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著是一件很喪的事,只有這部電影揭露這個殘忍現實

不散主編:結冰

看完《海邊的曼徹斯特》,一天的心慌終於停止,拖著身體往前走。聽著身邊的觀眾退場時談著電影里的共鳴,我毫無情緒能夠宣洩,任憑一個字一個字從我旁邊蹦走。

毋庸置疑,《海邊的曼徹斯特》里,讓人有目共睹的是劇本的細膩構思,人物的豐滿塑造與表演的精湛呈現。但《海邊的曼徹斯特》里,更為重要的是通篇布滿的情緒。

海邊的曼徹斯特

Manchester by the Sea (2016)

導演 | 肯尼思·洛納根 主演 | 卡西·阿弗萊克 / 盧卡斯·赫奇斯 / 米歇爾·威廉姆斯

上映日期 | 2017-08-25(中國大陸)

片長 | 136分鐘

卡西·阿弗萊克憑藉此片獲得第89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男主角 。8月25日,這部影片終於在全國藝術院線放映聯盟限定上映。

大銀幕觀看《海邊的曼徹斯特》,隨著放映屏幕的變大,電影里的情緒也被極致放大。尤其是電影里的聲音,以前會被忽略的細微人聲與音效聽得一清二楚。

可我只是一個與其隔絕的旁觀者。

卡西·阿弗萊克在片中 飾演 李·錢德勒,是一名頹廢壓抑的修理工。

正如李·錢德勒,他雖不是旁觀者,但是是一個形同旁觀者的人。影片從李的哥哥去世開始,一層一層將李的過往揭開,沒有過多修飾筆墨,沒有戲劇式鏡頭語言,交叉講述。李的故事「眾人皆知」,但李的傷疤無人真正了解。

李是一個修理工,脾氣暴躁,滿嘴髒話,動不動就打人。每天的生活循環往複,沒有新意。李本人如同行屍走肉,沒有生氣。然而李的狀態卻是人群中最為顯眼的那一個。

教堂里,所有的人都在打招呼,給予慰藉。李一動不動,站在那裡,看著眼前的一切,在大提琴與人聲獨唱的襯托之下,他沉默又冷漠。他與所有的人似乎都格格不入。

李的疏離從頭到尾都暗自擴散。作為修理工脾氣很差的他,酒吧里打陌生男子的他,無法聊天呆坐著的他,成為別人口中「那個李·錢德勒」的他,和侄子相處不合的他,都是被明確區隔出來的。

他無法放下自己的前一段往事,因其疏忽造成房子失火,孩子死亡。他對女人關上心扉,他無法接受酒吧陌生女子的道歉與搭訕,無法接受自己前妻的痛苦與原諒。他的身體已然形成閉環,孤身以外的世界他都選擇不接受。

與疏離同時存在的是那已經被嚴重透支掉的生活里的無力感。李抱著剛從便利店買來的酒,站在大火已起的房屋面前,看著眼前發生的一切。李與珊迪母親在客廳面對面坐著,一言不發,珊迪母親沒話找話。帕特里克深夜打開冰箱看見冷凍雞胸肉,被櫃門狠狠地撞上自己的頭,櫃門卻永遠都關不上。

可這一切都太真實了。這是生活的慣性。

幾年前,連續三年失去至親。第三年,父親騎著摩托車載著我,剛過大橋,一夜沒睡的父親困意上來,眼皮打架,我們兩人連車帶人摔倒在路邊。互相說著對不起的我們,扶起摩托車在路人的旁光之下繼續前行。

教室里,請假回來的我趴在桌子上發獃,同學過來詢問的時候,我將頭全部埋進交叉放在桌上的手臂里,說不出話無法交流。

我們沒有一天一天變好,甚至一天不如一天的時候,依然需要在這份無奈的日常里漫無目的地走下去。

《海邊的曼徹斯特》里,靠海的曼徹斯特小鎮,海鷗自由飛翔,空氣風景明亮。卻冷得刺骨,彷彿沒有暖氣的汽車,搓手也不足以製造溫度。影片里喘口氣冒出的冷氣蔓延至夏日的影院里。

片中最重要的情緒悲痛,導演選擇了藏。帕特里克去停屍間看父親的遺體,門剛打開,帕特里克不忍再看一眼就選擇離開。帕特里克失去父親不願表現的疼痛,李失去孩子後面對眾人責備的痛苦,處理得全都十分克制。李封閉自己的內心,帕特里克隱藏自己的情緒,疏離與無力掩蓋所有,歡笑與樂隊遮蔽一切。

另外,由鋼琴與弦樂器創作出來的配樂並不會齣戲,運用得相當好。和劇情的處理一樣,音樂也小心翼翼,透露出來的卻是異常沉重且悲涼。

看完《海邊的曼徹斯特》,所有的情緒全部堵在發泄口。

警察局,李在接受完詢問之後失望地走了出來,他沒想到死了孩子竟然沒事就可以這麼走了;他難過地走了出來,他無法承受是自己造成了這一切,無法想像接下來要怎麼樣活著。他拔出警察身上的槍,想要選擇自殺。

這個冬天是過不去了。

想死,卻死不了。想活,卻不願苟且。就算撐不下去了,也逼不得已得活。影片構建的叔侄關係不僅在揭開傷疤向觀眾講述故事,而且在試圖拉回主角李,是一次重生的信號。細看,其實改變似乎有一些,但並沒有什麼效果。

結尾重回影片開頭,留在原來的世界,李又成為了修理工。幾多黯淡,曾經絕望,已經破碎。生活無休止地循環,內心永遠也打不開。

可活著本來就是一件很喪的事情啊。

· THE END ·

這是「不散」的 第 456 期 文章,作者這麼美有啥可喪的。

關注不散微信公眾號busan-movie,每天都會推薦好電影奧。

推薦閱讀:

TAG:电影 | 电影推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