬個家庭組成了國家這個大家,193個國家組成了我們生活的這個世界,無數個世界則組成了宇宙。家庭就好比構成國家的細胞,每個細胞都能夠獨立運作,但又共同完成了建設國家的宏大任務。因此,如果能把每個小家庭都治理得和睦、興旺,那麼整個國家自然就會和諧、昌盛了。

治家除了創造財富以外,更重要的是要處理好家人之間的關係。一個家庭主要包括直系親屬、旁系親屬、配偶和姻親。直系親屬即父母與子女、祖父母與孫子女等;旁系親屬即兄弟姐妹等;配偶就是老婆;姻親是指除配偶外以婚姻關係為中介而產生的親屬,比如兒媳婦、嫂子、岳母、連襟等。很多大家庭有著複雜的親屬關係,七大姑八大姨一大堆,關係處理不好就會徒生煩惱。

其實家庭關係維護說難也不難,最重要的就是三點:父慈子孝、兄妹友愛、夫妻和諧。歸根到底就一條——互相關愛。唯此足矣。然而這麼簡單的一條,人們是否都能做到呢?

我們看到中國的一些家庭是這樣的:父母打罵孩子,孩子怨恨父母;兄弟為爭家業對簿公堂,姐妹為爭遺產反目成仇;夫妻之間互不相讓、勢同水火。之所以發生類似的情況,要麼就是把關愛之心給丟掉了,要麼就是把利益看得比親情更重要。還有一種情況,就是把愛當做了滿足自私目的的借口,口口聲聲為人家好,實際上人家好不好你怎麼知道?還不是為了實現自己的心愿罷了。

這種病態家庭如果在社會中占的比例多了,必然會影響社會的整體和諧,人們就容易陷入動蕩不安之中。可見,治家即治國這個道理真實不虛。我們每個人還是要從自身做起,把自己的家治理好,喚回那份互相關愛的美好心情,也別把利益看得那麼重,畢竟都是身外之物。當然,也要反思一下,你對家人的愛真的是無私的嗎?

更多內容請關注微信公眾號:自然文化發展


推薦閱讀:

孔子識人大法|儒學辨義 論語 為政篇第二 10
一個為了得到別人喜歡,為了永遠不受任何人厭惡而去修身正己的人,他會成功嗎?他將面臨什麼樣的後果?
君子不器
道根深淺、道行高低,先看有沒有門戶之見
【西漢篇】漢初雄辯雙傑之儒士·陸賈

TAG:文化 | 国学 | 儒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