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尋找太原街頭小巷的記憶—海子邊街

海子邊,位於太原市文瀛公園之東,與公園僅是一牆之隔的那條街巷,就是海子邊東街。「海子」是太原的方言,相當於普通話中的水潭、水池、湖。早年,太原的海子不少,有「海子堰」、「南海子」、「西海子」、「新南海」等。因為和繁華的柳巷相連而成為一片熱鬧的商業集市;因為和風流六百載的文瀛湖比鄰而居,不免沾染了些許文氣。

它與太原市兒童公園僅一牆之隔,沒有咄咄逼人的商業富貴,只有平易近人的市井小販。每逢下雨,雨水由東向南彙集逐漸形成的兩片積水潭,大點的叫圓海子,南頭小的叫長海子。順理成章,海子旁邊的街巷也就被稱為「海子邊街」,人們叫得順口了,無形中還「偷工減料」的去掉一個字,改為海子邊了。以兒童公園正門(北門)為界,將海子邊分為東、西兩段,故又分別稱之為海子邊東街、西街。

海子邊明朝時稱海子堰,海子邊東街的得名,正是因其在海子堰的東邊。這一帶,傳說最早叫做金雞嶺,是一片瀕臨海子堰的土丘,亦是太原城內唯一的一塊高地,當時這裡黃土漫漫,綠樹紅花,每逢朗朗晴日,總是最先接受陽光沐浴,最後與夕陽告別。更因整日金光普照,遠處眺望彷彿一隻金色雄雞側卧水旁,故名金雞嶺。那時的金雞嶺還很落魄,人煙荒蕪,在史料里連容身之地都找不到,和「繁華」、「興盛」這樣的字眼自然是扯不上任何關係的,但滄海變遷似乎在瞬息之間就顛倒了曾經過往的歷史。

清代中期,太原逐漸發展成為一個較為富澤的城市,人口驟增,商賈紛沓而至。當年城中的金雞嶺一帶,民居稠密,買賣興隆。於是,嶺名演變為街名,一直沿用到清朝末年。至民國初,金雞嶺繁華異常,人來人往,黃土漫散,早無當年嶺的痕迹。而與金雞嶺相鄰的海子堰,卻因城中雨水污水年久集聚,有盛無竭,這樣,金雞嶺又更改為「海子邊」。當時的海子邊,就是一個環繞「海子」的半圓形街巷,和現在的樣子差不多。

因為自古和鐘樓街、橋頭街、柳巷等富庶的商業街血脈相連,海子邊從商成了必然的選擇。明清時期,晉商票號縱橫宇內、匯通天下,晉商精神也隨之廣為傳揚。清代時,許多有眼光的商販們把攤點設在了海子邊,小巷從那時候起就響起了悠長的吆喝聲,那聲音拖曳著,在蜿蜒的市井裡迂迴纏繞,餘音至今還沒有消散。解放前,海子邊東邊是經營小本生意的,西邊是老百姓的文化娛樂場所。

那時,海子邊周圍沒有柵欄和圍牆,雜草橫生,樹木蕭條,文瀛湖的水很渾濁,遍地垃圾。湖東岸,多為賣地方風味小吃和生活品的小商鋪。賣糖葫蘆的、炸油糕的、炒灌腸的、烙大餅的……林林總總的店鋪多達二三百家。最吊人胃口的是榆次陳家賣的炸油糕,一到晚上大油燈一點,油鍋一開,黃澄澄、香噴噴的黃米棗泥餡油糕一吃,甭提有多解饞了。

海子邊西岸,是文化娛樂場地,曲藝雜耍盛極一時。除了颳風下雨不好的天氣外,每天賣藝說唱的攤位有二三百個。天剛擦黑,遠遠望去,人山人海。唱小曲的、變戲法的、拉洋片的、打快板的、唱晉中落子的、耍魔術玩西洋景的以及打卦算命的,就像老北京的天橋,五花八門什麼都有,一直持續到晚上八點多,方才人去攤空。

上世紀80年代後,海子邊站到了潮流的前沿,兩邊賣時尚服裝和朦朧歌曲磁帶的攤位很多。改革開放前期,太原盛行的港台流行歌曲大部分是從這兒傳唱出去的。當時鄧麗君的《一簾幽夢》風靡了整個太原,學生們一放學,就跑到海子邊聽。以海子邊、橋頭街、柳巷一帶為龍頭的太原市商業圈發展起來後,加上清和元、認一力、益源慶、雙合成、六味齋等老字號的雲集,這裡成為太原市著名的黃金地段之一,還一度成為太原市著名的民營企業家和商業大腕的搖籃,許多人正是從這裡起家走向成功的。

海子邊雖然居於鬧市,但很內斂,多少年還是老樣子。「無數的人,在這裡進進出出,就像在自家的後院一樣,輕鬆自在,親切隨和,沒有芥蒂」。許多老太原說,或許,這正是海子邊招人待見的原因吧。

歲月悠悠,變換的是人事,不變的是物事。海子邊街以一種超然物外的姿態,靜靜地記錄著……

推薦閱讀:

炎夏麵食會之豆角燜面·比《白鹿原》里的油潑面還好吃
表裡山河,強藩重鎮——山西
煤炭黑金:山西,可能只是一個縮影
上帝畫山西:這個「方形」堪稱「陸地航母」!
【讀史輿地】晉省的表裡山河與關津陘口

TAG:太原 | 山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