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究竟在恐慌什麼

——《超越感覺:批判性思考指南》【美】文森特.魯吉羅 著 顧肅 董玉榮 譯

行為主義心理學之父John Watson晚年成為了為廣告公司的策劃人,他發現對消費者最有效的吸引不再思維而在情感。他建議廣告商「告訴(消費者)某些與懼怕聯繫起來的事情,將會引起中等程度憤怒的事情喚起愛慕或愛戀反應的事情,或激起一種深度心理或習慣性需要的事情。」他對消費者這種態度,也許最好體現在他為百貨商店經理所做的一份報告中:「消費者對於製造商、百貨商店和廣告機構的意義,就像青蛙之於生理學家的意義。」

而這一切的立論依據就在於Watson發現了人的弱點,那就是「人們確信自己不會被控制」。

今天偶然回答了這樣一道問題 我的大學室友檢測出了 HIV,他也不和我們說,最後還是陪他去疾控中心的室友偷偷告訴我們剩下的人?

底下的回應在我意料之中,我一直將知乎視為一個遊樂場,我自己是個旁觀者,我並不在乎這些觀點的是非對錯,而是好奇這些觀點背後的立論依據和邏輯,這也是「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的一個過程。那麼今天我試圖分析下這些的背後邏輯思考過程。

我們的認識可以這樣分類,已知的已知 Known knowns;已知的未知 Known unknowns; 未知的未知 Unknown unknowns;未知的已知 Unknown knowns.

這其中「未知的已知」是弗洛伊德的「無意識」,是拉康所謂的「不自知的知識」,通俗點說,這就是我們不願承認的下意識的信念與假設

——《事件》【斯洛維尼亞】斯拉沃熱.齊澤克 著 王師 譯

具體到上面一個問題,面對艾滋病室友這一層面,在我看來,恐慌的邏輯正是在於人們確信自己能掌控一切。在他們眼中只有採取恐懼,隔離,將自己躲進一個無憂無慮的泡泡中生活才是最安全的一件事。

然而我想說一個嚴肅的問題,這個問問題的人真的就是寢室的同學嗎?難道不可能是當事人選擇一種曲線的方式來試探下口風?日常生活中我們常常聽起當人們談論關於自己的問題時,常常以「我有一個朋友」這樣的方式來開頭。這個答案下眾多的恐慌到底會對這樣一個提問者造成什麼影響呢?

站在控制疾病的角度來說,大家都明白那些道理,傳染病的三間分布,艾滋病的傳播方式,以及預防方法。嘴上都可以說仁義道德,愛心泛濫,可是僅僅面對一個設想中的艾滋病攜帶者,面對一個稻草人,人的真實一面就徹底顯露出來了,可以看到這些人的觀點都是搖擺的,一旦自己的利益哪怕有一點可能的損害那都是萬萬不可的。所以國內艾滋病防治這麼多年出了一個GYJ奶奶,GYJ奶奶的結局也是遠走異國他鄉,然後在這邊被樹立為偶像膜拜。是的,人們更多時候只需要找到一個精神情感上的寄託即可,將應該做到的事情當成已經完成的事情,在幻想艾滋病得到他人的關愛就可以了的夢幻中,選擇了一次又一次的袖手旁觀。並且振振有詞到我的利益也需要保護

那麼再來思考一下人的利益的問題,我們都清楚「沒有一個人是單獨存在於這個社會之中的」。既然涉及到個人與他人的利益關係,這就是經濟學上的博弈論的事情了。經典的囚徒困境告訴我們,要想雙方的利益最大化,必須要做到的是雙方都做出讓步和努力。短期的零和遊戲是無法維持長久利益的。具體到這件事,艾滋病人本人就需要做到控制自己,定期檢查和監控,最大程度上讓自己達到醫學上的低危狀態,這是需要自身努力和毅力來支持的。而他身邊的人,要做到的是維持這個患者正常的社會屬性,最好能做到協助他找到正確的社會定位和社會功能。這也是需要極大的勇氣和耐心付出的。

單方面選擇逃避,隔離,那對於艾滋病患者來說他也可以選擇隱瞞和欺騙。他也可以選擇將這些負能量積攢下來,然後做出報復的行為。最後就有可能落到自己頭上。

當一件事情已經成為事實,那就是不可改變了,我們需要考慮的是如何面對這件事,如何使得自己的利益最大化同時又盡量不損害他人的利益,這就是所謂的帕累托效應。如果選擇了幫助,那麼結局就是雙贏,如果選擇傷害,那麼結果必定是損傷亦或是沒有收益。這點政策制定者非常清楚,因此出台了相關政策來保護患者的合法權益。可是執行起來是如此困難,所以更突顯出GYJ奶奶的偉大,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

推薦閱讀:

《丁庄夢》閻連科
澳洲例證:充分接受治療HIV不會傳染伴侶
怎樣判斷一個人是否有艾滋病?
HIV艾滋病功能性治癒未來可期

TAG:艾滋病 | 心理 | 情绪管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