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真想】《聰明人的心理學》——你其實沒那麼聰明

優秀的記者有一種魔力,他們能駕馭各種題材的文字,將思想變成一段段精妙的篇章,時刻牽動著讀者的心弦,抓住讀者的眼睛。

我做過幾個月的記者,然而我離優秀還差了十萬八千里。不過今天就給大家推薦一本由優秀的記者所寫的心理學科普書。

這本書名為《聰明人的心理學》,英文原版於2011年出版,中文翻譯版由新華出版社於2013年出版,23萬字左右。

譯者的翻譯很用心,譯文很流暢,不過有一些關鍵術語的翻譯不符合學界通用翻譯(譯者保留了關鍵詞的英文原文),不過總體而言,瑕不掩瑜。

我和譯者一樣,也要給讀者們提個醒。這本書可不是快餐讀物,每一篇文章都值得細細品讀,認真學習。

摘錄一下書上的內容簡介:

本書來自大衛·麥克雷尼的心理學博客,講述了我們日常生活中的生動案例。每個章節都像一堂心理學課,只是去掉了其中令人厭煩的晦澀術語或冗長論述。它把大眾科學、心理學與幽默機智融為一體,透徹闡述了我們日常生活中的非理性行為。

書中總結了48個常見的心理誤區,比如:看見一個人處於危難境地的人越多,就越不可能有人伸出援手(旁觀者效應);你認為自己已經儘可能地尊重事實,但實際上,在任何辯論中,怒氣都會誘使你重構對手的觀點(稻草人謬誤);許多人一起討論時,達成一致意見、避免對抗的願望會阻礙問題的解決(集體審議)……每個觀點都基於心理學實驗測試和量化研究,專業嚴謹而頗具說服力,引導讀者在愉快閱讀之餘,對自我思維方式進行反思,從而增強思維的理性。

其實,我一直在為最普通的讀者寫作。我的文章里從來不會刻意設置什麼專業門檻來刁難讀者,顯得我自己很厲害。

然而習慣總是很難改變的。當我想解釋清楚一個心理學效應時,我會下意識地想到實驗設計,想到統計學,想到數據分析,想到各種各樣的論文。如此,讀者讀完我的解釋,恐怕對那個心理學效應反而更不了解了。

嚴謹和通俗真的很難兼顧。任何句子的真值都有其邊界條件,而我總是想清晰地刻畫出那條邊界條件,讓讀者意識到這個世界有多複雜。

這本書就是如此,它在保證最基本的科學性之下,追求對普通讀者最大程度的友好。而且,優秀的記者寫的東西不一定比專家要差。羅素就寫了許多垃圾文章。

其實本書的英文名叫做 You Are Not So Smart,意思是《你沒那麼聰明》。愛讀我的文章的讀者應該能看出,這和我想表達的是一樣的。

不過我不那麼會說話,我不會委婉地提醒讀者,你們其實沒有自己想得那麼聰明。我總是會直白地說,你們嚴重低估了自己的愚蠢程度。

人總是愛聽好話的,所以我相信大家對這本書的內容會感興趣的。而且這本書結構很清晰,它由48篇文章組成,每篇文章的標題就是那個心理學效應的名字,在標題之下清楚地用兩句話說明了其想表達的重點結論。我是個總愛營造懸念的寫作者,但時常弄巧成拙,多數讀者反而不明就裡。也許這種直白的風格更能討讀者歡心吧?

不再具體解釋每一篇文章的內容了,下面附上全書目錄:

目錄

譯序

前言:你

1. 預置

2. 虛構症

3. 確認性偏見

4. 後知之明偏見

5. 德克薩斯神槍手謬誤

6. 拖延

7. 常態偏見

8. 內省

9.可用性捷思

10. 旁觀者效應

11.鄧寧·克魯格效應

12.幻想性錯覺

13.品牌忠誠

14. 權威的意見

15. 源於無知的論證

16. 稻草人謬誤

17. 針對個人的謬誤

18. 公正世界謬誤

19. 公物博弈

20.最後通牒遊戲

21. 主觀確認

22. 派系教化

23. 集體審議

24. 超常釋放者

25. 情感捷思

26. 鄧巴數字

27. 售出

28. 自私偏見

29. 聚光燈效應

30. 第三人效應

31. 宣洩

32. 誤傳效應

33. 服從

34. 消退爆發

35. 集體偷懶

36. 透明錯覺

37. 習得性無能

38. 具身認知

39. 錨定效應

40. 注意

41. 自我障礙

42. 自證預言

43. 瞬間

44.一致性偏見

45.代表性捷思

46.預期

47.控制的錯覺

48.基本歸因錯誤

鳴謝

歡迎關注微信公眾號:認真想

致力於普及批判性思維與通識教育

推薦閱讀:

TAG:心理学 | 阅读 | 学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