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金險,像這樣也不錯

保監會2017年5月發布的《關於規範人身險保險公司產品開發設計行為的通知》,也就是大名鼎鼎的134號文件,高舉「保險姓保」的大旗,將極大地改變現在的保險市場產品格局。文件里要求——

關於年金險:

「首次生存保險金給付應在保單生效滿5年之後,且每年給付或部分領取比例不得超過已交保險費的20%。」

關於萬能型產品:

「萬能型保險產品、投資連結型保險產品設計應提供不定期,不定額追加保險費,靈活調整保險金額等功能。保險公司不得以附加險形式設計萬能型保險產品或投資連型保險產品。」

關於整改期限:

「對已經審批或備案的產品,保險產品需在2017年10月1日前完成自查和整改。」

這可一下子擊中了如今大多數年金險產品的命門。因為這些產品:

一方面,購買當年甚至剛過猶豫期就有返還,不管返還的有多少,讓客戶見到甜頭是最重要的;另一方面再附加個萬能險賬戶,可以額外往賬戶里存取錢,還有個最低的保證收益率,有的收些管理費,有的甚至分文不收,絕對的旱澇保收。

如此一來,這樣的理財型險種就渾身上下光芒萬丈了。

這對客戶固然是個好事,但從長遠來看,如此持續下去,有可能會對保險公司帶來一定的風險。原因很簡單,客戶投入的資金,特別是投在附加的萬能險賬戶中的資金,流動性很大,可以一直在裡面存著,也可以隨意取出來。然而,保險公司多數時候是拿著客戶的錢去做長期性、穩健性的投資,資金的安全性較高,但流動性自然會差些。如果很多客戶在短期內取錢的話,保險公司的資金壓力就大了。

更有甚者,部分險企為了迎合客戶的需要,會把這些資金拿出相當一部分在資本市場橫衝直撞,前兩年出現的險資頻頻在股市舉牌就是如此。這不僅可能擾亂國家的金融秩序,也有可能影響到保險資金的安全。

這自然不符合國家對保險公司的定位。在「保險姓保」、「保監會姓監」的呼聲下,134號文件橫空出世。

對這類理財型年金險感興趣的朋友們,只剩下幾天的時間,不妨再趕個末班車,比如萬能賬戶保底收益為3.5%的某款年金險。

舊的不去,新的不來。「保險姓保」之後的年金險長什麼樣?大體上十月一日之後見分曉。然而,已經有捷足先登者。

比如另一款年金險:

一是第五年起才開始領取年金,領取的比例是已交保費的1.5%(註:這款產品只有躉交,所以比例限制比較低),收益固定;

二是身故給付已交保費和現金價值的較大者;

三是滿期返還保額。

很明顯,5年後才開始領年金,領取比例在限額之內,不添加萬能賬戶,幾乎與134號文的要求神吻合。

問題來了,它好嗎?

以0歲男孩為例,一次繳費50萬元,從第5年開始,每年領取7500元,20年期滿時再領取保額925850元,累計領取:7500×15+925850=1038350元。很容易可以測算出,內部收益率(大致可以理解為年化複利)為4.12%,如果按單利計算,則平均年利率能達到5.4%。這個利率能否讓人滿意?

如果把這筆錢投資存在銀行,銀行5年期定期存款利率為2.75%,而且還是單利,明顯沒有優勢。關鍵還在於,從總的趨勢看,利率逐漸下降是個大概率事件。從近幾十年的變動軌跡看,無論是美國、歐洲還是日本,這些發達國家的利率都呈下行走勢,日本甚至連續多年保持0利率,最近幾年更是實行負利率政策。

如果把這筆錢購買銀行理財產品,如下圖:

理財產品保本的僅為4%左右,不保本的也不到5%,而且期限都比較短,在利率下降的大趨勢下,滿期後是否還能買到同樣利率的產品還是未知數。

如果投在股市呢?股市收益高,風險也高。

上圖是近幾十年來的A股走勢,大的高峰期也就兩個,趕上算是賺到,趕不上就只能割肉了。

當然,不是說其他投資渠道不好,而是最好在做資產配置時進行高低搭配。年金險的優勢就在於提供一個還算不錯的收益,同時,還能夠確保將來必花的錢,如孩子的教育金、自己的養老金等,提前鎖定,使命必達。


推薦閱讀:

TAG:年金险 | 投资 | 理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