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農業必看文章:臨時收儲改革最全脈絡梳理

撲克財經旗下品牌:最值得信任的大宗商品產業和金融服務業智庫。跨界、深度、專註——匯聚業內最值得分享、最有信息濃度的知識。歡迎移步微信公眾平台:puoketrader

原文鏈接:做農業必看文章:臨時收儲改革最全脈絡梳理

撲克導讀

我國的收儲制度是如何運行的,這個制度將來又會有什麼樣的改進空間,一旦改變,又會在期貨市場上引起什麼樣的價格波動,值得每一個跟農產品相關的人去考慮,思索。撲克投資家想通過下面這篇報告,帶大家一起去梳理臨儲制度的脈絡,把一個完整的圖景展現給大家。

文:陳嬌,蔣衛華,毛一凡,王瑋

來自 興業農業

投資要點

引言:2015年9月玉米收儲價格下調約250元/噸,是歷史上首次下調,意味著玉米價格管制出現鬆動,更貼近市場,改革更進一步,影響深遠。

當前的糧食收儲政策面臨變革。我國的糧食流通體制,從建國後的統購統銷,到1980s改革開放,到2004年最低收購價,再到2008年臨時收儲。糧食購銷政策運行多年,使得國內外農產品價格倒掛,下游企業運營受到較大影響;農產品庫存積壓,庫銷比普遍大幅高於全球水平。2014年一號文件首次提出棉花、大豆價格直補。揭開了糧食收儲政策改革的序幕。

棉花、大豆直補細則已落地。2014大豆、棉花不再收儲,啟動直補試點。目前已逐漸落實。基本思路是大豆、棉花市場價格由供求決定,政府不干預。當一定時間內市場平均價低於目標價格,國家將價差補貼給生產者,保證農民利益,例如上個銷售季節黑龍江大豆直補60.5元/畝。

價格直補在發達國家已經有多年經驗。(1)美國是農產品市場化程度最高的國家之一,農產品補貼運行數十年。其差額貸款、直接補貼、反周期補貼是主導項目,品種涵蓋大部分農產品。最近幾年,美國補貼體系逐漸向農業保險傾斜。(2)日本是農產品管控最為嚴格的國家之一。而農產品價格直補方面已經較為成熟,包括收入直補、收入差額補貼等,已經運行多年。除了主糧水稻,還涵蓋多個品種,補貼數額較大。

未來臨改將繼續推進和擴大。(1)臨改是履行WTO全球貿易協定和貫徹國家對於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的需求。在國內外的雙重推動下,預計臨改將繼續推進。(2)我們預計下一步的改革方向是,進一步完善和推廣棉花、大豆細則,並且將向白糖、玉米等已經有部分進口的農產品擴展。而主糧方面,預計短期不會放開。

臨改政策影響深遠。(1)臨改最大的影響是利空農產品價格。典型的案例是過去不限量收儲的棉花,2014年國內棉花從維持了數年的20000元/噸,迅速跌破15000元/噸,至13000元/噸,而國外價格跌幅較小。價格下跌利好農產品價格企業,在下游價格基本不變或者反映較慢的情況下,價格下跌形成較大的成本端利好衝擊。(2)隨著改革的進行,負責收儲的國有企業或將不再履行收購、倉儲、物流等職能,而交由市場解決。這將催生類似ABCD的糧商模式,國內有望出現巨頭企業,值得關注。

風險提示:政策不及預期,農產品價格波動大

01

收儲政策的前世今生:走向市場化

我國收儲政策的演變軌跡概述

當前的糧食收儲政策面臨變革。我國的糧食流通體制,從建國後的統購統銷,到1980s改革開放,國家開始逐步放開各類農產品價格。

2004年,國務院決定全面放開糧食購銷市場。然而,在農產品價格逐漸放開後,隨著糧食連年豐收,糧食價格下行壓力較大。政府為了保護廣大農民利益,在放開市場的同時,也建立糧食宏觀調控體系。2004年,國家提出糧食最低收購價政策,並分別在2005年和2006年,先後對水稻和小麥實行最低收購價政策。

至2008年,金融危機導致大豆、棉花等農產品價格暴跌,為保護農民利益,國家啟動大豆、玉米、棉花、油菜籽等收儲政策。

至2014年,一號文件首次提出棉花、大豆將不再收儲,改為直補。啟動東北和內蒙古大豆、新疆棉花目標價格補貼試點。

2015年,玉米收儲價格首次降低,幅度在220-260元/噸。2013年和2014的玉米收儲價格是一樣的,內蒙古、遼寧為2260元/噸,吉林為2240元/噸,黑龍江為2220元/噸,2015各產區收購價則統一為2000元/噸,下調約12%。

我國糧食流通體制經歷了從計劃經濟逐步向市場經濟轉型的過程。下文對2004年之後的最低收購和收儲制度展開詳細討論。

2004年小麥、水稻的最低收購價

2004年至今實行小麥、水稻最低收購價

2004年國務院印發的《關於進一步深化糧食流通體制改革的意見》決定,指出「一般情況下,糧食收購價格由市場供求形成,國家在充分發揮市場機制的基礎上實行宏觀調控。要充分發揮價格的導向作用,當糧食供求發生重大變化時,為保證市場供應、保護農民利益,必要時可由國務院決定對短缺的重點糧食品種,在糧食主產區實行最低收購價格」。糧食最低收購政策序幕由此拉開。

具體做法如下

發改委在每年春播之前發布最低收購價,糧食收成之後,委託中儲糧等國有糧食企業向農民收糧,價格不低於最低收購價。國有糧食企業還負責糧食的倉儲物流,銷售給下游加工企業,發改委對其進行補貼。歷年最低收購價情況見下圖。由於2004到2005年年市場價較好,一直高於最低收購價,因此實際上,水稻和小麥分別在04和05年實施了最低收購價收購。

政策效果之一:小麥和水稻價格管制,穩定上漲,農民利益得到保障

由於最低收購價的托市作用,同時國家嚴格限制進口,我國小麥和水稻價格與外盤並無關聯,價格非市場化。從最近幾年的價格看,小麥、水稻價格平穩上升,走勢上和國際糧價的劇烈波動形成鮮明對比。在絕對價格上,現階段大米價格3800元/噸,高於國際的2400元/噸;小麥價格2550元/噸,高於國際的1570元/噸。可以說,農民的利益得到了保障,提升了種糧積極性。

我國糧食庫存充實,庫銷比長期高於全球水平

我國是人口大國,向來視糧食安全為重中之重。因此可以理解國家對糧食價格的管控。糧食價格較高,且穩定上漲的結果之一是糧食產量的連年豐收。最近15年,我國大米和小麥的庫銷比長期穩定的高於全球水平10-20個百分點。

2008年大豆、玉米、棉花、白糖臨時收儲

國家在確定最低收購價品種時,並且沒有將玉米、大豆、棉花等品種列入國家最低糧食收購價格制度。實際上,除了小麥和大米,其他大宗農產品價格與國際市場有一定的關聯度。2008金融危機,全球大宗商品暴跌。考慮到玉米、大豆、棉花等種植戶全體龐大,為了保護農民利益,國家開始實行臨時收儲政策。

具體做法

歷年通常由發改委根據具體的市場情況,制定本年實行1次或者多次的臨時收儲價格和收儲的量,並委託國有糧食企業按照收儲價格收糧。歷年大豆、棉花的收儲情況見下圖。

具體的收儲量一般由市場情況決定。如果價格行情較好,則沒有必要收儲。下圖描述的是歷年農產品收儲占產量的比。其中,棉花收儲比例最高,最近兩個產季無限量收儲,幾乎覆蓋100%的產量。大豆次之,在08年金融危機時收儲較多。玉米和白糖收儲佔比較少,最近2個產季由於價格壓力大,加大了收儲量。

政策效果之一:大豆、棉花、白糖與國際聯動且倒掛,玉米穩定上漲

收儲政策使得國內農產品價格長期高於國外。其中大豆、棉花、白糖進口依賴度較高,與國際價格在走勢上聯動。由於運費關稅等貿易成本,國內價格長期高於國際價格。例如現階段大豆、棉花國內現貨在4000元/噸,15000元/噸(之前在20000),而國際價格在2500元/噸,12000元/噸。

玉米價格由於進口配額很小(5%不到),價格相對獨立。由於收儲的存在,國內玉米價格呈穩步上升趨勢。其中最近一年國際玉米價格持續弱勢,而國內收儲7000萬噸,使得價格平穩。今年玉米收儲價格降低,對玉米市場價格將有影響。

政策效果之二:收儲政策實行後,農產品庫存普遍高於全球水平

在08年金融危機大宗農產品暴跌之後,我國大量收儲,使得農產品庫銷比高於全球水平。其中,棉花庫銷比接近200%,也就是兩年不種植棉花,仍然夠用。大豆情況較特殊,由於東北地區大豆種植面積逐年快速下降,因此庫存並不多。

2014年大豆、棉花開始直補試點

1、棉花、大豆細則已出台

2014大豆、棉花不再收儲,啟動直補試點。2014年首次啟動新疆棉花、東北和內蒙古大豆目標價格補貼試點。大豆、棉花市場價格由供求決定,政府不干預。當一定時間內市場平均價低於目標價格,國家將價差補貼給生產者,保證農民利益;當市場價較高時,不發放補貼。

不再直接干預市場價格。我們認為,收儲向直補的轉變,使得農產品價格由市場的供需決定。未來一段時間,試點農產品的價格將逐漸向全球價格靠近、同步。而由於直補的存在,保障了農民的利益和種植積極性,進而保證了國家的糧食安全。

具體的時間表:新疆棉花、大豆直補細則已出。

(1)1月19日中央一號文件明確提出2014年啟動東北和內蒙古大豆、新疆棉花目標價補貼試點。

(2)經國務院批准,國家發展改革委會同財政部、農業部於4月5日和5月17日先後向社會公布了2014年棉花、大豆目標價格水平,棉花每噸19800元,大豆每噸4800元。

(3)2014年9月16日新疆棉花實施方案出台。

(4)2015年5月起試點省市大豆直補政策逐漸落地。

2、棉花直補細則已經發放

目標價格制定和價格採集:由國家發展改革委牽頭制定,一年一定,播種前公布。2014年皮棉目標價格為19800元/噸。市場價格為采價期內新疆棉花平均銷售價格,采價期為9-11月,各采價點每日匯總報送。

補貼對象:補貼對象為全區棉花實際種植者,主要包括:基本農戶(含村集體機動土地承包戶)和地方國有農場、司法農場、部隊農場、非農公司、種植大戶等各種所有制形式的棉花生產者(以下簡稱農業生產經營單位)。

補貼標準:這是兵團和新疆自治區不同的地方。兵團按照100%的籽棉交售量補貼,而自治區按照60%種植面積和40%產量(通過交售量認定)的權重進行補貼。交售量和產量在農戶出售給經政府認定的棉花價格企業時認定,並獲得交售「票據」。種植面積由農戶申報,村委會審核認定。產量(交售量)的補貼按照噸價差乘以量計算;面積補貼按照面積乘以全區平均單位面積補貼額計算(類似下文大豆)。

補貼發放:12月底前,國家根據目標價格與市場價格的差價和國家統計局調查的新疆自治區和兵團棉花總產量,測算補貼資金總額,分別撥付新疆自治區和生產建設兵團。此後,兵團在20日內逐級發放補貼至農戶。新疆自治區分別在,1月底和2月底之前,逐漸發放面積和產量補貼至農戶的「一卡通」。

中央補貼資金的60%按棉花種植面積來補,40%按實際交售量來補。以石河子市瑪納斯縣為例,1月份第一、第二次按面積直補為每畝224元,第三次、第四次按面積直補每畝43.63元,2014年按面積直補總額共267.63元/畝。產量直補方式為陸地棉補貼標準0.688元/公斤,特種棉補貼標準0.893元/公斤,如果以畝產400公斤籽棉計算,每畝直補額度為267.63+0.688×400=542.83元;如果以籽棉畝產350公斤計算,農民最終每畝可獲得的直補每畝508.43元,畝產300公斤則為474.03元。

3、大豆直補政策也已經逐漸落地

目標價格制定:大豆目標價格由國家按生產成本加收益,每年制定一次,於播種前公布。試點地區執行統一的目標價格。2014年大豆目標價格為每噸4800元,2.40元/斤。

補貼對象:大豆目標價格補貼對象為內蒙古、遼寧、吉林、黑龍江省(區)大豆實際種植者(包括農民及企事業單位等)

補貼標準:根據目標價格與市場價格決定差價;以黑龍江為例,根據全省產量和種植面積制定全省每畝平均單產,確定全省每畝平均補貼標準,補貼時依據農民實際種植面積乘以每畝補貼,進行發放。2015年5月,黑龍江大豆目標價格直補標準最終確定為每畝60.5元,吉林省的標準為每畝約54.05元,內蒙古每畝約36.56元。

補貼的發放方式:以黑龍江為例,根據全省大豆產量測算補貼資金總額。次年4月底前,中央財政將補貼總資金以專項轉移支付方式撥付到省;次年5月15日前,省級財政根據各縣大豆實際種植面積和每畝平均補貼標準,通過開設的補貼資金專戶將補貼資金直接撥付給縣(市、單位);次年5月底前,由縣(市、單位)根據實際種植面積和每畝平均補貼標準,通過糧食補貼『一折(卡)通』將補貼資金足額兌付給實際種植者。如下圖。

2015年玉米收儲價格首次降低

2015年,玉米收儲價格首次降低,幅度在220-260元/噸。2013年和2014的玉米收儲價格是一樣的,內蒙古、遼寧為2260元/噸,吉林為2240元/噸,黑龍江為2220元/噸,2015各產區收購價則統一為2000元/噸,下調約12%。

自12年國際玉米見頂,進入漫漫熊市,而國內玉米卻一直橫盤在2300元/噸附近的區間作小幅震蕩多年,如圖15。主要原因是國家大力的收儲托市。玉米的庫存估計達到7000萬噸以上,庫銷比超過40%,如圖10和19。

本次收儲價格下調,我們認為其意義較大。這意味著國家對於玉米價格的管制開始鬆動,更加尊重市場。收儲改革較大概率超市場化的方向繼續推進。

02

其他國家的補貼政策對中國的啟示:臨改或將繼續擴大

美國農業補貼演變軌跡:農產品補貼運行幾十年來占重要地位

美國農業補貼框架及演變軌跡概述

美國是農業出口大國,農產品價格高度市場化,補貼政策一般以不直接影響市場價格為原則。從1933年開始使用農產品補貼工具,80多年來農業補貼政策不斷演變。至今美國農業補貼政策主要分為農場商品補貼、環境保護補貼、農業保險、災害補貼幾大類。

其中,農場商品補貼是美國農業補貼的第一大項目。最近20年,其補貼金額通常能佔到補貼總額的50%-70%。而在最近幾年,美國農業補貼的趨勢又在逐漸發生變化,農場商品補貼開始被農業保險替代,農業保險逐漸成為農業補貼的第一大項目。

對我國價格直補最有參考意義的是農產品商品補貼,下文將詳細論述。農場商品補貼種類繁多,從最大的幾項看,依次經歷差額補貼、直接定額補貼、反周期補貼時期。其中直接補貼和反周期補貼是最近幾年農場商品補貼中的主導項目。

差額支付、營銷支持貸款和貸款差額支付

1996年之前,美國最主要的補貼工具是差額支付(Deficiency Payments)。差額支付實質上是政府為農產品提供的保護價格。其原理是由農業部事先確定一個目標價格,如果商品貸款率高於目標價格或收穫後全國平均市場價格低於目標價格,其差額由政府支付給農民。1995年差額支付達到440萬美元,1996年以及之後差額支付補貼額接近0。

1996年確立營銷支持貸款和貸款差額支付。由1996年《農業法》確立,後續多有改進。其主要運作方式是,農場主以尚未收穫的農產品作抵押,從政府的農產品信貸公司取得一筆維持農業正常生產的貸款;當市場價格高於目標價格時,農場主可按市價出售農產品,用現款還本付息,如市場價格低於目標價格,農場主可把農產品交給「農產品信貸公司」,或者也可以在市場上賣出,政府按目標價格與市場之差給予差額補貼。由於07年大宗農產品牛市,補貼金額大幅下降(類似下文反周期補貼)。

1996年推行直接定額補貼

始於1996年《農業法》,2002年正式稱為直接定額補貼(Direct Payments)。這是與農產品生產、價格不掛鉤的補貼政策直接支付額是支付面積、單產和農產品的支付率的乘積。下圖是各農產品的支付率。按照近期CBOT的價格,直接定額補貼大概佔到農產品價格的5-10%。由於按照歷史種植面積和單產進行補貼,因此直接支付金額基本穩定,最近幾年每年約為40 億美元。

2002年起推行抵抗周期的補貼

又分為反周期補貼(CCPs)和平均農作物收入選擇補貼(ACRE),農戶可以二選一。前者是以價格為基礎的補貼;後者以農戶收入為基礎,或者說同時以單產和價格為基礎。

2002年推行反周期補貼。反周期補貼類似我國的大豆、棉花價格直補。反周期支付的補貼總額是單位農產品反周期支付額、支付面積和支付單產的乘積。單位農產品的反周期支付額由該農產品的目標價格與市場價格的差額決定。目標價格由政府制定。由於近幾年農產品價格的上漲使大部分反周期支付範圍內的產品價格高於目標價格,因此反周期補貼額出現下降的趨勢,補貼額從2005 年的40 億美元的峰值下降到2012 年的幾乎不補貼。

2008年推行平均農作物收入選擇補貼。平均農作物收入選擇補貼( ACRE) 是2008 年農業法制定的一項新的農產品收入支持政策。農戶可以在反周期支付和平均農作物收入項目中間選擇其中一項。同時作為參加ACRE 計劃的機會成本,農戶的直接支付減少20%,營銷支持貸款率下降30%。

當作物的產量或者農產品價格低於目標時,即農民的收入低於目標時,政府實施ACRE 計劃。這裡的「目標」由歷史平均水平決定,例如補貼根據過去5 年的平均產量和過去2 年的平均價格進行確定。

2014年新農業法案取消直接定額補貼

2014年主要農業補貼措施做了很大改進,主要體現為改革直接定額補貼方面。從名義上,取消直接支付、反周期補貼、平均作物收入選擇補貼,保留營銷援助貸款項目。新設立了兩個項目—價格損失保障(Price Loss Coverage,PLC)和農業風險保障(Agriculture Risk Coverage,ARC),生產者可以二選一。實際上,PLC可以視作對反周期補貼的調整,能在一定程度上補償價格下跌造成的損失;而ARC則可相當於平均作物選擇補貼的升級版,針對的是收入的損失。因此,總體上,2014年新農業法真正取消的補貼是直接定額補貼,並且再次傾向於農業保險。

品種涵蓋廣泛

美國補貼品種覆蓋面廣泛。包括各種穀物、油料、糖棉煙草,乃至肉類、牛奶、羊毛的畜牧產品。其中,玉米、小麥、棉花、大豆、大米這5類大宗產品補貼額度佔比最大。玉米一項,佔到30%左右。

日本農產品管控在國內外的壓力下鬆動,價格直補已運行多年

有保有放,分類管制

概述。日本人多地少,農業在國際上競爭力很低,是一個農產品進口大國,糧食自給率只有39%。同時,日本也是一個高額農業補貼的國家,政府對農業給予各種名目的高額補貼,每年用於農業建設和價格補貼的各種資金高達4至5萬億日元,基本上相當於農業產值,農民收入的60%以上是來自補貼。

日本的農產品政策特點,是採取「有保有放,分類管制」的策略。1942年「全量管理、直接管制」,對所有食物的購銷流通全部由政府決定。1952年起,日本開始逐步放開其他農產品的價格,。大米作為日本特色意義的農作物,一直保持著嚴格管控。政府保障主糧大米的自主供應,控制大米購銷市場。嚴格限制大米進口,使得內外差距最高能達到7-8倍,同時大米的補貼額能占農業補貼額的70%。放開其餘農產品的購銷市場,並進行一定的補貼。

大米:嚴格管控,但也緩慢鬆動

日本大米流通和價格體制的變化大致分為從政府統購統銷的階段,逐漸變化至政府統購,放開銷售的階段。而相比之下,我國主糧的流通體制是放開糧食購銷,並且輔以最低收購價,國有糧食企業和民企可以同時參與市場。

1920s-68年,統購統銷的「政府米」。由政府直接控制大米市場和流通,這類似於中國1950s實行的統購統銷制度。從糧管制度創立到1968年,除農戶自家消費的大米外,全部為政府控制,稱為「政府米」。政府實行「高價收購、低價銷售」雙重購銷價格制度, 以此提高農民收入,提高大米的產量。具體的做法是「政府米」首先售給政府指定的一類收購商,其中95%為農業協同組合,然後由其負責運送到農協系統內承擔流通業務的都道府——一縣經濟農協聯合會,再由全國農協聯合會交售給糧食廳。糧食廳將大米賣給政府制定的批發商,批發商再經由政府指定的零售商出售給一般消費者。在流通過程中,每個環節的價格都由政府規定。如下圖

1920s-68年,統購統銷的「政府米」。由政府直接控制大米市場和流通,這類似於中國1950s實行的統購統銷制度。從糧管制度創立到1968年,除農戶自家消費的大米外,全部為政府控制,稱為「政府米」。政府實行「高價收購、低價銷售」雙重購銷價格制度, 以此提高農民收入,提高大米的產量。具體的做法是「政府米」首先售給政府指定的一類收購商,其中95%為農業協同組合,然後由其負責運送到農協系統內承擔流通業務的都道府——一縣經濟農協聯合會,再由全國農協聯合會交售給糧食廳。糧食廳將大米賣給政府制定的批發商,批發商再經由政府指定的零售商出售給一般消費者。在流通過程中,每個環節的價格都由政府規定。如下圖

1969-94年,國內過剩和赤字壓力下的「志願米」。高額的補貼使得大米生產過剩的問題日益突出, 高買低賣使得政府預算赤字劇增。日本政府允許大米銷售環節可以不經過政府賣給批發商或零售商, 然後到消費者手裡,稱為「志願米」。 1987年政府首次下調生產者米價, 由此才逐步解決了「 購銷價格逆差」 問題。

1995年之後,全球貿易壓力下的「自由米」。(1)1993 年, 一場特大的寒流襲擊日本。日本水稻歉收, 當年水稻產量僅為上年的24%,日本應急進口大量大米。美國由此要求日本開放大米市場。日本迫於壓力,宣布從1995 年起將把國內稻米市場由1995 年的4% 開放程度提升到2000 年的8%。並大幅調低關稅。(2)烏拉圭回合後,日本為履行承諾,在1995年廢除了舊的糧食管理法,取而代之新糧食管理法。新法允許基層農協和經濟聯直接將自由流通米賣給批發商和零售商,稱為「自由米」,進一步促進了大米的自由流通,1995年以來大米市場價格下跌超達20%。

其餘農產品逐步放開

日本天然稟賦決定了國內農產品供應不足。除了大米和小麥,日本對玉米、大豆等其他作物,基本採取完全放開的進口策略。1952年,日本政府開始對部分農產品開始放開價格直接管制。

一是放開雜糧市場, 對小麥實行間接管制, 以最低保證價格制度確保小麥生產者收人,即當市場價格低於政府規定的價格水平時, 通過政府採購手段來保證農戶獲得最低價格。甘薯、馬鈴薯、甜菜、甘蔗等先後被納人該制度的保護之下。

二是對豬肉、牛肉等畜產品採取穩定價格帶制度,通過政府相關機構的市場化購銷操作來調整供求, 把價格穩定在合理的價格帶之內。

三是對大豆、油菜子、牛奶、乳製品等實行差額補貼制度,對生產者保證價格與市場購銷價格的差價政府直接給予補助金。

四是對蔬菜、雞蛋、加工用水果等實施安定基金制度, 其與差額補貼的區別在於, 安定基金由政府、農戶、生產者團體、畜產振興事業集團等按一定的比例共同出資組成, 當農產品價格下跌時, 由安定基金支付差額部分的補貼。

五是對肉用仔牛、仔豬採用差額補貼與安定基金相結合的支持措施。

日本實行價格直補已經多年

雖然日本是對農產品管控最為嚴厲的國家之一,但是近年來,我們也能看到在國際形勢的影響下,日本逐漸向市場化的方向轉變。其中,類似我國價格直補的政策已經運行多年。

日本現行收入支持計劃包括:(1)特定農產品收入穩定計劃,於1998年開始實施,是指在市場價格低於「標準價」之時向農民提供收入補貼。該計劃補貼對象是:種植可耕作物、油籽、水果與蔬菜、以及從事畜牧業的農民。補貼資金大多數由政府提供,農民也要根據其產量參加集資。(2)差價補貼計劃,是指當某些農產品市場價格低於固定的參考價格之時,向農民提供差價補貼。例如上文提到的大豆,乳製品等等。(3)作物和牲畜補貼保險,是指農民可以參加政府提供40—55%保險費的各種農業保險計劃。當自然因素導致意外損失之時,農民可以得到20—80%的損失賠償。

2007財年開始實施的新的補貼機制,主要改變的地方一是針對大規模農戶,二是加大環保的補貼。補貼包括三個部分。

一是生產直接補貼。補貼對象是生產小麥、大麥、大豆、甜菜和土豆的種植面積超過4公頃(北海道地區為10公頃)的「核心農民」。補貼數額見下圖,匯率按照100日元兌5人民幣估算。

二是收入差額補貼。補貼對象是生產水稻、小麥、大麥、大豆、甜菜和土豆的種植面積超過4公頃(北海道地區為10公頃)的「核心農民」。補貼數額:將上述農產品過去5年中的收入在去除最高和最低年份之後進行平均計算得出平均水平;如果年收入低於平均水平,年收入與平均水平之間差額的90%將得到補貼。

三是農田、水和環境保護補貼。補貼對象是農民組織。補貼數額見下圖。

中國政策可能的路徑

預計臨改將持續推進

農產品「綠箱」補貼是全球的趨勢。而在WTO成立之後,全球農產品逐漸轉變為不對市場價格產生直接影響的「綠箱政策」是趨勢。從日本的經驗來看,糧食安全問題比我國更嚴重。而日本幾十年的發展過程中,在國內外的壓力下,已經開始向市場化鬆動,而收入直補政策已經運行多年,走在了我國的前面。我們認為,中國的農產品管控政策最嚴也不會比日本還嚴。因此,我國農產品價格直補改革將持續推進。

農產品「綠箱」補貼是全球的趨勢。而在WTO成立之後,全球農產品逐漸轉變為不對市場價格產生直接影響的「綠箱政策」是趨勢。從日本的經驗來看,糧食安全問題比我國更嚴重。而日本幾十年的發展過程中,在國內外的壓力下,已經開始向市場化鬆動,而收入直補政策已經運行多年,走在了我國的前面。我們認為,中國的農產品管控政策最嚴也不會比日本還嚴。因此,我國農產品價格直補改革將持續推進。

收儲政策的弊端明顯,改革是未來大方向。收購、收儲政策運行多年,造成主要農產品如玉米、大豆、棉花等價格堅挺,國內外價格長期倒掛,相關農產品加工企業長期低迷。其次,政府對於國有糧食企業發放收糧補貼,數額較大(如下表)。收儲過程中可能產生的腐敗也逐漸引起社會各界重視(如2013年中儲糧火災),取消收儲政策也是國家反腐的需求。

臨改下一步的方向

下一步政策可能向白糖、玉米等更多品種擴展。當前階段我國的直補試點類似美國的反周期補貼和日本的收入差額補貼。目前我國僅覆蓋大豆和棉花兩個品種,而美國從2002年的反周期補貼已經覆蓋大部分農作物,日本在多年前也覆蓋多個品種,如上文。根據國家對農產品管控的一貫思路,我們認為近期未來政策的方向大概率是,向白糖、玉米、油菜和其他油料這樣已經有部分進口的農產品擴展。

主糧放開不易。參考日本對於主糧水稻的控制,和國內一貫的態度,我們認為短期內實現類似美國那樣對小麥價格的放開,是概率很小的事情。在此之前,至少要看到玉米價格放開。

未來可能加強對收入下降的補貼和保險體系建設

未來可能也會考慮對單產和收入下降的補貼。先行的價格直補和收儲政策都未考慮單產下降的風險。而美國不僅有專門的災害補貼,還有針對單產下降的ACRE補貼。日本也有專門的收入支持政策。雖然我國糧食連年豐收,但實際上幾乎每年都有個別省份遭遇較為嚴重的自然災害。如果單產下降,先行的補貼政策的實際補貼額也會下降,對農民雙重不利。

未來可能加強農業保險。我國的農業保險制度不發達,農民沒有避險工具。美國最近幾年最大的補貼項目由農場商品補貼變為農業保險,同時2014年的農業法案也取消了直接支付,轉而向農業保險傾斜。這或是未來中國的發展方向。

03

臨改或對農業相關產業影響深遠

利空農產品價格,利好下游企業

臨改最大的影響是利空農產品價格。收儲的退出相當於需求大幅度下降。特別過去不限量收儲的棉花,國內棉花從維持了數年的20000元/噸,迅速跌破15000元/噸,至13000元/噸,而國外棉價跌幅較小,內外價差縮小。

棉花內外價差減小,短中期內利多出口紡織企業。由於出口紡織企業的產品和訂單一般由國際棉價定價,而成本端由國內棉花決定。因此,國內棉花價格迅速下跌導致內外價差縮小,在短中期內可以改善出口企業的利潤。長期則取決於經濟周期或者行業景氣周期等更為長期的變數。

大豆方面,近期國內價格下跌較多,但價差減小不明顯。目前大豆價差縮小不明顯,圖見上文,主要原因是大豆本身收儲佔比遠小於棉花。並且,對於國內大豆而言,主要用途是食品,進口豆全部用於壓榨,替代性較小。

如果白糖也取消收儲,改為直補,則利好製糖企業。白糖企業的甘蔗收購價由政府制定,並且向蔗農利益傾斜。而糖價受行業周期影響,政府通過收儲調節糖價,收儲量占產量的20%。糖企面臨的困境之一是兩端的「雙軌制」,成本端讓利於蔗農,而收入端由於收儲量不大,而且需要競拍,很多企業不能完全受益。如果取消收儲,改為按產量直補糖企,則大概率是個利好。具體的利好程度,取決於直補目標價的設定。

如果玉米也取消收儲,改為直補,則短中期利好玉米加工、飼料、養殖企業。邏輯和棉花類似。成本端是玉米,收入端是澱粉、糖蜜、肉類等。成本端的下降,在短中期內是利好的衝擊,這也取決於直補目標價和政策進度。但是長期來看,成本下降會「傳導」至下游產品的價格下降,因此長期業績則取決於行業的競爭格局和經濟周期情況。

收儲價格下調的影響。至於2015年下調收儲價格約250元/噸,對養殖成本的測算如下。一頭商品豬重110KG,按飼料轉化率2.8,約吃300KG飼料,其中玉米佔60%,即180KG左右玉米。按照每公斤下調0.25元,即頭均成本下降約45元。

值得注意的是,成本的下降對企業的影響通常是非線性、非靜態的。例如飼料企業會下調價格,將250元/噸的玉米成本下降讓利一部分給養殖企業;養殖企業也會下調豬價,讓利給消費者。此外,玉米價格下降導致農民收入下降,影響豬肉的消費需求等等。因此,成本下降對企業業績的影響較難測算。

改革催化新的盈利模式

國企退出催生國內市場化糧商

此前國有企業在收糧過程中起主導作用。在糧食收購、收儲過程中。政府委託符合一定條件的國有糧食購銷企業進行收購、倉儲、流通,並支付補貼。國有企業的收購量巨大,通常能佔到糧食的一半以上,國企起主導作用。單是中儲糧一家,通常能佔到總產量的近20%。因此,政府通過中儲糧在收購價格上具有主導作用。

國企若退出,市場體量巨大。隨著改革的進行,負責收儲的國有企業或將不再履行收購、倉儲、物流等職能,而交由市場解決。由於中儲糧自身倉庫有限,會委託一些其他企業(如象嶼農產)替中儲糧經營部分農戶糧食收購、倉儲環節,而下游物流批發等業務主要仍由中儲糧經營。如果中儲糧退出,這些企業就能順理成章的接替中儲糧進行糧食收購,倉儲,乃至物流、批發等業務。除了本身收糧的空間擴大,還拓展了下游的業務,利潤空間較大。其中釋放的空間將巨大。

例如大豆、棉花為例,每年的產量和庫存量在千萬噸級別;大豆收儲量一般在300萬噸左右,而棉花不限量收儲,每年在500-600萬噸左右,體量巨大。

如果按照上文所述,未來政策拓展到玉米、白糖的品種,則市場空間更大。

利潤空間較大

糧食南北價差大,糧商有獲利空間。糧食的主產區和主消費區通常有100-300元/噸的價差。是糧商的收入空間。以玉米為例,主產區黑龍江農戶收購價在1960元/噸,哈爾濱現貨價2180元/噸;長三角和珠三角現貨在2440元/噸;期間價差高達500元/噸。

以上市公司象嶼股份旗下的象嶼農產為例。我們估計2014年象嶼農產共收儲400-500萬噸糧食;實現凈利潤2.6億元,平均每噸凈利60+元。其中,估計約80-90%的糧食是替中儲糧收購、倉儲,只有少量參與下游業務。如果國企逐漸推出,象嶼進一步拓展至下游的物流、批發環節,則每噸盈利將更多。

我們認為,如果考慮到收儲政策的改革,農產品價格會受到利空的衝擊。很可能首先表現在主產區農戶收購價下降,而消費區反映較滯後,因此其中價差可能擴大。

撲克財經旗下品牌:最值得信任的大宗商品產業和金融服務業智庫。跨界、深度、專註——匯聚業內最值得分享、最有信息濃度的知識。歡迎移步微信公眾平台:puoketrader


推薦閱讀:

撲克專訪 | 范燕文:從源頭說起——究竟是資金還是需求推動了橡膠的大漲?
「套利」變成「賭政策」:親歷血腥的妖鎳逼倉風波
越不凡,越不繁:大道至簡,老徐玩轉黑色的投資心法(文末有彩蛋)
【資本的紀律】賣身契

TAG:农业 | 仓储 | 大宗商品 | 改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