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王路:女權主義和上帝的高級黑?

看了《使女的故事》前六集,很壓抑,同時又覺得,這部站在女權主義立場敘述的故事,倒很有些女權主義高級黑的意思,很適合用米蘭昆德拉說的「刻奇」(媚俗)來形容。

表面上看,片子在講女性是如何被壓迫的。實際上,它利用移花接木的手段,誇張了女性遭受的壓迫和歧視,從而,淡化了現代社會女性真正遭受到的壓迫和歧視。

有人講,片子中所有女性被壓迫的故事,歷史上都能找得到。而這,正是它刻奇的一個地方。

它借了女權主義的東風,知道今天很多人對女權感興趣,所以在女權的設定下講故事。但實際上,講的根本不是女權,而是人與人之間的壓迫、不信任。只不過披了女權的皮。為什麼披這張皮?因為女權是熱點,可以蹭流量。

女性歧視,當然存在,但並不是片子中這樣的。

我們說,古代的老百姓苦不苦?當然苦。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四海無閑田,農夫猶餓死。

但如果講,現代的老百姓苦,怎麼個苦法?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四海無閑田,農夫猶餓死。這就錯位了。現代老百姓也苦,但完全不是這麼個苦法。說現代老百姓苦在這裡,就把老百姓真正的苦忽略淡化了。

女性在現代社會,受到壓迫和歧視並不是這樣:

一個在寫字樓工作很久的女性,正上班,突然有軍隊過來,命令所有女性十分鐘撤走,女性馬上全部失業。去咖啡館喝咖啡,突然被告知,賬戶的錢全被凍結,轉到丈夫名下。女性作為移動的子宮,服務於整個社會,以生孩子為己任……

這就是刻奇。有些東西,雖然假,但是真。有些東西,雖然真,但是假。

這種女性歧視,就是「雖然真,但是假」的。雖然歷史上發生過,但歷史上之所以發生,有它的生產力、時代背景,換了生產力、時代背景,它幾乎不可能再發生了。就像中國的叩頭。古代老百姓向皇帝叩頭,叩了幾千年,如果演一部現代劇,用叩頭來表現老百姓地位低下,說「這些在歷史上真的發生過哦」,那是不對路的。

不過,我們不細究它對不對路,假定真的有一天,那種事情會出現,原因會是什麼?

有人說:是男性對女性的壓迫,社會對女性的歧視,保守勢力的捲土重來,核污染帶來的生育危機……

其實,那些統統不是真正的原因。

真正的原因,恰恰是看起來最不像原因的原因:

沒有人真正相信《聖經》,遵從上帝的教誡。

這也是這部片子刻奇的第二個地方。它提倡追求自由意志。這本來是沒有什麼錯的。但它對自由意志的追求,是建立在對《聖經》、對上帝訓誡的曲解和嘲諷的基礎之上的。

被壓迫者,當然不遵從上帝的教誡。看起來,正是《聖經》的指示在壓迫她們。實際上,那些之所以壓迫她們的,恰恰不是上帝的意旨,而是背離了上帝意旨,對上帝教誡陽奉陰違的叛徒。

上帝的教誡,只是壓迫者的幌子,是他們拿來壓迫異己的工具。他們從心裏面,對上帝的教誡是無視和鄙棄的。

女主角的男主人,偷偷把女主角叫到他房間,這是不正當的,他很清楚,但樂此不疲。他並不是上帝的追隨者。女主人,知道丈夫沒有生育能力,把使女叫去和司機發生關係,她也知道這絕不是上帝的教誡。發生關係前,司機問她:讀《聖經》嗎?她說:不用了,時間不夠。

訓練使女的老婦人,拉來一位通姦的男子,讓所有使女圍成團,蜂擁著把他踢死。這難道是上帝的教誡嗎?上帝是問人,你們誰沒有罪,才有資格向有罪者投石頭的。

你看,恰恰是那些最愛把《聖經》的話,把上帝的教誡掛在嘴邊的人,是上帝的叛徒。他們做出捍衛上帝訓誡的姿態,卻大大背離了上帝教世人慈愛的本旨。出現如此惡劣的環境,人與人之間互相殘害,無法信任,難道是因為核危機嗎?因為生態污染嗎?因為保守主義捲土重來嗎?

不是,因為每一個人,內心和行為是不一致的。在一個表面上所有人都追隨上帝的社會,沒有一個上帝的信徒。被壓迫者和壓迫者,都是一樣。

劇中暗示了這種價值觀:對慾望的肯定,即是對人性的肯定。人應當追求自己想要的,應當順從慾望,這就是自由意志,就是人性解放。

如果從這一點出發,那麼,《聖經》就必然會被曲解,上帝就必然會被陽奉陰違。

人性,並不即是慾望。人性,包含著對合理慾望的肯定,也包含著對不合理慾望的對抗。倡導自由意志,如果建立在對慾望的絕對肯定上,表面上,似乎在倡導人性,實際上,一定會走向反人性。

片子中,女主角和丈夫,是通過婚外情認識的。倆人萍水相逢,女主角知道男人有妻子,卻迅速勾搭上他,發生了關係,之後問他,能不能跟妻子離婚?男人馬上答應了,理由是:我已經愛上了你。

片子介紹這一點時,同時在講另一個故事:女主角已經成為使女,被女主人逼迫和司機發生性關係。這時,她回憶起和丈夫第一次的事。

女主角和丈夫發生關係,是婚外情,是她的自主選擇,她要求女上位。成為使女後,她被迫和司機發生關係,只有躺在下位,她感到痛苦。

司機,不是她的朋友,而是她的敵人。但在這次被迫之後,不知出於報仇的動機,還是慾望的需要,她又偷偷找到司機,發生了一場主動的性關係,並且十分享受。

女主角的快樂與痛苦,取決於她是主動,還是被迫;並非取決道義的應當與否。她不是因為一件事在道義上應當,就快樂;不應當,就痛苦;而是因為一件事是她主動選擇的,就快樂,被迫接受的,就痛苦。

在女主角被壓迫的時候,我們同情她。但我們難道不同情那個因為丈夫發生婚外情而被離婚的妻子嗎?難道女主角自主選擇的行為,不也是對其他女性的壓迫?她後來被壓迫的時候,是否想到自己先前也壓迫過別人呢?而那個一直壓迫她的女主人,在丈夫不行的時候,跑到洗手間跪在地上想幫他弄,卻遭到拒絕,以為使女懷上孩子就高興,沒懷上就生氣,她自己不也是被壓迫的犧牲品嗎?

外國人來訪,問女主角對做使女的態度,她不敢明確回答。當然,這是完全可以理解的。在一個人遭受壓迫的時候,如果沒有反抗的條件、能力和勇氣,不應當因此受到苛責。

女主角在屈打之後,供出朋友是同性戀,乃至後來被迫和司機發生關係,都是值得同情的。但她的婚外性,拆散了別人的家庭,終究是不好的。而在追求人性解放的名義下,就往往給人造成這並沒有太大不正當的錯覺。更何況,那個被離婚的女人從來沒有出現,更削減了觀眾對她的同情。

現代社會對女性的真正壓迫,正是在這些被人們普遍忽略的地方。似真非真的東西盛行,真的就被漠視了。

壓迫者和被壓迫者,她們的生活都很苦。她們受苦的原因是,不懂得慈悲、寬容,和諒解。

片子中有沒有我讚許的鬥爭呢?

也有。像同性戀使女奪汽車的鬥爭,黑人使女偷偷逃到波士頓的鬥爭。這些是我讚許的。不過,同性戀使女在奪汽車之後,撞死了一個人。這個人,從宏觀上看,代表國家機器,是壓迫弱者的工具,是一顆螺絲釘。但從微觀上看,他也是一個具體的人,他是不是死有餘辜?他不得不執行公務,然後被一個爭取自己自由的人撞死。他處在那樣的環境下,固然難以不造惡,但他造下的惡是不是足以致死?他的死,是不是也值得同情和憐憫?而誰又想到去憐憫他呢?


推薦閱讀:

請溫和地走進那個良夜
新人推介:陳二狗
這樣下去不是辦法
關於薰衣草的夢

TAG: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