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影瑣憶·2B大兵歡樂多

「諾伊哈默軍營沙漠航班」,約攝於1910-12年。(點擊可看大圖)

從19世紀末開始,諸如飛機、熱氣球、汽車、火車等假道具開始出現在攝影棚里,但是這股藉助道具惡搞攝影之風的真正鼎盛,卻得益於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爆發。

那些應徵入伍的新兵還在訓練營里時,就有人安排他們拍照,然後把照片作為紀念品寄給親朋好友,在休假的時候他們還有更多機會在遊樂場等地方拍照。

收集了大量這類軍旅照片,它們往往集荒誕的搞笑和莊重的儀式感於一紙。人造道具與活生生的人在一起,往往能造成混淆視覺的效果,有些照片里的主角們明顯是在刻意搞笑,而另一些人表現出的過分認真也製造了意料之外的搞笑效果。

這些照片涵蓋了兩次世界大戰這個時間段,拍攝的大多數是德國人,但也有來自法國、荷蘭、美國和波羅的海諸國的作品。在殘酷而瘋狂的戰爭年代,一張這樣的照片能讓人短暫地拋開現實,聚焦於人性和袍澤之情。

「從埃爾森伯恩(訓練基地)飛往巴黎」,約攝於1915年。(點擊可看大圖)

與上面那張照片一樣的道具,玩法各有不同,攝於1915年3月22日。(點擊可看大圖)

「萬歲,再過22天我們就要上戰場了」,約攝於1912-15年。(點擊可看大圖)

「從比奇起飛的返鄉包機」,攝於1912年8月。(點擊可看大圖)

「一群忠於祖國母親的人從這裡飛過」,攝於1928年。(點擊可看大圖)

諾伊哈默訓練營的又一批新兵,攝於1914年。(點擊可看大圖)

「逃離諾伊哈默軍營」,攝於1913年。(點擊可看大圖)

「來自杜貝利茨的航班」,約攝於1912-14年。(點擊可看大圖)

「上帝用雷電和冰雹創造了杜貝利茨」,攝於1914年。(點擊可看大圖)

「從於特博格起飛」,約攝於1925-30年。(點擊可看大圖)

「來自達姆施塔特訓練營的航班」,攝於1913年6月。(點擊可看大圖)

「1918年新年快樂」,這確定不是卓別林扮演的元首?(點擊可看大圖)

「逃離明斯特」,攝於1916年。(點擊可看大圖)

約1915年攝於德國明斯特軍營,兩個啤酒桶上的「11」字樣是指德國《啤酒法則》中的第11條,內容是「繼續喝,不要停」。(點擊可看大圖)

復活節彩蛋道具車裡的德國士兵,約攝於上世紀30年代。(點擊可看大圖)

「法貝格空軍基地觀光飛行」,攝於1938年。(點擊可看大圖)

比特克訓練營的法國新兵合影,約攝於1925年。(點擊可看大圖)

法國士兵用雙翼飛機道具合影,背景里有埃菲爾鐵塔和夏樂宮,攝於1928年12月23日。(點擊可看大圖)

美國士兵在科尼島遊樂場拍攝的照片,約攝於上世紀30年代。(點擊可看大圖)

四個用單翼螺旋槳飛機道具拍照的納粹軍官,約攝於上世紀三四十年代。(點擊可看大圖)

「如果這玩意爆炸,我們就都完了」,攝於1933年。(點擊可看大圖)

「來自比奇的航班,高度636米」,照片中的士兵還帶著寵物狗,約攝於1912-15年。(點擊可看大圖)

「去漢諾威的旅行從這裡開始」,約攝於上世紀30年代。(點擊可看大圖)

德軍用熱氣球道具合影,攝於1914年7月。(點擊可看大圖)

「從阿爾騰格拉堡起飛」,約攝於上世紀30年代。(點擊可看大圖)

用木鸛道具合影的德國士兵,攝於1930年。(點擊可看大圖)

愛沙尼亞士兵在攝影棚內與假馬合影,約攝於上世紀20年代。(點擊可看大圖)

美國士兵用左輪手槍指著一個德國步兵道具,約攝於1917年。(點擊可看大圖)

兩個美國士兵騎在道具驢上,他們腳下踩著的箱子上寫著「希特勒下地獄」,約攝於上世紀40年代。(點擊可看大圖)

法國士兵用道具坦克拍照,約攝於1944-45年。(點擊可看大圖)


推薦閱讀:

舊影瑣憶·生死之間
《戰地1》的大殺器:淺談裝甲列車與列車炮
忘記過去意味著重蹈覆轍
想喝40度以下的原裝威士忌有可能嗎?
第一次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前的各國外交和戰後的各國外交有什麼不同?

TAG:历史 | 照片 | 第一次世界大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