遙遠的相似性

Lone Tree of Lake Wanaka, New Zealand

紐西蘭瓦納卡湖的孤獨之樹。日出時分,萬物無聲,唯有靜謐。

————————————————————

有記者採訪霍金,問他人世間最讓他感動的是什麼,霍金認真思考後回答:遙遠的相似性。

這句話很讓我觸動。我開始思考,在攝影的過程中,我究竟被什麼樣的瞬間,什麼樣的場景打動,而摁下快門?是我抓住了瞬間,還是瞬間抓住了我?

孤獨之樹,它用這種「遙遠的相似性」,一瞬間抓住了我。

它真的孤獨嗎?它的腳下有水,身上有風,背後有山,遠處有同類,頭頂有鳥兒棲息,周邊有魚兒游過,它在自然之中,與自然共生。

人真的孤獨嗎?在川流不息的人群中,人永遠有同類,相似的身形相似的容貌,有建立感情的羈絆,人為什麼孤獨?

《刺客聶隱娘》里兩次提及了青鸞舞鏡的故事,說國王得了一隻青鸞,但鳥兒終日沉默,養了三年一言不發。有人建議說,青鸞見到同類才會鳴叫,於是在青鸞面前放了一面鏡子。結果青鸞看到自己的影子之後,以為遇到同類,終於悲鳴起來,但隨後就奮力一衝而死。「睹影悲鳴,沖霄一奮而絕」。

孤獨是人類一種可怕的天性,武斷的說,每個人都是孤獨的,因為每個人都是與眾不同的,這種無法完全消除的差異性,就是孤獨的本源。而人類一直以來,就是在尋覓相似性以及擺脫孤獨,正如尋找其他智慧生命體一樣。因為相似性,可以或多或少地戰勝遙遠,戰勝孤獨。

也許你有過這樣的經歷:在旅行中,或是在異地生活時,會發現有一些地方讓你感到似曾相識。它也許是像極了你家鄉的一條林蔭道,或者兒時常常玩耍的一條小河,也許是你從未去過但無比熟悉,彷彿心境早已到達過的地方。人生有的旅行是離開,而有的是回去,回到夢中的地方。

兩個從小玩到大的發小,有著類似的成長環境和童年記憶,他們價值觀和感同身受的相似性,遠不如你在離家千里的異地/異國,認識了一個性情相似、相見恨晚的朋友來得感動。你們滔滔不絕地分享自己的故事,感慨在那尚未相識的時歲月里,是如何在山海相隔的地方成長,卻有著能夠共鳴的思想和互相欣賞的靈魂。

這樣遙遠的相似性,讓人感動。

我在孤獨之樹的湖邊,等風,等雲,等光微亮,等水波不興。在遙遠南半球的一棵樹上,我看到了人性生來孤獨的相似。

「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團火,路過的人只看到煙」,願每一個人都能遇到世界另一個角落的相似性,無論是情是景。

(完)

(更多攝影故事與照片,歡迎關注我的公眾號:一片一故事,新浪微博:光影之舞)
推薦閱讀:

這19個景色秒殺全球著名景點的地方,就在澳大利亞!|澳大利亞小眾旅行攻略
啤酒喝不完沒事,留著來做碗肉菜吧
在路上的青蛙
一頁紐約 · 和平里
寶維諮詢與CES Asia 共同呈現「旅遊和科技行業的全新跨界時代」專題會議 智慧和變革成為關鍵詞

TAG:摄影 | 旅行 | 文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