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會管住自己

管不住自己,是我們人類最普遍的特點之一。

一個周末的下午,你獨自一個人在家裡。再過一個星期你將參加一場考試,因此你現在最需要做的事,就是靜下心來複習迎考。這時候你的一個朋友打電話給你,邀請你一起去看一場你期待已久的電影。或者你的手機里,還有打了一半的遊戲等著你通關。你會怎麼做?

絕大部分人,是很難有足夠的自制力去抵擋上面提到的這些誘惑的。因此在渾渾噩噩之中,我們會稀里糊塗的度過那一個又一個周末的下午,到最後惴惴不安的上考場,希望自己可以幸運的矇混過關。

很多時候,學生看不進書,或者職場人士無法集中精神完成一個項目任務,並不是因為他們不夠聰明,而是因為實在管不住自己。有過減肥經驗的朋友都知道,其實減肥並不複雜,無非就是「少吃多動」。但每每在那誘人的蛋糕,冰激凌和大魚大肉面前,要想管住自己的嘴巴,嚴格控制每天卡路里的攝入量,簡直比登天還難。

在希臘神話中,有一則關於大英雄奧德賽(Odyssey)的故事,在這裡我和大家分享一下。當時奧德賽剛參加完「特洛伊」之戰,順利班師回國。在回國途中,奧德賽的船隊需要經過一片由塞任(Siren)女神控制的海域。塞任女神動聽的歌聲讓人神魂顛倒,凡是聽過該歌聲的航海者都會情不自禁的縱深躍入大海。

奧德賽十分想聽一下那「天籟之音」,但同時又不想為此喪命。於是他命令除了自己以外的所有人在耳朵里塞滿蠟,以防止被塞任女神的歌聲誘惑。同時他命令手下把自己綁在船的桅杆上。無論他說什麼,手下人都不得理會,不得鬆綁。後來奧德賽的船隊順利通過了女神控制的海域,而他自己也得以聽到那銷魂的歌聲並成功的活了下來。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

1)人是有弱點的。很多時候,在誘惑面前,我們無法抵擋。這些誘惑的共同特點是:對人有強烈的五官刺激,讓人慾罷不能,甚至上癮。一個聰明人,應該意識到自己天生的弱點。

2)有時候為了管住自己,我們需要藉助外部的力量。綁住奧德賽的那個桅杆,就是這樣的例子。沒有人喜歡自己的自由受限制,但那個桅杆和繩索卻在關鍵時候救了他的命。

在現實生活中,這樣的例子舉不勝舉。在Richard Thaler寫的Misbehaving一書中,作者提到了一個「腰果」所引發的故事。

一群朋友在周末參加一個家庭聚會。離吃晚飯還有一段時間,於是大家坐在客廳里閑聊。這時候主人拿出一大碗腰果。那碗腰果很受歡迎:因為很多人可能已經開始有點餓了,而邊吃腰果邊聊天也讓大家都很享受。

但同時,有一些朋友也意識到,如果在晚飯前吃了太多腰果,那就會影響接下來晚餐的食慾。要知道,在晚餐中有更多豐盛的食物。如果因為一碗腰果而錯過了後面的饕餮盛宴,豈不是得不償失?

這就讓一些朋友陷入了「痛苦」之中。一方面他們想要控制自己的「零嘴欲」,而另一方面他們又屢屢受到眼前的腰果的誘惑。後來主人決定,把這碗腰果收回去,這樣每個人都吃不到。主人的這個決定反而讓很多人大舒了一口氣。因為這恰恰解決了他們的「痛苦之源」,不需要為是否吃腰果這件事上再「為難」自己了。

在這個例子中,如果沒有主人強行介入把腰果收走,那麼這些參加聚會的朋友們將繼續遊走在自控的兩難痛苦之中。這個故事再次體現了上文提到的兩個關鍵點:1)很多人確實自制力有限,管不住自己;2)有時候外部條件的改變(比如主人把腰果收走)可以有效的幫助我們更好的自律。

著名的心理學家Dan Ariely在他和同事發表的一篇論文(Ariely and Wertenbroch, 2002)中,提到過這樣一個例子。

實驗人員在校園裡貼廣告,招募文字編輯小時工。小時工的報酬取決於他/她是否能從別人寫的文字中找出錯別字和語法錯誤,以及是否按時把工作完成。

不同的小時工被編入三個不同的組別,其主要區別在於他們上交任務的方式。在第一組中,小時工們上交任務的時間表事先安排好,每隔一段時間定時上交一部分。在第二組中,小時工們可以事先自己選擇任務上交的時間間隔。在第三組中,小時工們被告知一個最後的上交期限,他們只需要在最後期限前把所有的任務上交即可。

結果顯示,第一組中的工作人員的糾錯率最高,最後延遲上交任務的概率最低。而在第三組,即只有一個最後期限的組別中,其糾錯率最低,任務錯過期限需要延長的概率最高。

這個實驗說明,人的自律性不太可靠。如果想要確保某項任務在最後期限前完成,那麼我們最好把該任務分割成若干個子任務,通過循序漸進的方式慢慢積累完成。這樣的方式更容易取得成功。

有時候如果想要逼自己完成一項任務,或者達到一個目標,一個可以考慮的方法是在初期做出比較顯著的投資,並且讓自己在無法完成目標時受到懲罰。一個比較典型的例子是購買健身房年卡。很多人硬著頭皮去健身房,其中一個主要原因是在年初付出了一筆數額不菲的健身房年費。付了錢以後如果不去的話,那可就虧大了。

一位美國心理學教授做過一個有趣的實驗(Schwartz et al. 2014),來驗證通過初期投資的方法提高個人自律性的效果。

實驗中的對象是那些擁有「發現健康」(Discovery Health)信用卡的用戶。如果用戶使用該信用卡購買健康食品,那麼他在每個月月末會得到一筆當月消費額的25%的現金回扣。研究人員將實驗對象分為兩組,其中一組需要簽訂一個合約。該合約規定,如果用戶在當月沒有完成預先設定的健康飲食目標,那麼他的25%現金回扣會全部充公。

研究顯示,那些簽訂合約的用戶,其履行計劃實現自己既定目標的百分比(上圖綠線)要顯著高於其他人(紅線),並且持續時間更長。

有些朋友如果覺得自己的自律性比較差,不妨試試這個方法:先拿出一筆對自己來說數額不菲的錢放在一邊,告訴自己如果無法在規定的時間內完成既定任務(比如要減掉X斤肉),就把這筆錢捐掉。這種類似於「割肉」的疼痛可能會激發出超越常人想像的行動力。

從政府層面來講,政府官員在制定一些政策時,也會考慮人類缺乏自制力的天性。舉例來說,很多國家都有公積金制度。公積金制度從僱員的工資中直接扣除,因此員工還沒有看到這筆錢,它就已經自動轉入養老儲蓄賬戶。同時,各個國家對於公民什麼時候可以取出公積金的規定各不相同。比如新加坡政府規定,公民在年滿55歲後才能從公積金中提取現金,並且在提取前需要滿足一系列要求,比如賬戶的最低餘額等。這麼多複雜規定背後一個很主要的考量,就是有一些人沒有儲蓄的習慣,無法為自己退休做出合理的規劃。

當然,任何政策都有兩面性。一些自制力比較強的公民,可能就會覺得政府的公積金制度限制太多,在個人財務規劃方面指手畫腳,干涉過多。因此各國政府也在不斷探索並改進其公積金制度。比如英國政府在2015年通過退休養老金改革,允許英國公民在年滿59歲以後一次性領取所有的退休金。當然,給予國民如此多「自由」的風險在於,可能會有一些人發生「人還在,錢沒了」的窘境。所以,英國政府也允許國民選擇繼續把養老金存在退休賬戶中,以「年金」的形式分月定期領取。

在投資領域,能否管住自己也會直接影響到我們的投資回報。比如有很多證據顯示,個人投資者在股市中的買賣頻度越高,其投資回報越差。個人投資者想要通過在股市買賣來戰勝市場,簡直就是天方夜譚。但還是有很多投資者,對自己的炒股能力自信滿滿,或者無法忍受購買並長期持有指數基金所伴生的「無所事事」,忍不住去市場里進行搏殺,到頭來花錢買教訓。

一個聰明的投資者,需要意識到自己天生的弱點。在很多領域,不管是學習,還是工作,或者投資,能否管住自己是區別優秀和平庸的最主要標準之一。把自己管住,是我們邁向成功需要跨出的第一步。

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伍治堅是《小烏龜投資智慧:如何在投資中以弱勝強》的作者。在噹噹,京東,淘寶,亞馬遜搜索書名或者作者名,都可以購買到該書。

數據來源:

Thaler, Richard: Misbehaving, The Making of Behavioral Economics, 2015

Dan Ariely and Klaus Wertenbroch, 2002, Procrastination, Deadlines, and Performance: Self-Control by Precommitment.

Schwartznet al. 2014, Healthier by Precommitment.


推薦閱讀:

TAG:经济 | 投资 | 理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