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畫人劉健:《大世界》三年磨一劍,電影節拿獎拿到手軟

很多年前我們就在講振興國產動畫,那麼拍出一部優質的國產動畫片到底有多難?

多少製作公司投資數千萬,僱傭上百人都沒做到的事,如今被一個人做到了。

這個人就是劉健,動畫長片《大世界》(原名《好極了》)的導演、編劇、原畫、動畫、分鏡、剪輯、特效、海報設計等等,整部電影95%的工作都是他一個人完成的,一共耗時三年。

《大世界》是劉健第二部動畫長片,就是這樣一部「手工作坊」式的電影,獲得了第67屆柏林國際電影節的金熊獎提名。

這是華語電影歷史上首次有動畫片入圍歐洲三大電影節的主競賽單元,也是繼宮崎駿《千與千尋》之後,時隔16年柏林再度青睞亞洲動畫片。

除此之外,《大世界》還獲得了第54屆台北金馬影展的最佳動畫長片,並且提名了最佳原著劇本和最佳原創歌曲。

如今這部作品經過修改之後,已經在國內上映。

國產動畫這幾年的作品良莠不齊,2015年的《大聖歸來》算是一個巔峰,隨後的《大魚海棠》主打情懷牌,耗時12年,成本數千萬,卻只打磨出一部畫面精美、故事平庸的失望之作。

和這些專業的動畫團隊相比,劉健是一個另類,也是一個把「匠人精神」發揮到極致的例子。

劉健1969年出生於中國江蘇,1993年畢業於南京藝術學院。雖然學的是中國畫專業,但大學畢業後他迷上了當代藝術,寫過小說,玩過樂隊,做過商業藝術設計,還曾為電影《大腕》、《像雞毛一樣飛》擔綱動畫製作。

這些五花八門的早期經歷,直接影響了劉健後來的作品風格。

十多年前,劉健寫過一部名為《刺痛我》的小說,講述了一個剛畢業的大學生在社會上屢屢碰壁,決定回老家種地,卻無意中捲入一場錢權交易的故事。

2007年,劉健在南京創立了自己的工作室「樂無邊動畫」,第一個項目就是《刺痛我》,也是劉健的動畫長片處女作。

他說:「我想要講故事,而只有長片才可以真正地講好一個故事,但你需要時間來拍電影。對我來說,拍第一部電影時我很幸運,手頭上有大把的時間。」

劉健決定採用小說《刺痛我》的故事框架,不過為了更貼近當下,他把時間背景設置在了2008年金融危機後,並沿用了小說的名字,「為什麼叫《刺痛我》,相信看過片子就會理解其中的含義。」

為了籌措影片的製作費用,劉健和家人商量後賣了一套房子,還借了一些錢,總共湊了70萬。這種砸鍋賣鐵搞藝術的事情,在國內外不少大導演身上都發生過。

在這之前,劉健並非沒有賺錢的門路,他創立過上百人的動畫公司,也與電視台合作過系列動畫片,但就像很多藝術家鍾情於小成本獨立電影一樣,劉健也想要有一部真正屬於自己的作品。

《刺痛我》是劉健第一次做動畫長片,很多方面的經驗都不足,他就考慮請專業團隊來協助自己。

但經過一段時間的磨合,他發現團隊作業達不到自己的要求,就像演員未必能達到導演的要求一樣,所以劉健決定一切都自己來,「我的動畫片個人風格很強烈,這也是為什麼我很難和別人一起合作。」

好在製作動畫片和拍電影不一樣,不需要演員、攝像、燈光的配合,一個人雖然會多花點時間,但製作成本也節省了不少。劉健後來估算:「這樣也好,畢竟我不用付自己的工資,假如用團隊來做,可能200萬都不夠。」

雖然沒有經驗,但劉健在創作時堅持了兩個原則:「說一個好故事很重要,怎麼把故事說好也很重要。」這兩點也是不少國產電影的通病,我們已經有太多畫面華麗、內容空洞的大製作了。

《刺痛我》採用了多線性敘事、開放式結局,和後來的《大世界》一樣,風格上能看到昆汀、蓋·里奇的影子。不過劉健表示,他實際上借鑒科恩兄弟、克林特·伊斯特伍德、三池崇史的風格更多一些。

另外還要提到的一個人,是已故的日本著名動畫導演今敏

雖然劉健是動畫導演,他本人卻很少看動畫片,第一次知道今敏這個人還是在《刺痛我》製作了三分之一的時候。

劉健回憶,那時他想找一些同類電影獲得啟發,於是就看了今敏的《東京教父》。當時還在想,如果有機會認識一下,他和今敏一定能很聊得來,甚至會成為好哥們。可惜的是,今敏在2010年8月24日因癌症去世了。

《刺痛我》製作完成後,在義大利、韓國、比利時等諸多動畫電影節上獲獎,還在2011年摘得以今敏名義設立的「今敏獎」,參加頒獎儀式的今敏遺孀今京子對劉健說:「我認為你和今敏先生用的是同樣的調色板。」

這句話被劉健視作今敏家人對自己的肯定,而劉健也被很多影迷譽為「中國版今敏」。

據說今敏的離世也讓劉健認識到健康對長期創作多麼重要,所以他每天只工作8~10個小時,保持良好的生活規律,他說這就像一場馬拉松,需要勻速前進。

雖然《刺痛我》大部分工作都是劉健一個人完成的,但是配樂和配音必須要藉助別人的力量。

劉健年輕時玩過吉他,還和朋友組過樂隊,所以很快就找到了音樂圈的一些朋友幫忙,其中就用到了左小祖咒的三首歌,另外片頭的一段鋼琴獨奏是劉健當時9歲的兒子即興創作的。

至於配音,劉健一開始想找專業的配音演員,但聽完總覺得不貼合影片和人物的氣質,所以也找了一幫朋友配音。其中男主角張小軍的配音就是劉健自己,劉健笑稱:「我感覺自己是配得最不好的一個。」

因為經費不足,配音也比較業餘,劉健的處女作《刺痛我》製作水準還是比較粗糙的。

到了第二部作品《大世界》,境況改善了很多,他拿到了一些資金,也請到了專業的電影聲音指導。據說劉健跟電影聲音指溝通影片風格時,無意中問對方喜歡搖滾嗎?對方回答年輕時玩過搖滾,劉健說那你肯定沒問題。

《大世界》同樣是一個黑色幽默的故事,講述各路人馬圍繞一大筆錢展開爭奪,並引起了一系列災難性的連鎖反應。

同《刺痛我》中穿插了奧巴馬當選總統等新聞一樣,《大世界》也提到了川普贏得選舉、英國脫歐等熱門話題。

這些新聞都是劉健事先做好了留白,等到影片的最終配音階段,再加入一些貼合當下的內容,這樣可以體現角色的市井氣,讓電影更具代入感。

而且劉健的風格比較寫實,和好萊塢漫畫、日本動漫對比,劉健畫中的人物既不好看,也不可愛,反而都挺丑。

至於和中國的傳統動畫相比,法國《電影手冊》的評價可能更一針見血:它不具有上海學派的大師範兒,不是中國上千年繪畫傳統,更沒有講述關於和尚和猴子的故事。

不過就是這種另類的畫風,脫俗的故事,給國產動畫電影帶來了新的生機。

在《大世界》的製作過程中,資金的注入幫助很大,但是對於劉健這樣的藝術家來說,也意味著會有「一些挫折」。

「我的投資人通常都是拍商業電影的,他們想要《大世界》能在商業方面有所斬獲。但這和我自己的藝術構想是矛盾的,這是我所指的挫折。」

另外劉健的作品雖然是動畫電影,內容卻往往並不那麼「正能量」,就如《大世界》海報上所說:「歡迎來到成人世界。」這樣的內容想要過審,顯然要經過一些修改。

因此觀眾能明顯感到,《大世界》的尺度和故事張力比《刺痛我》弱了不少,台詞里雞湯灌的也有點多。

這些也是困擾很多藝術家的問題:如何平衡商業與藝術,如何在刀尖上跳舞......

《大世界》上映時,劉健的下一部動畫電影已經開始製作,暫時命名為《大學城》。

和前兩部作品一樣,《大學城》依舊是發生南京的故事,講述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的大學時光。劉健說:「我喜歡南京這種特別人文的氛圍,它是相對包容的城市,對比杭州、上海,也不是那麼著急,相對詩意。」

我們沒必要把劉健推上神壇,他的作品也並非完美,但劉健還是用一人之力證明了一件事:我們是能做出好看的國產動畫片的。

推薦閱讀:

「神助攻」——神經學在動畫電影中的應用(二)正確的把握影片節奏
前所未見的油畫電影,大師梵高的生死之謎
我是個阿宅,這是我的《大魚·海棠》觀後感

TAG:大世界动画电影 | 动画电影 | 中国动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