誠邀海內外學者加入神經科學科研交流小組

一直以來,我都在思考,為什麼要做科普?

早就聽說,國內的很多導師會反對博士生去公共場合去傳播自己的"學術思想"(如果有的話),似乎這便是不務正業。甚至還有朋友問我,你這個書獃子,不好好做科研,跑去做科普,莫不是想學知乎上的某些「大V」,要轉行去收取人民大眾的智商稅?

我不是這般想的。雖然,的確做科普有點影響我的科研,但是我還是會堅持做下去。只不過,會在逐漸降低頻率的同時慢慢提高質量。在我看來,科普和科研是同等重要的事情:科研是對未知的探索,而科普則是對已知的傳播。長久以來,國內的學者們一直在科研的道路上奔跑,卻忽略了對已知知識的傳播。這也是導致當前國內劣質科普盛行、民眾科學常識匱乏的重要原因之一。

當然,這也不能完全怪學者。我一不開LIVE、不收智商稅,二不講段子、不發心靈雞湯,一直默默無聞地輸出乾貨,還經常被某些知乎er們無腦噴。。。無奈.jpg

當然,科普其實也不該是一個單向輸出的過程。為什麼國內的普通大眾不尊崇科學和科學家?為什麼國內的民間資本不/很少支持科學研究?怕是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因為我們的科研成果在民間的傳播力度太小了吧!

總之,我覺得作為一個知識分子,我們有必要在從事科學研究的同時,將所知所得分享給其他人。特別是從事神經科學和醫學,這些與人們生存質量切實相關的領域研究的人員。

這就是我為什麼要做科普的原因。

因此,為了嘗試推進這一目標的實現,我們成立了一個「神經科學·學者交流」微信群。一來可以幫助學者們交流科研的想法和資源,另一方面也希望能夠通過我們「腦人言」團隊的努力,來促進華人傑出的腦科學科研成果的在學界和民間的傳播。

歡迎想加入「神經科學·學者交流」群的同行們聯繫我:chinatang2010(微信,請備註「姓名-科研單位-職稱/博士後」)。

Ps. 申請入群的要求:已取得神經科學相關專業的博士學位,且正在從事博士後研究或者已在國內外科研單位取得教職的一線科研人員。

科普理念介紹:

  • 行為與認知神經科學專欄介紹及作者信息
  • 100天紀念:專欄的發展規劃及平台推薦
  • 專欄半周年紀念
  • 「腦人言」招賢納士

也歡迎大家關注我們的其他平台:

  • 微信公眾號:腦人言(ibrain-talk)
  • 知識星球、新浪微博:腦人言

推薦閱讀:

樹葉變黃 能力失效:科學家在竭力對抗一種咖啡疾病
我在美國做學術
談一談你讀過的印象最深的幾篇論文,裡面有哪些原創性的啟發性的思想?

TAG:科普 | 神经科学 | 科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