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外愛聽中國文化:從儒釋道來談中國人的處世哲學

老外愛聽中國文化:從儒釋道來談中國人的處世哲學

中國的文化博大精深,感興趣的老外看著我們的傳統手藝,對蘇綉宋錦之類的嘆為觀止,聽到更精深的文化內容的講解。

「儒」從前是指教人如何從政的老師,春秋時期開始有了儒家文化,百家爭鳴的情況。還出現道德家,法家,墨家,兵家,農家等等,《羋月傳》里的四方館,就是再現了當時百家之言的盛況。

儒家學說由孔子創立,孔子周遊列國宣傳他的學說,但是當時並沒有多少人能明白和接受,並不如現在這麼流行。孔子過世後,他的弟子和再傳弟子根據他的言行,編撰了《論語》,記錄了他的部分思想。到戰國時期,孟子發儒家學說進行了發揚,並加入了自己的主張。

儒家作為正統思想的地位

儒家講究「仁恕」,兄友弟恭,父慈子孝,這些事情,可以通過修身來做到,修身之後的境界,便是齊家,然後平天下。「窮則獨善其身個,達則兼濟天下。」也是儒家認同的處世之道。儒家勸諫君王實行「仁政」,主張保民而王,不鎮壓,不使用暴力,而推行仁慈,「民貴,社稷次之,君為輕。」孟子的修身之道是「兼愛非攻」,主張人之初,性本善,都要有仁愛之心,惻隱之心。作為另一個儒家學說的發揚人,荀子則有不同,他認為,人之初,性本惡,人性有很多弱點,比如饞,比如懶。

漢代時董仲舒提出「罷黜百家,獨尊儒術」,該思想已非春秋戰國時期儒家思想的原貌。而是摻雜道家、法家、陰陽五行家的一些思想,是一種與時俱進的新思想。它維護了封建統治秩序,神化了專制王權,因而受到中國古代封建統治者推崇,成為兩千多年來中國傳統文化的正統和主流思想。

儒家思想是不斷被後代人豐富,被後代人發展的,到了宋明理學,程朱理學裡,他們推崇的一些思想,一些封建禮教,非常不符合人倫,是不合理的。比如「三綱五常」、「三從四德」、「存天理,滅人慾」,那個時代崇尚男尊女卑,認為女人是附屬品,必須絕對服從。

道家的清凈無為的價值

道家的思想由老子提出,主張「清凈無為」、「無為而治」、「小國寡民」,魏晉時代流行玄學,他們也喜歡清談的方式。

儒家和道家的主張有很多不同。儒家以乾卦為首卦,認為人要積極有所作為,人要有為、有責任心,並且有入世的態度;道家以坤卦為首卦,崇尚自然,主張天人合一,物我合一,厚德載物。「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無為、超脫、出世。

客觀上來說,兩種思想都非常有道理,在不同時期,內心的理解和主張會有所不同。在戰亂時,不能那麼爭,硬碰硬,而應該像流水一樣,順應規律而發展,這是思想的辯證法。

佛家思想的盛行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台煙雨中。」這句詩,刻畫出了當時佛教思想流傳廣泛,供香拜佛的人流之盛。西漢時期,佛教學說進入中土,在魏晉時期得到發展,唐朝時期到達盛行。

佛教學說中有「六道輪迴」的說法,佛教將眾生世間的生滅流轉變化,按其慾念和色慾存在的程度而分為欲界、色界、無色界三種,統稱為三界。佛教禪宗最廣為流傳的便是六祖慧能通過一首偈子,而得到五祖弘忍的垂青,被傳授衣缽的故事。慧能發展的南派禪宗,講究頓悟,而以神秀為代表的北宗,主張漸悟思想。

從佛教在中土的盛行,可以看出,我們中華民族,對於外來優秀文化是包容的,兼容並蓄,不排斥的。因為我們地大物博,有文化上的自信,並不怕受到影響。而且我們民族對於文化也具有融合性,能帶上我們的色彩,為我所用。佛教壁畫在傳來之前,人物都是不穿衣服的,而在中國本土,融合了內斂含蓄的文化,就都給他們穿上了衣服。這就是一種包容和為我所用的精神。


推薦閱讀:

春節的由來與習俗 來自對外漢語教師的分享
考生必知!國際漢語教師證書筆試考試流程

TAG:对外汉语 | 偈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