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電影周周看-我們愛如生命的搖滾電台

1966年英國,北海上飄揚著一條遊艇,這裡有一群充滿了搖滾夢想的年輕人,在24小時不間斷播著自己喜歡的音樂,他們叫做海盜電台。全英國的年輕人,無論種族、信仰,都熱衷於海盜電台的音樂。

然而這群人被主流文化排斥。

最後,承載電台的遊艇年久失修,為了躲避海上警察的追捕,最終撞上了礁石。他們不得不與被淹沒在水中的黑膠唱片、磁帶、設備,以及這份關於音樂的記憶說再見。

其中有一位在演播室說:可惜的不是我們就要沉沒也不是那些丟失的唱片,而是以後所有的好音樂都不能通過我們播出了。而影片最後告訴我們:海盜電台的黃金時代過去了,但他們偉大的夢想從未終結。

其實,電影《海盜電台》原本是基於1964-1968發生在Radio Caroline身上的真實歷史故事。

而在2009年,海盜電台被拍成的電影,受到世界成千上萬的搖滾愛好者和影迷的愛戴。

導演: 理查德·柯蒂斯

主演: 比爾·奈伊 / 肯尼思·布拉納 / 菲利普·塞默·霍夫曼 / 尼克·弗羅斯特

影片的主創在英國相當於頂級配置,影片的導演理查德·柯蒂斯最早以電影編劇出身,1994年的《四個婚禮和一個葬禮》, 1999年的《諾丁山》,2001年的《BJ單身日記》都是他作為編劇的優秀作品,以及英國國寶級喜劇憨豆先生的編劇也是他一手創作的。

而他轉型為導演後,處女作《真愛至上》現在已經成為愛情喜劇的經典,理查德的愛情片風格往往是輕鬆搞笑,但是其中也不乏宣揚了自己對於愛情和友情的看法。

而主演 比爾·奈伊在之前《真愛至上》也有著不俗的表現,另一位主演肯尼思·布拉納 也是一位能導能演的全面型人才,他的作品也曾獲得奧斯卡的提名,但如果大家對這個名字比較陌生的話,換一個打開方式,大家也許就認識了。

他也是在《哈利波特與魔法石》里的洛哈特教授,將這個虛偽但又搞笑的角色演的十分立體化。

回到這部《海盜電台》來,影評人對這個影片有這麼一段評價。

「這是一個用電台營造而出關於音樂的烏托邦世界,那艘飄揚海上的遊艇是如此為人神往,《海盜電台》自由與夢想的追尋契合鮮明的色彩視覺感,對何為搖滾的詮釋是精準的。喜劇的夢幻與歡樂則更成為了電影的橋樑,將搖滾深入每個人的心房。」

有句經典的話說:「如果你記得六十年代發生過什麼,那麼你沒有真正經歷過。」對於一個以大麻和迷幻搖滾為標誌的年代,你知道這話並沒有言過其實。

這個年代深受「垮掉的一代」影響,沒有人願意正經,即便是教堂里白天安靜虔誠的修女也會在晚上興奮的等在電台前,興高采烈的等著在北海那艘名叫Radio Rock的船上傳來:

「現在是深夜十點鐘。這個星球上所有無趣的人都穿著拖鞋,呷一小口睡前的雪利酒。但對熱愛搖滾樂的人們來說,夜晚才剛剛開始。您正在收聽的是搖滾電台,我是科特,讓我們加入倒計時隊伍,進入整日整夜的搖滾國度。」

故事就設置在1966年,那時候的英國政府是對搖滾樂非常看不順眼的,所以一個非法的「海盜電台」就和專門和政府對著干,24小時日以繼夜地播放著被視為大逆不道的搖滾樂。而2500萬人——超過當時英國人口一半的聽眾,都在私下裡忠實地收聽這個電台。

就在這幫DJ在海上過著「醉生夢死」生活的時候,英國首相和政府官員對這群法外之徒「傳播下流低俗商業化的搖滾樂」虎視眈眈,絞盡腦汁想在聖誕節前消滅它們。

肯尼斯·布拉納飾演的英國官員,刻板無趣,他與娘娘腔的助手圖瓦特對抗著在北海上這群嬉皮DJ。

來來往往的鬥法中,當局僥倖發現一個海盜電台帶來的弊端,將其放大,渲染,定罪為非法電台,堅決取締,全英格蘭的人們都在哀傷地收聽最後一次他們喜歡的電台,背景音樂變為憂傷的老歌《世界末日》。

而在音樂熄滅幾分鐘後,傳來放肆的笑聲:「開玩笑的,夥計們,我們一起搖滾!」官員立即氣得吹鬍子瞪眼睛,而對比下的是全英各行各業人士的載歌載舞。

正是和影片基調的輕佻一樣,這種所謂的「自由」和與政府的對抗也是輕浮的,其實沒有真刀真槍或者一定要顛覆什麼,沒有說我們要鬥爭,我們要自己的權利,

相反我們要的只是自由,政府要求我們說話乾淨,那我們就不去觸碰你的底線,你就算給我們取締了,那又怎樣,依舊不會阻止我們對音樂的熱愛。

在看這部電影之前我一直只以為:搖滾是什麼?搖滾是撕裂和鼓點,直到我在影片中看到茫茫大海中漂浮卻永不會沉的孤船,看到無厘頭卻執著於自由與人性的船長,看到一幫友愛有個性的船員。

政府不喜歡搖滾,因為搖滾有反對的聲音,所以政府就禁止所有的電台出現丁點兒的搖滾樂,但是每到午夜,電波中會傳來有些雜音的律動感,那是搖滾樂,那是快樂,那是自由,那是在海上穿越千里發出來的海盜電台。

影片中,被哄上床睡覺的孩子會偷偷拿出藏好的收音機準時收聽海盜電台的節目;家庭主婦會在做家務時跟著音樂舞蹈;青年會通過這些「違禁品」獲得對世界的了解和對人生的思考;老人也把收聽海盜電台作為遲暮之年唯一的樂趣。

搖滾是什麼?搖滾就是壞的嗎?就是垃圾文化嗎?不,搖滾是告訴我們要有自己的想法,不要墨守成規,而政府正是因為值得自己做的不夠好,怕被反對才會禁止,但搖滾是自由,搖滾也是博愛。

在船上,每一個都是開心的,在這裡沒有太多的貪婪與罪惡,即便我們有了不快,哪怕打一架,我們明天還是朋友,我們在被別人認可和認可別人學會包容,這也是搖滾帶給大家的。

影片中當Radio Rock開始下沉時,加文.卡瓦納發出了最後的求救信號, 「對不起,東經250度,接下來是一首很長的歌曲,我希望我能一直在這兒。」

隨後他放下唱針,黑膠唱片流淌出Procol Harum的《A whiter shade of pale》,艙內一片狼藉,全世界也陷入了狼藉,男孩沉默, 女孩流淚,一個偉大的世界隨之沉降。

不同於任何一種毀滅,這是大熒幕上最美好的一次沉船。我們在沉船面前,原本是驚恐的,但我們看到的是從容,他們不是不懼怕死亡,而是他們太過熱愛自己的電台,能在最後一刻在電台里結束,在朋友身邊結束,一切都不在恐懼。


推薦閱讀:

終於輪到我影評《芳華》了
The Judge
《鮫珠傳》:不是所有短板都能靠花錢解決的

TAG:电影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