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八十年代美術片中的敦煌文化(一)

1979年上映,上海美術電影製片廠製作的《哪吒鬧海》,相信是8090後孩子們最深刻的童年記憶之一。當年上美的一系列美術電影,都或多或少地融入了敦煌文化元素,包括大家熟知的《哪吒鬧海》、《大鬧天宮》、《九色鹿》。

《哪吒鬧海》中有兩個鏡頭最令我震撼。第一個是天庭遠景。

正中央的佛塔的樣式為金剛寶座塔,源於佛陀在菩提樹下的金剛寶座,底部為巨大基座,周圍雕刻精美紋飾和佛像,座下部設門,頂部建五座小塔,居中者稍大,表金剛界五方佛。塔的左側為三足金烏,中國神話中象徵太陽的神鳥,也是太陽的別稱,托舉太陽的女神是遠古神話中的羲和,職責是為太陽駕車;塔右側為玉兔,代表月亮,托舉月亮的望舒是神話中為月駕車之神。此可看出製作團隊的用心之深。

對佛教文化的運用是當時動畫的一大特點。

《九色鹿》劇情就取材於莫高窟《鹿王本生圖》的故事,製作組也為此遠赴敦煌進行了長時間的臨摹,《九色鹿》中的敦煌元素更加多彩豐富,也是非常值得研究的一部電影。

畫面下方又出現兩位托舉仙桃的飛天。飛天是敦煌壁畫中飄遊空中的飛仙,作為敦煌壁畫藝術的經典形象,雖然歷代飛天的形象隨時代審美的變化而不同,但他們的共同特點就是以一種奇異而優美的姿態飛行,身段柔美自然,服飾精緻,衣袂飄飛,彷彿下一秒就靈動起來,奏樂舞蹈,令觀者無不感嘆其形態之動人。雖然他們的舞姿複雜多變,但身體比例與體態始終標緻完美,也展示出畫師們的精湛技藝。早期的飛天猶有西域之風,但《哪吒鬧海》中的飛天已經呈現出明顯的中國化特徵,應該是借鑒了自隋唐以後的飛天形象。

第二個是哪吒復活後的一段舞蹈動作。短短的25秒內,哪吒變換了十五個動作,筆者將動作截圖對照古代舞蹈研究專家吳曼英女士專著《敦煌舞姿》中敦煌壁畫舞伎形象的部分相似動作,以供各位讀者參考,如下

1977年,中國藝術研究所組織舞蹈研究組,赴敦煌石窟研習。這段時間的研究,為中國古典舞蹈中一個新舞種——敦煌舞奠定了學術基礎。專家們分析壁畫上各種舞姿,整合創造出一套獨特的舞蹈體系。大家熟悉的2008年春晚《飛天》舞,即是一支敦煌舞。

在此也向各位推薦北京舞蹈學院宋海芳老師的獨舞《飛天》,翩若驚鴻,十分驚艷。

bilibili.com/video/av70

《哪吒鬧海》在70年代就將敦煌舞蹈形象生動地呈現出來,這無疑是非常超前而有藝術價值的。

nn

此外《哪吒鬧海》的人物形象相傳也借鑒了永樂宮壁畫的元素,音樂上也很值得探討,但這方面筆者還沒有深入的研究,待資料整理齊全再為大家詳述。感謝閱讀~如有錯誤歡迎批評指出!

附彩蛋,李靖彈琴,琴的擺放,坐姿,指法等等幾乎完全正確,而且指法基本對上了音樂,非常震撼,可令某些如今的電視劇和動畫無地自容了

下次再談《大鬧天宮》與《九色鹿》


推薦閱讀:

油彩遇見動畫(下)
動畫人劉健:《大世界》三年磨一劍,電影節拿獎拿到手軟
「神助攻」——神經學在動畫電影中的應用(二)正確的把握影片節奏

TAG:敦煌 | 动画电影 | 佛经故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