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關於費爾巴哈的提綱》中譯本翻譯問題的學習札記

《關於費爾巴哈的提綱》寫作於1845年春,是馬克思記錄自己思想的一個筆記。馬克思並未打算髮表這個筆記,但是後來恩格斯讀到了它並十分重視,於1888年在發表自己的著作《路德維希.費爾巴哈和德國古典哲學的終結》時,將之作為附錄面世。《關於費爾巴哈的提綱》被恩格斯稱為「新世界觀天才萌芽的第一個文件」,足見《提綱》在馬克思文本中的重要位置。在《提綱》中,馬克思第一次明確提出了他革命性的關於實踐的觀點。作為馬克思主義者,反覆認真研讀《提綱》是很有必要的。然而很遺憾的是,目前《提綱》的中譯本存在個別不盡如人意的翻譯問題。本學習札記便在研讀德語原文的基礎上對目前的《提綱》中譯本的翻譯問題進行一些批評,將《提綱》中譯本中有問題的句子分別陳列,並配上德語原文加以分析。

中譯本標題:關於費爾巴哈的提綱

原文標題:Thesen über Feuerbach

札記:一直以來的譯文把über譯為「關於」既累贅也十分牽強,因為介詞über在標題中相當於英語的on,是「論......」的意思,英譯本將標題也譯成了Theses on Feuerbach。結合介詞über的意思,整個標題譯為「費爾巴哈論綱」更合適,因為Thesen(單數形式:Thesis,Thesen是Thesis的複數形式)的原義是「論點」、「論題」、「論文」,與Thesen über Feuerbach同樣被稱作Thesen的宗教改革著名文獻——馬丁·路德的95 Thesen就被譯作了《九十五條論綱》。

中譯本:從前的一切唯物主義(包括費爾巴哈的唯物主義)的主要缺點是:對對象、現實、感性,只是從客體的或者直觀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們當作感性的人的活動,當作實踐去理解,不是從主體方面去理解。

原文:Der Hauptmangel alles bisherigen Materialismus (den Feuerbachschen mit eingerechnet) ist, da? der Gegenstand, die Wirklichkeit, Sinnlichkeit nur unter der Form des Objekts oder der Anschauung gefa?t wird; nicht aber als sinnlich menschliche T?tigkeit, Praxis; nicht subjektiv.

札記:「對象、現實、感性」(der Gegenstand, die Wirklichkeit, Sinnlichkeit) 三詞連用,在語法上屬於同位語,實際上都是指獨立於認識主體的客觀世界的具體事物。其中Sinnlichkeit 譯為「感性」會引起誤解,哲學上通常所說的「感性」指的是人的一種認識形式,感性認識相對於理性認識,而在這裡Sinnlichkeit指的是一種客觀存在。法譯本將Sinnlichkeit 意譯為le monde sensible(感性世界)更加貼合原意,意即可用感官直接感知的世界。同時相應的,「感性的人的活動」(sinnlich menschliche T?tigkeit)中的sinnlich意譯為法譯本中的concrète(具體的)也更好。

中譯本:因此,和唯物主義相反,能動的方面卻被唯心主義抽象地發展了,當然,唯心主義是不知道現實的、感性的活動本身的。

原文:Daher die t?tige Seite abstrakt im Gegensatz zu dem Materialismus von dem Idealismus – der natürlich die wirkliche, sinnliche T?tigkeit als solche nicht kennt – entwickelt.

札記:「能動的方面」應該屬於誤譯,其原文是die t?tige Seite,形容詞t?tig的意思是「積極的」、「活躍的」、「活動的」,它在這裡指代的是上文中的「活動」(T?tigkeit),所以die t?tige Seite譯作「活動的方面」更好。我們在這裡斟酌「能動的」和「活動的」十分有意義,因為馬克思在其各種文本中從未專門論述過官方教科書體系中的「主觀能動性」這個概念。值得注意的是,和《費爾巴哈的提綱》出現的情況一樣,馬克思在《1844年哲學經濟學手稿》中反覆交替運用t?tig和T?tigkeit,但是馬恩全集第二版把文中的t?tig都譯為了「能動的」而非「活動的」。官馬似乎有一種意圖,為了給「主觀能動性」這個概念樹立「正統性」不顧翻譯的嚴謹性而強行在馬恩經典文本中尋找「能動」一詞。對這個問題有興趣的朋友可以研究一下「主觀能動性」這個概念的創始人到底是誰,知道是誰之後自然會理解官馬的這種意圖。

中譯本:因此,他在《基督教的本質》中僅僅把理論的活動看作是真正人的活動,而對於實踐則只是從它的卑污的猶太人的表現形式去理解和確定。

原文:Er betrachtet daher im Wesen des Christenthum nur das theoretische Verhalten als das echt menschliche, w?hrend die Praxis nur in ihrer schmutzig jüdischen Erscheinungsform gefa?t und fixiert wird.

札記:「理論的活動」(theoretische Verhalten)到底是什麼意思?難道所有人都像學者一樣會搞理論嗎?所以說這裡把theoretisch直譯為「理論的」顯然不妥。德語的Theorie一詞有兩種含義:一種是「某個學派或某個學科提出的系統化的知識體系」,也就是中文的「理論」。還有一種是在Theorie與Praxis(實踐)對舉時,Theorie指代的是「思想上構建的圖像的總體」,是人類認識活動的產物,它既包括理性認識也包括感性認識。這一點非常重要,我們似乎一直以來搞錯了「理論與實踐」(Theorie und Praxis)的含義,把Theorie理解為一種知識體系而非一種認識活動。在《提綱》中馬克思一直想強調的是,費爾巴哈是重視感性認識而輕視理性認識的,上文的「費爾巴哈想要研究跟思想客體確實不同的感性客體」和下文的「費爾巴哈不滿意抽象的思維而喜歡直觀」皆可為證。如果我們像現在的譯文一樣把Theorie理解為一種知識體系(理論),那麼顯然是在從理性認識的層面而非感性認識的層面理解Theorie。所以說把Theorie譯為「理論」,既違反費爾巴哈的思想也違反馬克思原文的意思。建議在這裡把theoretisch譯為「認識的」,我們閱讀其他馬恩經典文本時碰到與實踐對舉的「理論」時也需注意這一點。

「卑污的猶太人」(schmutzig jüdischen)這個典故其實十分值得玩味,僅僅從字面理解是完全不夠的。馬歇爾·柏曼在《一切堅固的東西都煙消雲散了》對這個典故有過論述,在當時的德國知識界中,有一種關於德國現代化的爭論:「德國社會是否應當投身到猶太人似的注重物質的求實活動中,即投入到經濟發展和建設中去.......抑或,德國社會應當對這類世俗活動敬而遠之,培養一種注重內心的德國-基督教生活方式?」,猶太人在當時便象徵著一種物質的、逐利的世俗生活。(見商務印書館出版的徐大建譯本:59頁)我們將這個典故與馬克思的《論猶太人問題》聯繫起來思考會更有助於理解:「猶太人的解放,就其終極意義來說,就是人類從猶太精神中得到解放。」,「猶太精神」指的就是「資本主義精神」。

中譯本:人的思維是否具有客觀的真理性,這不是一個理論的問題,而是一個實踐的問題。

原文:Die Frage, ob dem menschlichen Denken gegenst?ndliche Wahrheit zukomme – ist keine Frage der Theorie, sondern eine praktische Frage.

札記:動詞zokommen並沒有「具有」的意思,而是「達到」、「接近」的意思。我們如果說人的思維「具有」真理性,會有一些主觀唯心主義的嫌疑。zokommen翻譯為「達到」也有助於讓讀者理解馬克思主義中思維與存在的關係問題:思維和存在是具有同一性的,作為認識主體的人類可以通過自己的實踐活動把握客觀現實,馬克思主義是可知論而非不可知論。另外Theorie在這裡同樣需要譯為「認識」。那麼這句話便可理解為:「人的思維是否可以達到客觀真理的問題,不是一個認識問題而是一個實踐問題」。

中譯本:環境的改變和人的活動或自我改變的一致,只能被看作是併合理地理解為革命的實踐。

原文:Das Zusammenfallen des ?ndern[s] der Umst?nde und der menschlichen T?tigkeit oder Selbstver?nderung kann nur als revolution?re Praxis gefa?t und rationell verstanden werden.

札記:這句話完全翻譯錯了,應譯為「環境的改變和人的活動或自我改變的一致,只有作為革命的實踐才能被領會和合理地理解」,在句中「被領會和合理地理解」(gefa?t und rationell verstanden werden)的是作為主語的「一致」(Das Zusammenfallen)。「作為革命的實踐」(als revolution?re Praxis)不是賓語而是狀語。參考英譯本更有助於理解:The coincidence of the changing of circumstances and of human activity or self-change can be conceived and rationally understood only as revolutionary practice.

中譯本:費爾巴哈不滿意抽象的思維而喜歡直觀;但是他把感性不是看作實踐的、人的感性的活動

原文:Feuerbach, mit dem abstrakten Denken nicht zufrieden, will die Anschauung; aber er fa?t die Sinnlichkeit nicht als praktische menschlich-sinnliche T?tigkeit.

札記:情態動詞will(動詞原形:wollen,will為wollen的第三人稱單數形式)沒有「喜歡」的意思,而是「想要」、「要求」的意思,具有強烈的命令語氣。英譯本將will譯為了wants,十分貼合原意。

這句里的Sinnlichkeit和menschlich-sinnliche T?tigkeit也應按照法譯本理解為「感性世界」和「人的具體的活動」。也就是說第二句可以理解為:「但是他把感性世界不是看作實踐的、人的具體的活動。」

中譯本:因此,本質只能被理解為「」,理解為一種內在的、無聲的、把許多個人自然地聯繫起來的普遍性。

原文:Das Wesen kann daher nur als ?Gattung「, als innere, stumme, die vielen Individuen natürlich verbindende Allgemeinheit gefa?t werden.

札記:Gattung僅僅理解為「類」是不夠的,在費爾巴哈的語境中,Gattung不可理解為種類(kind)、分類(class)、類型(type)或者範疇(category),而必須理解為「物種」(species)。Gattung不僅具有抽象意義,更具有一種生物學意義。費爾巴哈所提倡的「人本主義原則」,是把人類作為一種生物來看待的,重視血緣關係而忽視社會關係。輕視人的社會性規定是費爾巴哈哲學的一個基本缺點,馬克思在《哲學-經濟學手稿》的第一手稿中還是受費爾巴哈的影響把人看成一個物種,到了第三手稿才開始強調人的社會性,並極富洞察力地揭示人能夠將把自己的類作為對象來認識的原因是人的生產勞動和實踐活動。英譯本也將Gattung譯作了species,十分貼切。

中譯本:因此,費爾巴哈沒有看到,「宗教感情」本身是社會的產物,而他所分析的抽象的個人,是屬於一定的社會形式的。

原文:Feuerbach sieht daher nicht, da? das ?religi?se Gemüt「 selbst ein gesellschaftliches Produkt ist und da? das abstrakte Individuum, das er analysiert, einer bestimmten Gesellschaftsform angeh?rt.

札記:名詞Gesellschaftsform應譯為「社會形態」而非「社會形式」,Gesellschaftsform指的就是馬克思所說的奴隸社會、封建社會、資本主義社會等社會形態,譯為「社會形式」則無法體現專有名詞的含義,而且也容易誤解為馬克思所說的「交往形式」。馬克思在《德意志意識形態》中提出的「交往形式」(Verkehrsform)就是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意義上的生產關係(Produktionsverh?ltnis)的雛形。生產關係和社會形態處於不同的結構層次:生產力和生產關係構成了經濟基礎,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築構成了社會形態,生產關係決定了社會形態的性質,不同的生產關係產生不同的社會形態,所以切不可相互混淆。

中譯本:直觀的唯物主義,即不是把感性理解為實踐活動的唯物主義至多也只能達到單個人和市民社會的直觀。

原文:Das H?chste, wozu der anschauende Materialismus kommt, d.h. der Materialismus, der die Sinnlichkeit nicht als praktische T?tigkeit begreift, ist die Anschauung der einzelnen Individuen und der bürgerlichen Gesellschaft.

札記:中譯本這句話中的「對」字屬於亂加介詞(原文中並未出現相關介詞),一字之差便譯走了原意,比如「你的看法」和「對你的看法」完全是兩回事。這句話整體上是主系表結構:Das H?chste(最高的)是主語,「wozu......」是修飾主語的主語從句, ist(相當於英語的is) 是系動詞,die Anschauung der einzelnen Individuen und der bürgerlichen Gesellschaft(單個人和市民社會的直觀)是表語。現在的譯文將原文的語法結構改變了,主語從句里的「直觀的唯物主義」(der anschauende Materialismus)被當做了句子的主語。原文的主語「最高的」(Das H?chste)被翻譯作了狀語「至多」。全句應譯為:「直觀的唯物主義,即不是把感性理解為實踐活動的唯物主義所達到的最高水平不過是單個人和市民社會的直觀」。參考英譯本更能貼合原意理解:The highest point reached by contemplative materialism, that is, materialism which does not comprehend sensuousness as practical activity, is the contemplation of single individuals and of civil society.

中譯本:哲學家們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釋世界,問題在於改變世界。

原文:Die Philosophen haben die Welt nur verschieden interpretiert, es k?mmt drauf an, sie zu ver?ndern.

札記:es k?mmt drauf an......是「關鍵是......」、「重點在於......」的意思,「問題在於......」雖然也可以表達這層含義,但是原文中並未出現「問題」(Problem、Frage)的字眼,所以直譯更好。

本札記所使用的《關於費爾巴哈的提綱》文本:

中譯本:marxists.anu.edu.au/chi

德語原文:marxists.anu.edu.au/deu

英譯本:marxists.anu.edu.au/arc

法譯本:marxists.anu.edu.au/fra

註:札記中採用的中譯本是馬恩全集第二版,採用的德語文本原文出自馬克思筆記本的版本而非恩格斯在《費爾巴哈和德國古典哲學的終結》中公開發表的版本。札記中的很多觀點參考了朱光潛先生《對<關於費爾巴哈的提綱>譯文的商榷》一文。題圖為馬克思筆記本中最著名的《提綱》第十一條的手稿(0.0一個字母也看不懂......)。

版權聲明:本文採用的版權協議是創作共用協議(CC BY-SA 3.0版本)

這意味著您可以自由地

  • 分享 — 在任何媒介以任何形式複製、發行本作品
  • 演繹 — 修改、轉換或以本作品為基礎進行創作
  • 在任何用途下,甚至商業目的。
  • 只要你遵守許可協議條款,許可人就無法收回你的這些權利。

惟須遵守下列條件

  • 署名 — 您必須按照作者或者許可人指定的方式對作品進行署名。
  • 相同方式共享 — 如果您改變、轉換本作品或者以本作品為基礎進行創作,您只能採用與本協議相同的許可協議發布基於本作品的演繹作品。

推薦閱讀:

讀《Does Santa Exist?》之五:幽默是終極武器
佛家的「空」和道家的順其自然有什麼區別?

TAG:马克思主义 | 哲学 | 卡尔·马克思KarlMarx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