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修行、工作、夢想有衝突時候,該如何對待?

我沒有經過系統的修行培訓,也沒有局限於佛或者道,只是在現實生活中有面臨衝突的地方,而且現在更加嚴重。

我讀經典時,總是會陷入一種比較空靈的思想狀態,我本身好動,但是在閱讀經典研習聖賢思路時,常常可以一日不食不動,整個人陷入那種玄妙的感覺,覺得世界慢慢變清晰,整個人無悲無喜,我在世界萬物中參與,我又是個過客的感覺。

但是我在工作中是一家公司的負責人,工作生活不允許我有時間去因為整個人的思想去荒廢工作。

我現在從事的行業,屬於金融行業,說實話我本身並不喜歡,我夢想一直是想做悠然自得的田園生活,或者從事實體生產的企業。但是很遺憾,我的天賦並不在這方面。但是我的經濟狀況並不能達成我的心愿。

綜上,每當我跟朋友一起、或者累的時候,我都想不顧一切去過自己想過的日子,可是回到現實中,上有父母,下有妻兒,公司投資人當初把那麼大資產交給我,我覺得不能因為個人心愿而辜負他們,修行使我寧靜,但是因為這種寧靜耽誤工作又使我十分痛苦。

請知乎的朋友幫我解惑。


1,修行是什麼呢?修行是修正自己的身心行為。怎樣修正呢?

明心見性之後才知道什麼是「正」。所以我們修行之初的目標一定一定是為了明心見性,不然目標錯了,就如背道而馳,南轅北轍。

2,工作是什麼呢?工作是我們生活在這個世界,為大眾服務創造價值並得到相應回報的一個「位置」。出家人也有位置,他們的位置是為了自己的解脫而修行,間接的也凈化了身邊與他們接觸的人。我們在家人,不管有沒有信仰,修不修行,工作與家庭的這個「俗家身份」,比形式上的修行更重要。

如果一個人說自己是修行人,是信佛的,是修道的,在家裡卻六親不和,工作上四處得罪人,那麼這就不是真正的修行。為什麼呢?

因為真正的修行,只會讓我們的生活變得更美好更圓潤,而不是相反。

那些本來過得好好的人,一接觸所謂的「佛教、道教」修行之後,卻變得神經兮兮,頑固不化的同時也要求別人跟著他信這信那——這就是愚昧的無知的「宗教信徒」,他們把一個活生生的正信宗教信成了別人眼中的邪教。

3,夢想是什麼呢?對於我而言,修行是我的夢想,生活也是我的夢想——生活就是修行。

當修行融入了生活,生活變成了修行。我用一生去做這樣一件事。這就是我的夢想。

有什麼矛盾衝突的呢?

一點個人淺見,謝題主、 @沈鈺煊邀.


修行、工作、夢想。

把三個詞分開來解讀清晰了,我想你的問題自有答案。

什麼是修行?

字面上的意思就是改變自己的行為。

為什麼要改變自己的行為? 當不如意的事情發生時,我們就開始煩惱、抱怨、焦躁不安,當順心的事情發生時,我們就開始快樂、高興、想要順心的事情一直都有,持續的發生。

就凡夫、不懂得修行的人而言,不斷的對著世事的盛衰起伏而升起快樂、悲觀的情緒,而絲毫不知道,我們可以控制自己的心,不對外在發生的事情升起煩惱或執著。

例:有人辱罵了你,你開始不快樂。他不斷的沖你大喊:你這隻狗,你這隻豬。

你的不快樂會不斷的累積,當忍無可忍時,你會爆發,去扇他耳光。

我們停下來看,到底是那個人讓你如此憤怒,還是他的話語讓你如此的憤怒。

如果是他得話讓你憤怒,那同樣的,當你的爺爺、姥爺,以同樣的語言笑罵你時,你會憤怒嗎?

不會,我們不僅不會憤怒,反而會把這種語言當做是愛的傳達。

我們繼續看,既然不是語言讓你憤怒,那一定是這個人讓你感受的憤怒。如果是這個人的問題,那也就是說,任何人看到這個人都會感覺到憤怒。

但這可能嗎?十個人看這個人,可能會有十種完全不同的感受,那到底是這個人有問題,還是我們自己的心,自己的評判出了問題呢?

這時我們會發現,並不是外在的問題,是我們自身存在問題。

於是,當一個人不想再被環境所困,不想再因事物的升起、消失,而讓心左右搖擺時,就會開始走向修行之路。

而修行的目標是為了改變自己,並不是你所描述的,讓自己處於空靈的狀態!

不可否認的是,當我們不斷的修正自己的行為時,心會逐漸的趨向於平靜,當心沉靜下來時,確實會帶來很多舒服的樂受,我們會感覺平靜、自在、活力無限。

但你並不能把這些舒服的樂受當做修行的目標,就如我們都討厭疼痛,不舒服的感受一樣,當你開始執著於這些舒服的感受時,我們的心就會失去平衡,我們就會開始對生活所升起的不如意產生厭煩:喔,我剛剛經歷過非常舒服的空靈的感受,為什麼你們要打擾我,為什麼你們連這點小事都處理不好,為什麼孩子還在吵鬧,為什麼?為什麼?為什麼要打斷我享受這麼美妙的樂受?

當你持著於舒服的樂受時,你的心會對所有的不如意開始厭煩。

我們可以享受這種感受,但是不能對這種感受產生執著!

當不如意的事情發生時,我們微笑以對,當順心的事情發生時,我們不產生執著,以平衡而平等的心面對生活的盛衰起伏,這才是修行要做的。

當然,怎樣修行又是另外一回事,我就不在這裡贅述,若有興趣,可以看一下這篇文章:心靈凈化的過程 - 覺悟之路 - 知乎專欄

二、工作,修行可以和工作結合嗎?

當然可以!

不要忘了,你修行的目的是在於改變自己的行為。

當不如意的事情發生時,提醒自己,不生氣煩惱;當順心的事情發生時,提醒自己,不要產生貪愛。

有人的地方就會有交流、有事情發生,當你在生活中時,你可以把生活中每一件事情的發生,當做是對自己的考驗。

所以,當有了修行的心時,還有地域的分別嗎?

三、夢想。

每個人都有夢,我也有,就如現在的我,更願意去利益眾生,而不願意在紅塵、名利中翻滾一樣。

對於我來說,幫助其他人走向修行之路,甚或在修行之路上予以其他人協助,是我最喜歡做的事情。

但人終歸是人,我也有父母,將來有一天我也要成家,我也會有兒女。所以我也必須努力賺錢。

那現在的我能做什麼呢?

更加努力的修行,改正自己,當我的心越來越趨向於平靜時,我面對能活挫折的能力也就越來越強。

不管任何工作,都需要有穩定的心態,以及處理事務的能力。當具備一顆平衡而篤定的心時,難道還怕在社會中被淘汰?

夢想,是需要你有足夠的力量去追求。

修行,就是不斷的在積蓄力量。

修行、工作、夢想有衝突嗎?

沒有衝突,只是你並不了解什麼是修行。


謝邀,

其實以我的經歷,我不能確切的幫到您什麼,所以我邀請了另一位先生。 @世有仙

我的看法是,您的修行,可能還停留在初級階段。

您開始體會到修行給您帶來的改變,但是您還不能確切的把這個改變融入進自身。

真正理解悟道的人是不會有這種困惑的,

他們能夠很好的利用自身的條件,去正確的參道,悟道。

您現在就像妻子和睦,家庭幸福的大多數男人一樣,遇見了第二春。

只不過它是修行。

您能感受到它帶給您的精神愉悅,但是同時又不能及時處理這點愉悅會給您帶來的隱形困擾。

那且就把它當作另外一種修行吧。

人生本就是一場修行,

您如果能很好的渡過這段困擾期,我相信您也能真正入了門。

我因為才入一點門,所以給不了您很好的建議,實在抱歉。


謝謝@ 小安 邀請。非常慚愧過了這麼久才上來回答。

看題主的意思,修行與工作只是時間上的衝突,而不是存在障礙。這其實很難得了。

看起來,題主所謂的修行,好象是拋開世間俗務,回歸田原自然,不用工作,專心享受內心寧靜的精神生活。這給人有點避世的感覺。

而且題主所謂的修行看起來只是懷古風、懷聖賢,並沒有為心找到一個真實的皈依,這樣的修行,也只能是世間法上的修行,不能追求出世間就無法究竟解脫煩惱哦。

建議題主先看一下這幾本書:

1、《佛法概論》(方竹平 著) - 噹噹圖書

2、《禪-悟前與悟後》-噹噹網

看完後有緣的話,可以進入實修,如 @東籬鑫 師兄提到的,修習無相念佛,可以快速練習定力,修成後就可以看話頭、參禪了。實修受用,比您看再多的世間法聖賢書要給力的多的多的多了。

1、《無相念佛》電子書

2、《念佛三昧修學次第》電子書

祝您身心康泰,學法無礙!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修行與工作並不衝突,甚至會有益於工作。

我的工作雖然與題主的重要職位無法相提並論,但也是屬於時間不受自己支配的那一類型。曾經在壓力大的時候,對身心都產生了極其嚴重的負面影響,有時候甚至感覺加一根稻草的工作量就能把自己壓垮。

堅持四念處的修行後,一開始只是晚睡前有時間就經行、坐禪,後來嘗試著將正念擴散到全天。當初步有成果的時候,發現不僅自己的身心得到了可喜的變化,煩惱減少了,對於工作也開始學會如理作意,再煩躁厭惡的工作也可以平靜地去應對,感覺到那只是去做世俗生活中當做的事情罷了,日常未必不是一個修行場所。

而關於夢想,終極的夢想當然是取得苦的止息,相信這也是每個修行者的目標;近的、關於現實的夢想是希望可以克服困難,給妻子兒女都能帶來更舒適的生活環境。我認為這兩個夢想是不矛盾的,因為生活在俗世中,仍舊要承擔世俗的責任,就像即使世尊覺悟後,仍需按世俗中的慣習吃、行、問路、說「我」這個名詞。最理想的安排是,希望有朝一日能如隆波田尊者那樣,安排好妻兒的生活,以及家庭中的一切後,得以全身心地投入到解脫道的探索之中。但願這個夢想可以成真。

一點感想,與題主賢友共勉!

題主沒有具體學習過修行方法的話,建議可以讀一讀這本書http://dhamma.yes81.net/downloads/ngjc.zip

http://dhamma.sutta.org/books/ncdaszt/ncds001.htm

因為只是閱讀經典產生的思維上的快感與實修的體驗,差別其實還是挺大的。

另外還有馬哈希尊者弟子恰宓尊者的開示視頻,網上也很容易找到。

此外關於日常生活、工作中的修行技巧,可以找隆波帕默及德加尼亞等尊者關於心念處禪法的開示讀一讀。

願所有的修行者們的精進,都導向諸漏的滅盡,世間一切苦的止息!

薩度!薩度!薩度!


謝@安仔的快樂時代邀。修行就是要在逆境中修,這樣才快。若不多逆境,這裡就不是五濁惡世了,該是極樂世界了。看題主的描述似乎是有避世的心態,而且一直忍耐於生活上不可愛的境界,至於什麼是正修行、為什麼要修行,這些問題題主要認真了解並如實信受佛語方好開始。簡而言之,修行就是修心的過程,把自己如來藏心體裏的染污種子轉換直到完全清淨,才是成佛。至於要怎麼樣開始呢?這就要認知我們每個人都有八個識,前五識、意識、意根、第八識如來藏。要分清楚五識、意識、意根,並且正確觀察他們的虛妄,和相信有第八識如來藏真心,並發願未來要親證第八識如來藏。這次第過程的解說,正覺教團的電視弘法videos有非常詳盡的解釋和方法,建議題主可以關注華嚴妙智網。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題主修行的目的何在?先要搞懂,我們修學大乘,就是不斷煩惱而證菩提,在煩惱中才好修學六度萬行。只喜歡看經典,那不是修行。佛法的修學沒有行門,解門也不開。


不清楚您具體擔當什麼工作,覺得佛門修行人適合技術類或壓力小的管理類工作,工作場所最好有自己的房間或隔離,不適合銷售類的工作,無時無刻要與人打交道的工作對初學佛法者非常不利!

然後怎麼在生活工作中修行呢?就是時常觀法、觀察五蘊、觀心觀處,下班後多思惟佛說。就是這樣。

對了,出離世間之心始終要保持!無論別人怎麼拖你後腿,不要退怯!


感謝樓主提供這樣的問題,引發我們的思考,相信很多人有此困惑,不單只是修行人。我也試著理理自己的想法,請大家指正。

樓主的題目是「當修行、工作、夢想有衝突的時候,該怎麼對待」,也就是說,修行、工作和夢想這三者的目的是衝突的。樓主請好好想想修行的目的是什麼、工作的目的是什麼,夢想是什麼?

比較肯定的是,修行的目的,如果會與工作目的、夢想發生衝突,這個目的肯定不是修行應有的目的,只是一個貪念、一個執著。如果修行的目的不正,」因地不真,果遭迂曲「,當務之急是釐清修行的目的。

修行的目的從大來說是成佛,從具體來說是解脫一切執著,回歸真實本性,從方式來說是六度萬行如菩薩廣度眾生。所以正確的修行目的是不可能與工作、夢想發生任何衝突的,發生的衝突的實質是我們內心的執念、私心、貪求。你現在感到痛苦與衝突,其實是執著的習氣在痛苦,它希望它能夠勝出,事實上它也經常勝出,我們一直來不是都屈從於習氣嗎?


對初學者來說,合理分配每日時間,然後將其固定化即可。一般來說要包括這麼四部分:工作時間,修行時間,與家人交流一起娛樂的時間,個人單獨娛樂的時間。

在佛教里常使用的早晚課,其實就是一個非常好的方法。把功課的量定到適度,比如半小時一小時,依自己情況而定。然後保持每日功課不間斷即可。

對於作息生活有規律的上班族,這其實就是最大眾形式的「修行融入生活」。


第一,你沒有開始修行哈,聞思修,先要聞思,聞思不夠就迷惑。至於如何修行就無從談起了。第二,你說的過客空靈感覺,是自心偶爾靜下來的感覺,不是修行得來的咯。第三嘛,你的夢想是田園生活,你可以把戶口弄回農村,家人也帶回農村,這樣就過期了田園生活。可是,你顯然要的不是這種生活。

修行要解決的是自己內心的問題,不是解決外在的問題。所以想通過修行實現夢想,搞好工作不現實。我想你還是先有空就先聞思,有了理論支撐,再去修行。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修行與塵世是不相違的,心凈則國土凈,心裡有自己的一片田園,豈不是很好。

修行問題是個系統工程,也需要上小學初中高中一步一步來,不是所有人都是六祖他老人家,聽一句就開悟。聞思修,這個需要條件,看你適合啥法門,先系統學習再修持,一般每天不會耗費太多時間。要持之以恆,另外,想通過逛知乎開悟,是不切合實際的。莫要被知乎上一些似是而非的理論洗腦了。

好啦,就嘮叨這麼多。


關於工作

問:你一直在說我們必須保持覺醒。但是,我發現我的工作總是讓我變得很遲鈍。累了一天,還要說什麼保持覺醒,無異於在傷口上灑鹽。

克:先生,這個問題非常重要。請讓我們一起仔細討論,看看裡面牽涉到什麼東西。那些所謂的工作、職業,那些照本宣科的事務,總是使我們大部分人變得很遲鈍。

有的人熱愛工作、有的人則是出於需要不得不工作,總覺得工作使他們越來越遲鈍。其實這兩種人都遲鈍,不論是熱愛工作或抗拒工作,其實都遲鈍了,不是嗎?

如果一個人熱愛工作,那麼他到底是怎樣熱愛工作的?他從早到晚想著工作,心裡一直牽掛著工作。他已經和工作合而為一,不再能夠跳出來觀察工作——他就是那行為、那工作。

這種人的生活是怎麼一回事?這樣的人活在籠子里。他和他的工作一起孤絕地活著。他在這種孤絕狀態中也許很聰明、很有創意、很細心,不過他還是活得很孤絕。因為他抗拒其他的工作、其他的方式,所以才會變得這麼遲鈍。他的工作其實是逃避生活——逃避妻子、逃避社會責任、逃避無數的需要——的方法。

熱愛工作的人是這樣。另外一種人(我們大部分都屬於這種人)則是縱然不喜歡、縱然抗拒,還是不得不工作。工廠勞工、銀行職員、律師,不論什麼職業,都是如此。

那麼,到底是什麼東西使我們遲鈍呢?是工作本身嗎?是因為我們抗拒工作嗎?是因為我們逃避工作的種種衝擊嗎?你們了解這一點嗎?我希望我已經說得很清楚。

換句話說,熱愛工作的人,事實上是囚禁在工作裡面,他深陷其中,已經是一種沉溺。他熱愛工作,其實是逃避生活。

另外一種人抗拒工作,一心想著別的事情,他抗拒自己的工作,所以一直在衝突。因此,我們的問題是:是工作使我們越來越遲鈍嗎?換句話說,是行為、工作使我們的心遲鈍呢?還是逃避、衝突、抗拒使我們的心遲鈍?

顯然,使我們的心遲鈍的,不是工作本身,而是我們自己抗拒工作。但是,如果你不抗拒工作,你接受工作,結果會怎樣?結果是工作不再使你遲鈍,因為你的心只有一部分在做你不得不做的工作。你生命的其他部分、你的潛意識、你那些潛匿的部分,想的是你真正有興趣的事情。這樣就沒有衝突。

這樣說聽起來很複雜,但是,如果你們仔細想一下,就會了解我們的心之所以變得遲鈍,並不是因為工作,而是因為抗拒工作、抗拒生活。譬如說,你不得不做某項工作,這項工作需時五到六小時。然後你說:「真無聊,真可怕,我希望我能夠做點別的事情。」

這時你顯然在抗拒這項工作。你的心有一部分希望你能夠做別的事情。因為抗拒,所以造成分裂,分裂又造成遲鈍。因為你希望自己做別的事情,所以把力氣浪費掉了。但是,如果你不抗拒,需要做什麼就做什麼,這樣你就會說:「我必須謀生,而我要用正當的方法謀生。」

如果你為了謀生不得不從事某種事情,而你心裡又一直抗拒,那麼你的心當然會越來越遲鈍,因為這種抗拒就好比一邊開著引擎,一邊踩剎車一樣。這部可憐的引擎結果如何?結果是性能越來越遲鈍,不是嗎?你開車時,如果一直踩剎車,結果如何?結果是你不但弄壞剎車零件,還弄壞引擎。你抗拒工作時就是這麼一回事。

反過來說,如果你接受了你不得不做的事情,而且是很聰明地做、盡能力所及地做,那麼結果又是如何?結果就是,因為你不再抗拒,所以你意識里的其他部分就不理會你的工作,照樣活潑有力。

你放在工作上的,只是意識的心,其他的潛意識、心的隱匿部分就全都放在更有生命力,更有深度的事情上面。你雖然正面迎向工作,潛意識卻會接管過來操作。

這樣,如果你仔細觀察,那麼我們的日常生活是怎麼一回事?假設你很認真在追尋上帝,追求和平,你真的關心這件事。你的意識和潛意識都在做這件事——追求幸福、追尋實相、希望自己活得正當、活得清楚、活得美。但是你不能不謀生,因為,自己一個人活著這一回事是沒有的——換句話說,人都要活在關係裡面。

你關心和平,但是你平常的工作卻一直干擾你這種心情,所以你就抗拒工作。你說「我希望有比較多的時間思考、打坐、練小提琴」等等。你一這樣想,你只要這樣抗拒,就是浪費力氣,浪費力氣就會使心遲鈍。

但是,如果你了解有很多事情都不能不做——寫信、談話、清理牛糞,什麼事都有——因而並不抗拒,你只說:「我必須做這件事。」這樣的話,你就做得心甘情願、不煩悶。只要不抗拒,事情一做完,你會覺得自己心裡很平靜。

因為我們的潛意識,我們心靈深處關切的是安寧,所以我們就開始安寧。這樣,行為和你追尋的實相之間就沒有分裂。行為也許是照本宣科、也許是例行公事、也許了無趣味,但是,心一旦不再抗拒,一旦不再因抗拒而遲鈍,那麼,兩者就相容了。

在寧靜和行為間製造分裂的就是抗拒。抗拒從心念出發,抗拒無法使我們行動。只有行動才能解放我們,抗拒工作則不可能。

所以,要緊的是要了解:凡是抗拒、怪罪、責備、逃避都會使心遲鈍。不抗拒、不責備、不怪罪,心就不遲鈍,就活生生,就活潑有力。抗拒只不過是一種孤絕。一個人如果意識或潛意識裡一直在使自己孤絕,那麼,他的抗拒就會使他的心遲鈍。

班加羅爾"一九四八年八月八日

-克里希那穆提

工作,但沒有一個工作的「你」,那麼你的工作就是修行;修行,但總持有一個修行的「你」,那麼你的修行不過是工作。-澄江明月色成空

作者與所做的二元對立,即是輪迴。

-個見


至少每天有一點時間給自己的信仰,把別人隔絕開,哪怕20分鐘也好。到了中年您才能基本有點自己的獨立時間。請善護自己的天賦。


如果有衝突,說明還需要努力修行。

可能題主對修行的理解還有點偏差,工作中也有修行。

寧靜應該對工作有幫助


修行就是我的夢想。工作與休息發生衝突時,我選擇工作。因為工作做不好可能丟飯碗,可能會得罪其他人。那麼自己生存就有了問題。修行只有保障了生存才能進行。


佛初轉法輪演說四諦。首為苦諦,這是世間真相,誰人不苦?觀身不凈,觀心無常,觀法無我。體會這三法印,就是一個苦字。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愛別離苦,怨憎會苦,求不得苦,五盛陰苦。苦苦,壞苦,行苦。遍歷對照一下世間,心裡難道不感絕望?

佛祖指出真相,闡述原因,建立目標,提供方法。於是帶來希望。

凡夫嚮往隨心所欲。卻不知佛說此心了不可得,紛亂雜染,永陷輪迴而不能知。

田園生活又怎樣?修行生活又如何?不如平等心觀之。中國古時有隱者,南傳佛教有森林修,以避塵世紛雜喧囂求凈心。亦有利根之人如龍樹能「隱於朝」,「萬花叢中過,片葉不沾身。」

是障是助,只在一心,心凈則萬障皆除。


感謝安仔的快樂時代邀請。

最好的解決辦法就是通過修鍊無相念佛收穫真正的定力。

南無佛法僧


就是普通不修行的人也有工作和夢想的衝突吧。

世間安有雙全法,不負如來不負卿。


推薦閱讀:

言語是指令
學佛之後 生活好了不少 心理問題也解開了不少 佛菩薩的慈悲也有所感觸 現在卻有些迷茫?
功德是否可以進行多次迴向?
那臨行前的一念——赤精子和殷洪的故事
雜說:關於道家、道教的修鍊

TAG:生活 | 工作 | 修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