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盡心」和「用心」的區別
問:?能談談對「盡心」和「用心」的區別和程度嗎[抱拳]
答:根本區別在於,「盡心」是「為己」,「用心」是「為人」。
理解「為己」、「為人」是理解儒家思想,理解孔孟,以及理解王陽明等思想的關鍵。
孔子在論語中講,古之學者為己,今之學者為人。為己之學,學本身就是目的,是出於本心的,滿足本心。為人之學,學是一個工具,手段,是交易的籌碼。
「為己」就是按自己的本心去做事,就是「誠」,就是「忠」。「為人」就不是按照本心去做事,而是受外物引誘,按照外物去做事。
「盡心」,把心當目的,心是主人,老闆。「用心」,把心當工具,心是奴才,打工仔。
用心,就是使用心去達到某個目的。譬如用心工作,工作一定是為別人而做的,其目的是為了賺錢。錢本身也不是自己內心所真正需要的,而是為了去購買某種消費品。消費品本身也不是自己內心所真正需要的,而是受到廣告的影響,周圍人的影響,乃至整個社會的影響,總之是受外物所引誘的,受外境影響的。
現在人只知道用心,不知道盡心,已經失去了本心,而完全受外物所擺布。拚命的掙錢,又拚命的消費,用各種消費來掩蓋和彌補自己內心的失落、焦躁和空虛。無論是掙錢,還是消費,實際上並不是人的本心所需要。
儒家非常講,「反躬」和「自省」,實際上就是問問自己,捫心自問,這事不是我本心所需要的,是不是違背我自己的本心。如果不是我本心所需要的,如果違背我的本心,堅決不去做。不管別人怎麼講,整個社會怎麼看。
所以《易傳》講,「獨立不懼,遁世不悶」。自己就是堅持自己的本心,敢於和整個世界作對,哪怕整個世界不承認我,我也不在乎。這是《大過》一卦,的大象傳,每每讀到這裡,都讓我無限感動。
這就是獨立的人格,絕對獨立的人格,這就是心性的獨立,心性的自由,是絕對的獨立,絕對的自由。
問:?康德的意思也是目的論。
答:準確的說是康德朝向儒家邁進了一大步,那是距離儒家的心向獨立和自由依然很遙遠。
康德並沒有真正意識到心性的主體性存在,人心的主體性存在。在康德的理論中,真正的主體不是人心,而是「純粹理性」,這個東西實際上就是基督教三位一體中的「聖靈」,是上帝注入到人心中的東西,實際上就是神,是這個神,駐紮到人的內心之中,然後對人發號施令。
康德理論的核心,就是為形而上學辯護,就是為上帝辯護,為基督教辯護。所以康德的哲學,實際上就是一種神學。
問:我的愚見是,「獨立不懼,遁世不悶」,是一個很出世的想法……
答:?這個說法不僅在易經中有,很多地方都有。是儒家的一般的思想。譬如論語開篇就說,「學而時習之不亦悅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論語中所說的學,就是「為己」之學。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實際意思,就是獨立不懼遁世不悶。
所以為己之學,就是盡心之學,為人之學,就是用心之學。
問:我所理解的本心應該是就是自己看待和衡量事物的標準,對嗎?
答:是,判斷之標準就是義理,理,所以,儒學又叫義理之學。
問:但是,這種本心,以及義理,到底是獨立存在的,還是一個會隨時被影響以及改變的呢?
答:關於義理、知識是內在的還是外在的,在整個人類文明史上,已經激發了激烈的討論。中國有,西方也有。中國的討論最典型的有,義內-義外、性善-性惡、程朱理學的性即理-陸王心學的心即理、戴震對宋明理學的整體批判、現在中國所流行的物質決定意識。
在現代文明之前,準確的說是在十七世紀近代哲學之前,笛卡爾之前。義理對西方而言,是屬於神的。義理之學對西方而言,就是神學。只是神有兩種,一種是人格化的神,一種是非人格化的理性神。
笛卡爾所做的事,就是把外在的屬神的義理,拉到人心之中,變成內在的。所以從笛卡爾之後,西方開始意識到心性的東西存在,開始有了心性學。但這種認識是遠遠不徹底的。
康德之前,西歐的近代哲學,分為兩個派別。一個派別認為,義理和知識是完全外在的,人腦就是一張白紙,他的知識是完全通過經驗從外部注入的。這個派別就是所謂的英國經驗主義。
另一個派別認為,義理和知識是完全內在的,內在有人心的,要獲取這些知識,任何外在的經驗,通過沉思自己的內心,就可以了。這個派別就是所謂的大陸理性主義,笛卡爾是開創者。
康德是在,兩者之間做一個折中。黑格爾返回理性主義,認為義理和知識來源一個絕對精神。黑格爾之後,西方滑向英國的經驗主義,就是唯物主義,科學主義。基本上認為,義理和知識是外在的。
比較人類文明史中,所有關於義理和知識的所有這些討論,最合理的是孔孟,尤其是孟子。
(微信公共號:新心性學派)
推薦閱讀:
※略談儒家「以孝治天下」的思想形成脈絡
※無恆產而有恆心者 惟士為能 怎麼理解?
※孟子說:「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惟義所在」,如何理解?
※孟子一生很悲慘嗎?
※怎樣理解「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TAG:孟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