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英文寫的「點亮台灣」

本來早就想寫這樣一篇文章,但是因為放假只想動手機不想碰電腦,這破乎在手機版的功能又不全,不能愉快的發表文章,所以拖了很久才寫。

其實我寫了也沒什麼用,但是破乎的口號不是「與世界分享你的知識、經驗和見解」嘛,萬一我發了文章能為我漲粉也說不定。(之前寫的東西一個贊也沒有)

——————————————————————————————————————

台灣總統蔡英文手寫「點亮台灣」四字,被羅智強批寫了四個字錯了仨。

羅說蔡「點(點)」「台(臺)」「灣(灣)」都不對,也有網友說她四個字全沒寫對,咱們一個一個看。

1、「點」錯誤理由:四個點位置不對

「點」的四個點按標準字形是在左下的,蔡的寫法把四個點移到了整個字的下方。

我認為,包括一部分網友也認為,這個字沒錯

「點」,從黑占聲。

甲骨文中的「黑」構形不明(奧特曼(大霧))

《說文》據小篆字形說「黑」:

反正就因為小篆里「黑」下方變成了「火」,所以「黑」有了個四點底「灬」,而「灬」一般出現在字的下方,唯有從「黑」時「灬」才出現在左旁,如「默」「黝」「黸」等字。

在行書和草書這種筆意連貫的書體里,寫左旁「黑」的字時若真把「灬」寫在左邊,「黑」下會顯得擁擠,右邊「占」也不利於收筆,同時整個字會顯得左重右輕,不好看;若「灬」在字下則可以托住整個字,更有利於結構的安排,整個字更顯得和諧。所以古代書家以四點居下者居多。

同理還有「默」。

就連「助」也有類似的寫法,把「且」下的橫放在最下面。

而且注意這個字「?」,這種寫法還被Unicode收錄,編碼?。

2、「亮」錯誤理由:台灣標準下方是「兒」,不是「幾」

其實這話沒毛病,台灣標準下面的確是「兒」,寫作「亮」,可能有些地方顯示不了,見這裡

多說一句,這裡的「兒」不是讀ér的「兒」,「兒」讀rén,是「人」在字的下方時的一種變形。

「亮」字各本《說文》無,唯清代段玉裁《說文解字注》錄有此字,曰:「依《六書故》所據唐本補」。說文中有一「??」字,段氏曰「(亮、諒、涼、??)四字在說文義別,而古經傳多相假。」

《說文解字注》:「亮,朙也。從兒、高省。」

我能查著的最早的「亮」的字形是金文的。

圖片出自《字源》,上寫道「亮」又一說從京省從人。

不管是從高也好,是從京也好,下面是「兒(人)」是沒跑的。不管是從字源看,還是從常用的「標準字形」《康熙字典》體(見上文「字形對比」圖中的「舊字形」)來看,下面都應是「兒」。

但是,各位大陸的小夥伴們,把「亮」寫成從「幾」的大陸的標準也是一點問題沒有。「兒」和「幾」因為字形相似,常常混用。

再舉些別的例子,比如「冗」,小篆從「兒(人)」,結果所有字體都從「幾」。

但是「冗」的本字「宂」,除了大陸都從「兒」。

再比如「沿」,右邊是「?」,小篆從「八」,但是《康熙字典》體也從「幾」

注意:上文「冗」的小篆為方正小篆體中的字形,非《說文》原字形,《說文》有「宂」而無「冗」。

再再比如下面這些字

沒錯,就是「允」和「充」,更別說「咒」和「呪」了。

3、「臺」錯誤理由:少寫了個口

我說她不是少寫個口,她就是在瞎寫。

《說文》:「臺,從至從之,從高省。」段氏說這個字是從之的形聲字,之聲。

一說像樓台之形(煤油燈(大霧))。

先不管這個字是怎麼來的,記住怎麼寫,士!口!冖!至!

記住了嗎?

下一個!

4、「灣」錯誤理由:「?」兩邊是「糸」不是「幺」,有三個點

這就有點吹毛求疵了,蔡總統那裡明明拐了三遍,你要非說這是錯的我也沒有辦法。

再說即便她真沒寫三個點,那也不是什麼大問題。古人也有的是不帶點的。(彎、灣較少,選了相對較多的「戀」字)

這種無傷大雅的省寫很常見,如「絲」下有寫成四個點的(忽略顏假卿體)

「陽」右邊有少寫一橫的(同樣忽略顏假卿體)

總結

蔡總統嚴格說錯了三個字(點亮臺),放寬點就錯了一個(臺),沒網上說的那麼嚴重。不過乃們高考敢這樣「沒錯」的話……

————————————————————————————————————————

我又想起來當年畢姥爺寫四個字錯倆的故事了,這個可是實打實的錯了。

推薦閱讀:

二廠開工——自繪方塊字/假名風格偽拉丁字母一套
日本新版《常用漢字表》中新追加的漢字為什麼都是康熙字典體舊字形,而不按新字體新字形類推簡化或修改?
漢語句法成分問題:為什麼它是中心語?
「卻」從「?仌口」(U+27BAB) 還是「去」?
有哪些值得採用的文字系壁紙?

TAG:汉字 | 汉语 | 文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