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藝術:通向人類精神天國的巴別塔

文/寶木笑

《聖經?舊約?創世記》里記載,大洪水劫後,上帝以彩虹與地上的人們定約,不再用大洪水毀滅大地,此後天下人都講一樣的語言,都有一樣的口音。後來,諾亞的子孫越來越多,遍布地面,於是向東遷移,在示拿地遇見一片平原定居下來。為了不會再有諾亞時代的洪水之災,他們拿磚當石頭,又拿石漆當灰泥,準備建造一座能夠直通天空的高塔——巴別塔。由於當時人類語言相通,同心協力,建成的巴比倫城繁華而美麗,巴別塔也直插雲霄,似乎要與天公一比高低。上帝發覺自己的誓言受到了人類的懷疑,決定懲罰這些忘記約定的人們,於是悄悄來到人間,改變並區別開了人類的語言,使他們因為語言不通而分散在各處,那座塔於是也半途而廢。

後面的故事自然是人類的自我反省和重新堅定信仰的橋段,然而現實或許應該是人類從未放棄修建巴別塔的努力,那座原本應該高聳入雲的通天塔,一直是人類深藏內心最深處的精神需求。不管是有意識還是無意識,人類其實一直在試圖繞過語言不通的障礙,在追尋其他的表達方式,讓分散在這個星球各個角落的同類感受相同的喜怒哀樂。建築、音樂、繪畫、雕塑、詩、舞蹈,我們找到了不少的方法,直到1895 年,一台吹著蒸汽的火車頭沖向銀幕,嚇得影院里的人群四散躲藏,直到1902 年,一個樣子奇怪的鐵傢伙,在星星眨眼的注視下,沖向斑駁蒼老的月球……盧米埃爾兄弟和梅里埃分別以《火車進站》及《月球旅行記》,開啟了人類再造巴別塔的新篇章——電影出現了。

1911年,電影理論真正的先驅者義大利人里喬托?卡努杜發表了著名的《第七藝術宣言》,第一次宣稱電影是一種藝術,是一種綜合建築、音樂、繪畫、雕塑、詩和舞蹈這六種藝術的「第七藝術」,此後百年,電影作為人類精神史上最為重要的組成部分蓬勃發展。理論是對行為的堅定和重構,這在《認識電影》這本經典的電影入門書中得到了極好的詮釋,攝影、場面調度、運動、剪輯、聲音、表演、戲劇、故事、編劇、意識形態、理論,全書將電影清晰地分解成11個流程,貫穿整個電影製作體系,四百餘張珍貴劇照,涵蓋影史經典之作和近年賣座佳片,最後一章立體分析電影史上不朽的巨作——《公民凱恩》,對全書所學知識進行綜合運用和複習。特別是在電影劇照的註解及行文中將知識性和故事性進行了有機結合,即使這仍然是一部按照學院派的體例進行材料組織的教科書,但不妨礙其勾起我們對電影濃濃的興趣。《認識電影》問世四十多年來,不斷再版,始終是世界各地影視從業人員和主流專業院校的必選教科書,更是影迷的最愛。

值得一提的是這本書的作者和譯者的組合,作者路易斯?賈內梯研究了三十年的電影,這位美國著名電影理論家和影評人現在是俄亥俄州凱斯西儲大學的榮譽教授,在美國的電影界很有名望,有點兒「一筆定乾坤」的味道。而譯者焦雄屏女士就不用多說了,我們總愛把瓊瑤叫做影視「教母」,其實焦雄屏教授才是真正意義上的台灣電影「教母」。這位金馬獎主席經常出任國際一流電影節的評審,一直是台灣年輕影人的幕後推手,她策劃的遠流「電影館」叢書和「麥田電影」叢書是大學電影課程最好的教材之一,在內地,也有無數電影從業者或愛好者以擁有這兩套書為榮,姜文就曾說:「搞電影的,誰家沒一套老焦的書呢?」

可以說,這兩位教授的組合使得《認識電影》作為電影的啟蒙書已然臻於至善,在被其豐富內容深深吸引的同時,我們更能感受到電影與我們從未這樣接近,最重要的是我們能夠在其中感受到不同種族、不同膚色的人們在各自的悲歡離合中那種共通的情愫。如果說這本書啟蒙了我們對電影的認識,那麼其內容也同時成功地實現了「雙意複合」,即技術層面的電影教育意義,以及電影本身對受眾的美育意義。世界很多宗教傳說中都有大洪水的記載,同樣很多傳說中都有人類原本語言同一的線索,分歧來源於利益,但也受制於誤解。建築、音樂、繪畫、雕塑、詩和舞蹈,我們一直在尋找替代語言實現共通的媒介,當人類從19世紀末向20世紀邁進的時候,電影以其畫面性質、深度感的連續性影像和模擬性聲音合成的「異質綜合性」特質成為人類再造巴別塔的關鍵一步。

很多電影愛好者喜歡從電影的現實主義與形式主義分野來賞析這本書,這也確實貫穿了電影發展和全書的始終,就像電影出現之初,盧米埃爾兄弟和梅里埃分別以《火車進站》及《月球旅行記》拉開帷幕,實際上就是一種現實主義和形式主義「兩分法」的宿命隱喻。這種學院派的劃分無可厚非,這裡筆者只是想從另外的角度去理解電影,或許在另一個維度,電影將超越文本分析本身,以其自己的魅力闡述人類對美的理解和感受,而這種理解和感受實際上就是語言的關鍵內核,因此在這個意義上,電影再次實現了人類相互溝通的工具性統一,這對於我們這個物種來說,是一件偉大的事。

電影語言的基本元素是畫面,這種直觀的信息傳遞,在某種意義上實現了人類語言的共通。這裡不得不提到鏡頭、場面調度和剪輯,正是這三個核心的電影元素為人們呈現了最為直觀的意義表達。《世界之戰》中的「大特寫」直接讓觀眾感受到湯姆?克魯斯飾演的主角宛如被逮住的走投無路的動物,背景中模糊閃動的紅點彷彿影像不時爆發的情緒,阿湯哥向前直視,眼中帶淚,鏡頭越靠近,情感越緊張,這無需文字介紹,人們都能直觀地感受到任務已經緊張到情緒崩潰的邊緣。當電影發展到寬銀幕時代,場面調度的藝術性升華為藝術語言的變體,庫布里克的神作《2001太空漫遊》里宇航員在外太空作業橋段,背景是無限空曠的黑色太空,我們的眼睛習慣自左而右移動,所以這樣的畫面給我們的感覺就是宇航員有滑進無盡太空的危險,庫布里克想要表達的情緒出來了,我們也準確地感應到了,這也許就是一種成功的意義傳遞。

早期的電影很短,只是一個遠景的單一鏡次,事件的長度和鏡頭的長度是一樣的,當連續性剪輯出現,電影敘事讓電影的意義表達出現了質的飛躍,導演也最終走到了電影製作的核心。於是,我們即使不懂電影理論,也能夠明白電影表達的語言,因為其中的情緒是人類共通的,剪輯在某種程度上成為了導演手中的鵝毛筆。當年義大利大導演安東尼奧尼的《奇遇》參加戛納影展,女主角在旅館尋覓愛人的場景是非常有名橋段,長長的門廊,仿似無數的房門,鏡位一直不動,有些影評人在現場不斷對著銀幕喊:「剪!剪!」,女主角愛的挫折讓人感同身受,甚至無力承擔。

電影又是一門運動的藝術,可以是實體的、紀實的,也可以是風格化、抒情的,加上演員出色而到位的表演,很多情況下,肢體語言勝過了台詞,這也是第七藝術溝通人類情感的榮光。這並非附會牽強,而是源自人類自身的心理屬性,比如自左而右的動作在心理上顯得自然,反之,從右而左的動作則顯得緊張而不快。導演可以通過動作的設置表現隱含的意義,比如想傳達失去戀人的悲傷,導演設計的動作可能就是強調緩慢、幽暗和沉靜。不由想起沃爾特?朗的《國王和我》最後那個橋段,國王的手部特寫逐漸滑下的動作讓我們都明白死亡降臨,國王已逝。最有名的莫過於《勇敢的心》里,最後劊子手的斧頭落向梅爾?吉布森的脖子,我們看見他手上的手帕(亡妻遺物)以慢動作落到地上,英雄已去。

其實,從人類溝通情感和表意傳遞的角度來說,書中「表演」這個章節已經有些意義上的重複。然後對於一本電影的教科書而言卻並非如此,表演是核心元素,對於非專業的影迷來說,這一章確實最為精彩,因為作者更側重通過演員的故事給讀者感性的表演知識。作者實在是太了解電影這個行業了,這一章對明星背後故事的披露,絕對不亞於任何一本高水平的電影周刊,電影愛好者得以在這一章過足了追星癮。我心中的女神是英格麗?褒曼,《卡薩布蘭卡》中艾莎仰著臉的特寫讓人無法忘懷,精緻的臉上泛著一層淡淡的光,彷彿聖光,我知道這本書不會放過她,我和無數喜歡她的人更願意永遠沉迷在她在電影中的形象,而不管她在現實中是個野心勃勃的藝術家,急切想扮演各種角色,她和導演羅西里尼的相遇,她對丈夫的背叛,她背著丈夫懷了情人的孩子……我們不得不咬牙接受表演是表演,人生是人生。

電影除了直觀和運動的藝術表達,意境這個中國美學獨特的範疇也在其中發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情緒和語義的表達是交流的初期階段,意境方面的共鳴才是更能讓人們心靈相通的橋樑。《拯救大兵瑞恩》是二戰中被戰火蹂躪的歐陸背景,其記錄片般的影像總是灰撲撲的,配合著廢墟,好像多年戰火帶來的死亡和破壞已將自然完全耗盡。而《野戰排》講的是越戰,那是熱帶叢林戰,燃燒彈、轟炸、叢林深處隱藏的危險……影像基色是紅、黃和熾熱的白,和《拯救大兵瑞恩》完全不同。費里尼的《大路》中,主角和他單純的助手快樂地流浪賣藝,但後來他拋棄了他的女助手,影片渲染出這樣的意境:樹葉掉了,遍地雪污,天空灰暗,是的,女助手孤獨而死。瑪麗蓮?夢露在《七年之癢》中手捂裙子的宣傳照已然成為美國文化的圖片象徵,被複制了千萬次,為何這個影像讓地球上各個角落的人們如此共鳴,與其說是因為瑪麗蓮?夢露的性感,倒不如說這個宣傳照成功地營造了一種意境,指陳了一種混合著純真、女性化、自然及勾魂攝魄的性吸引力的想像,那是一種源於性而高於性的腔調,只可意會不可言傳。

電影是流動的詩,是活著的書,是凝固的歌,是永恆的舞,電影更是人類對精神天國的堅守和執著,這種堅守和執著讓人類直面自己的良知,讓人類關照自己的同類。《殺死一隻知更鳥》的主演派克在銀幕下也以敢言和自由派價值而著稱,他是五個孩子的父親,他說:「愛、婚姻和子女,就是幸福和圓滿的時刻」,2003年美國電影研究院做的民意調查中,派克在《殺死一隻知更鳥》中的角色被視為美國電影最令人崇拜的英雄。伊朗電影對兒童細膩的描繪讓人看著心碎,當年看《小鞋子》的時候,真的是哭的眼睛通紅,雖然強權可以壓制言論,可以審查電影,但是無法阻擋人們內心的良知,這是最基本的善念,這是最基本的人性。我願意永遠這樣吶喊:這種良知和善念高於一切黨派,高於一切制度,高於一切國家,高於一切宗教,她才是人類最應該信仰的東西。電影在用各種形式表達著這種超越,而這種超越對於我們這個物種的未來至關重要,沒有溝通和共鳴,人類終將只剩下利益和理念之爭。電影貌似一門感性的藝術,卻承載著人類最重要的理性哲思,電影無國界,人類需要自己的巴別塔。

「來吧!我們要建造一座城和一座塔,塔頂通天,為要傳揚我們的名,免得我們分散在全地上。」——《聖經?舊約?創世記》第11章

「你再把他帶走,把他變成無數顆星星,將天空裝扮得如此美麗,使全世界都愛慕著黑夜,不再崇拜炫目的陽光。」——《認識電影》扉頁,引自莎士比亞

—END—


推薦閱讀:

你老了要這樣才叫酷 | 如何評價坂本龍一
電影 | 安利8部巨好看,能讓你心情變好的高分電影~
即使你可以一次次的醒來,卻終究看不到未來

TAG:豆瓣电影 | 豆瓣读书 | 豆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