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影瑣憶·生死之間

1917年一戰西線戰場,德軍炮兵陣地遭到炮擊,一名德軍士兵在炮彈炸開的瞬間尋找掩護。(點擊可看大圖)

絕大部分捕捉到爆炸場面的戰地照片,尤其是像這張照片一樣還同時捕捉到人物瞬間動作的,實際上都是靠戰事結束後的擺拍得來。也許這張照片也不例外,也有可能它是截取自當時的某部戰爭電影。畢竟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時代,照相機可不像今天這樣又輕又好操作,拍一張照片需要的曝光時間很長,巨大的相機還要事先安裝在三腳架上。

然而,這張照片不太可能是偽造的。戰場上當你看到爆炸掀起的塵土時,彈片已經四下射出了,所以如果這名士兵已經被彈片擊中,那麼在拍照的瞬間,彈片應該已經穿透了他的身體。

榴霰彈也叫施雷普內爾炮彈,因為它是英國炮兵少將亨利·施雷普內爾(1761-1842)在業餘時間自費發明的。這種炮彈的主要目的是殺傷敵方的有生力量,裡面裝有大量鉛子或鋼珠,炮彈炸開後鋼珠射出,對周圍的單兵目標造成殺傷。一戰結束後高爆彈逐漸取代了榴霰彈的地位,成為反步兵炮彈的首選。

藉助炮彈炸開後鉛子或鋼珠的高速噴射,榴霰彈的設計思路是用最小的代價造成最大的殺傷。因此,最理想的目標是處於開闊地帶的大規模步兵部隊。一戰初期還有一些指揮官利用榴霰彈清除前線無人區的鐵絲網,不過隨著交戰雙方採用更粗的鐵絲,這種清障炮擊的效果就無法令人滿意了。

推薦閱讀:

《戰地1》的大殺器:淺談裝甲列車與列車炮
忘記過去意味著重蹈覆轍
想喝40度以下的原裝威士忌有可能嗎?
第一次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前的各國外交和戰後的各國外交有什麼不同?
一戰時,如果義大利沒有叛變到協約國集團,對戰局有何影響?

TAG:历史 | 照片 | 第一次世界大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