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作家告訴我們,三分靠腦,七分靠玩

據說下面這些作家將會告訴我們,三分靠腦,七分靠玩:

1.胡適——牌痴

都知道胡適愛讀書,愛談政治,但是鮮少人知道他是個牌痴,胡適對打牌這件事的執念等同於對書的喜愛,是他生活中最欲罷不能的習慣。

在胡適的留學日記里,記錄打牌都是這樣的:

7月13日:打牌。

7月14日:打牌。

7月15日:打牌。

7月16日:胡適之啊胡適之!你怎麼能如此墮落!先前訂下的學習計劃你都忘了嗎?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不能再這樣下去了!

7月17日:打牌。

7月18日:打牌。

《人生有何意義》

雖然書名起得像是世界未解之謎,但是經過一個國慶小長假之後,這個問題似乎又被提上了日程。當一個假期的靈魂放空後,越發覺得人生沒有意義的可以看下這本書了,比到達更重要的事胡適先生說得倒是很好。

2. 納博科夫——下得一手好棋

文學大師納博科夫愛在叢林里與蝴蝶玩樂,也愛在國際象棋的世界裡馳騁四方。

他經常跟夫人薇拉切磋棋藝,作品中也涉及了很多象棋術語,比如「思考一道國際象棋題的過程,創作靈感近乎音樂、近乎詩歌,更準確的說,是詩歌和數學的結合……」

《看,那些小丑》

振作些,看那些小丑!

什麼小丑,在哪兒?

奧,到處都是……在這些故事的狂歡中,我堅信納博科夫是最後一個還清醒的人。

3. 查蒂·史密斯——音樂劇死忠粉

英國文壇新霸的她有著非常好的身材,她是一個職業的踏踏舞者,更是音樂劇死忠粉。但是最後她走向了寫作,成長讓她認識到,筆變得比舞步更有力量。

《白牙》

本書如相冊一樣描述著種族的故事。

有時看相冊,會發現自己對相冊中的那個多年前的自己忘得一乾二淨。這個故事看到最後,你就是看不到人物原先的影子,回過頭來看他們當初登場的形象,就像是看以前的相冊尋找在時光中遺失的性格。

4. 瑪麗·弗蘭納里·奧康納——愛玩鳥的女子

奧康納被稱為文壇的陰鬱女王,但是她對鳥類的喜愛還蠻讓人震驚。在她的農場里光是孔雀都有一百多隻,這些孔雀也經常在她的作品裡出沒。此外,她養鴨子、雞、鵝養得也很熱鬧,但凡她遇見的鳥類都想飼養一番。

《好人難尋》

讀奧康納的小說,能聽到靈魂里有兩隻拳頭在激烈地碰撞——砰!砰!砰!

奧康納的世界觀很怪異,看上去很邪的東西其實很救贖。

5. J.K.羅琳——電子遊戲愛好者

羅琳喜歡跟13歲的兒子一起玩建築遊戲,她曾經發微博說喜歡《我的世界》,愛打電子遊戲的羅琳跟兒子大概是沒什麼代溝,畢竟與兒子之間就是玩友啊。

《神奇動物在哪裡》

原創劇本,適讀環境是:被窩裡、寢室里、卧室里等讓你無比放鬆且wifi滿格的環境里。閱讀時建議腦內奏響系列主題曲《Hedwigs Theme》,反正就是自帶BGM的書,最後一本,輕輕鬆鬆的內容傳遞給你們。

歡迎關注公眾號【iReader讀書】

推薦閱讀:

哪些華語歌手的唱功能被稱為「教科書般的」唱功?
扎克伯格又捐掉200億,只為完成醫生妻子終結人類疾病的夢想!
為何會有那麼多人喜歡山田直美,你喜歡她哪一點?
談一談這些年見過的技術牛人
扒一個光鮮大V的小黑底……

TAG:名人 | 名人轶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