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日本製造」醜聞不值得冷嘲熱諷?

引言:接連不斷的醜聞發生後,關於「日本製造」神話破滅的說法不絕於耳。不論「日本製造」是否被神化,神話是否破滅,日本製造業發生的醜聞,其實都不值得我們歡呼。相反,這是一面鏡子,值得中國製造業引以為戒,我們做得就足夠好嗎?

近期,日本製造業發生了一系列醜聞,引發國內外媒體廣泛關注。它們引起重視是因為「日本製造」在過去幾十年間一直是品質和技術的代名詞。

接連不斷的醜聞發生後,關於「日本製造」神話破滅的說法不絕於耳。不論「日本製造」是否被神化,神話是否破滅,日本製造業發生的醜聞,其實都不值得我們歡呼。

中國人向來對「日本製造」頗有好感,無論是汽車一類的大件,還是服裝鞋帽一類的小件,都有不少粉絲,這一點從國人瘋狂搶購日本馬桶蓋一事,可見一斑。

從網路上流傳已久的一則說法中,也能讀到國人對日本製造又愛又恨的複雜心情——「日本企業把最好的產品留在國內,把二等品銷往歐美市場,而把最差的產品銷往中國」。

網友對此的回復往往五花八門,有人覺得日本企業有良心、有骨氣,羨慕不已;有人覺得日本企業歧視中國人,滿腔憤怒;也有人覺得,即使銷往中國的是最差的產品,也比國內同類產品品質要好,深感自卑。

很少有人質疑這一說法是否真實,即便有人提出質疑,也會迅速被淹沒。然而,從日本企業最近的系列醜聞來看,這個說法並不屬實。

無論是神戶制鋼所的造假事件,還是日產汽車曝出的質檢造假事件,以及再早之前高田氣囊造假導致的「史上最大召回」事件和三菱汽車油耗造假醜聞,都證明日本企業對待各個市場基本做到了「一視同仁」,日本本國並未受到任何「優待」。

如果說「日本製造」被神化,那麼至此,「信仰崩塌」的恐怕就不止是中國人了,國人最多從盲目崇拜跌回現實,而以「日本製造」為榮的日本人,則要承受從榮譽到恥辱的「劇痛」。

於是,網路上幸災樂禍的情緒開始不斷發酵,各種說法層出不窮,彷彿一夜之間,「日本製造」將萬劫不復,而「中國製造」將取而代之。

這樣的情緒與之前的盲目崇拜並無不同。從一個極端走向另一個極端是危險的。「日本製造」的危機值得警醒,但不值得歡呼,為對手的錯誤狂歡的人,不會成為最終的勝利者。

相反,中國企業應該清醒地看到自身仍與日本企業存在差距,並在發展過程中將日本製造業的危機引以為戒。

神戶制鋼所造假和高田氣囊造假,無不對日系車企帶來巨大影響,這暴露出的是跨國車企零部件集中採購的風險。基於此,中國車企在走向國際化的過程中,更應該加強對供應商體系的建設和管控,盡量規避此類風險。

日產汽車質檢造假事件,則暴露出企業內部流程缺乏監管機制的問題。這對仍在不斷健全管理機制的中國車企而言,同樣是寶貴的教訓。

更值得注意的是,這些知名日本企業爆發醜聞,對企業乃至整個國家製造業的影響。誠信是企業的立身之本,好不容易擺脫「低質低價」既有印象的中國車企,更應堅守誠信。

令人欣慰的是,近年來,中國汽車在產品製造和品質方面有了長足進步,包括吉利汽車、長城汽車、廣汽傳祺和上汽乘用車等,逐漸受到中國消費者的認可。

莫妄自菲薄,也莫沾沾自喜,戰戰兢兢,如履薄冰,成功的企業從來不輕鬆。這次,日本汽車和鋼鐵企業曝出的醜聞是一面鏡子,值得中國製造業引以為戒,我們做得就足夠好嗎?

文字為【汽車K線】(微信號:autoKline)原創,部分圖片來源網路,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推薦閱讀:

AR公司Magic Leap宣傳視頻造假,20多年來美國人的預期壽命首次下降 | 風雲時評
浙江偵破10億元減肥膠囊案 已抓獲21名嫌犯
【輿情熱點】北方調料造假中心年產值過億
【科普】陳游標造假事件梳理以及網路媒體的「洗稿」現象
如何看待閑魚賣化妝品空瓶的行為 是否有辦法取締?

TAG:日本制造 | 造假 | 启示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