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方式醫學:西醫也有「治未病」

編譯 | 李娟

責編 | 徐可

知識分子為更好的智趣生活 ID:The-Intellectual

● ● ●

健康的生活方式可以預防和避免多達80%的慢性疾病。健康的標準是指健康飲食、積極運動、健康的體重和良好的情緒恢復能力。那麼,如何科學制定長期有效的健康計劃?醫療從業者能給人們提供哪些專業知識和建議呢?這正是生活方式醫學(lifestyle medicine)所要解決的問題。

生活方式醫學並不是醫學領域裡新的分科,它在世界範圍內已有數千年的應用。與傳統醫學不同,生活方式醫學的重點不是治療疾病,而是強調疾病的預防

除了「治未病」,生活方式醫學還包括指導病患對不良生活方式進行改善。這一點需要臨床醫生具有專業的有證可循的醫學知識。不同病患的病情、病因不盡相同,醫生需要對每位患者的膳食、運動、睡眠及心理健康等做出指導,並將其寫在處方上嚴格執行。

生活方式醫學旨在根據基礎醫學科學的研究證據提出合理建議,科學指導人們的生活,延長生命時間,提高生活質量。

不良生活方式是造成慢性疾病的主要原因

針對常見的慢性疾病,進行生活方式干預的措施包括:健康膳食、適度運動、保持健康的體重指數(BMI)、積極應對精神壓力。這些建議並非憑空而來,而是基於大規模前瞻性研究的循證結論:

糖尿病

目前,中國的糖尿病患病率已到達9.7%,有1億多人患病。世衛組織的數據顯示,如再不採取措施改善不良生活方式,到2040年,中國的患病人數預計將增長至1.5億。

糖尿病與哪些致病因素有關?又該如何預防糖尿病呢?

一項薈萃分析顯示,每天攝入一份加工肉類(培根、香腸、熱狗和熟食肉)與糖尿病患病風險增加51%相關。另一項薈萃分析表明,高蛋攝入與糖尿病患病風險增加68%相關。另有研究顯示,每天攝入一份含糖飲料(軟飲料)與糖尿病患病風險增加25%相關。

一項包括6萬多名北美人群的大型研究顯示,動物類食品攝入的增加與糖尿病患病風險的升高有關。純素食者的患病率最低,為2.9%。既吃肉又吃素的人群患病率最高,為7.6%。一項對232例糖尿病患者進行素食干預的研究發現,90%多的患者能夠在短短7天內減葯或停葯,同時改善糖尿病癥狀。

一項針對護士和醫師健康的研究數據表明,只需將飲食中5%的熱量替換為植物來源,就能使糖尿病的風險降低23%。

一項包括27項研究的薈萃分析表明,無論何種類型的運動(有氧運動、阻力運動或二者組合),能夠將糖化血紅蛋白水平平均降低0.8%,這一點也優於使用藥物。

最近的一項包括13項隨機對照試驗的薈萃分析表明,使用藥物嚴控血糖,增加了低血糖的發病風險,卻並沒有改善總體死亡率或心血管死亡率。不僅如此,這些藥物還普遍存在副作用。

改變不良生活方式也許比使用藥物更為有效。健康的生活方式包括優化飲食和多運動,鼓勵攝入植物性食物,如水果、蔬菜、全穀物、豆類、堅果和種子。

肥胖

2017年1月,中國的肥胖人口數量已經超過美國,肥胖率已經高達12%,其中兒童和青少年中肥胖率更是日益攀升。

肥胖能導致心血管疾病已廣為人知,肥胖導致癌症的事實卻並非聳人聽聞。2008年的一項流行病學的研究項目顯示,近9萬例癌症是由肥胖引起的。

有研究顯示,脂肪組織可被看做是一個獨立的內分泌器官,能夠產生並儲存利於多種惡性腫瘤發生髮展的雌激素化合物,而且還可儲存十多種促進癌症發生的炎性蛋白質。

由於脂肪組織過多,肥胖患者體內的炎症蛋白(白介素6,腫瘤壞死因子和C反應蛋白等)的水平偏高,因此肥胖也是一種炎症性疾病。通過適量的運動控制體重,能夠減輕炎症反應和免疫系統的過度應答,減少潛在的致癌因素。

心血管疾病

2016年中國的心血管疾病患病人數接近3億,是導致死亡的首要原因。

近年來,人們對動脈粥樣硬化發病機理有了新的認識。研究發現,該病起因於慢性炎症和血管內皮細胞的氧化損傷。

另有研究發現,膳食成分可通過直接影響腸道微生物來促進心血管疾病發生。比如說,紅肉里含L-肉鹼較多,攝取過多的紅肉會使血清中三甲胺氧化物(TMAO)的水平升高,增加了心臟病發病或中風的風險。

多項證據顯示,飲食中增加植物性食物的攝入對預防心血管疾病有明顯益處。植物中的多酚對血管內皮層有益,它能減弱低密度脂蛋白的氧化作用,進而減少炎症發生。大型流行病學研究也為以上結論提供了證據,遵循抗炎、植物性飲食食譜的人,心血管疾病風險或降低近25%。

最近的一項研究證實了改變生活方式能夠影響促炎基因的表達水平。對那些遺傳風險較高的人來說,健康的生活方式(戒煙、少肉或素食、適度運動)也大有裨益,與心血管疾病發病風險下降50%相關。

癌症

大多數癌症被認為是基因突變的結果,但是很多種癌症也是可以通過改變生活方式而避免的。目前,有超過75%的癌症患者存活期在5年以上。患者有充足的時間來改變生活方式,提升整體健康狀態,延長生存期。

比如說戒煙減少肺癌的發生率;戒酒減少肝癌的發生率;避免過多紫外線照射減少皮膚癌的發生率;避免久坐、增加膳食纖維攝入以減少胃癌和結直腸癌的發生率等。

在一項研究中,研究者對實驗組前列腺癌患者進行了生活方式的強化干預——純素飲食,補充大豆蛋白、維生素(E和C)和硒,規律運動(每周六天,每天步行30分鐘),每周花1小時參加「應對壓力小組」的精神支持活動。同時,研究者對患者的前列腺特異性抗原水平進行了監測。結果顯示,實驗組患者的前列腺特異性抗原水平下降了4%,而對照組則增加了6%。實驗組患者的血清對前列腺癌細胞的生長抑制效率是對照組的8倍。尤其是在早期前列腺癌患者中,以上生活方式的改變影響癌症相關基因的表達水平。

乳腺癌是最常見的婦科惡性腫瘤。與前述的惡性腫瘤一樣,乳腺癌的發生可以部分歸因於膳食和肥胖。

肥胖不僅是誘髮乳腺癌的危險因素,也是導致乳腺癌轉移、死亡風險增加的獨立預後因素。最近的研究表明,肥胖可引起胰島素抵抗,導致血液中的胰島素和胰島素樣生長因子(IGF)的水平升高,性激素結合球蛋白水平下降,使得雌二醇過剩,進而可能促進乳腺癌的發生和轉移。

合併症在乳腺癌發生中也起了重要作用:與沒有糖尿病的患者相比,糖尿病患者的乳腺癌風險增加了23%,死亡風險增加了38%。

胃腸道菌群功能失調會影響進入腸肝循環的雌激素的再利用,使得雌激素的作用增強,進而促進乳腺癌的發生。膳食纖維素的高攝入量能夠降低雌激素的水平,因為纖維素能夠抑制胃腸道對雌激素的吸收。最新研究發現了腸道細菌中存在能夠代謝雌激素的基因(estrobolome)。

美國癌症研究所的報告指出,飲食、運動和體重控制是影響乳腺癌預後的主要因素。

一項包括12000多名乳腺癌患者的薈萃分析顯示,運動使乳腺癌死亡風險降低了34%,複發率下降了24%,全因死亡風險降低了41%。這些數據是對67篇論文進行分析後得到的,這些論文均表明了健康生活方式與乳腺癌複發率下降有相關性。

一項對近1500名早期乳腺癌患者進行了9年隨訪的研究表明,那些膳食中有著高蔬果攝入量(每天5份)、堅持健身(每周5次,每次30分鐘)的患者的死亡率降低了50%。不過,運動影響癌症複發的確切機制仍然未知,但有研究指出,運動可能會影響身體的炎症反應,進而降低癌症複發率。

生活方式醫學的實踐問題

上述內容充分說明了生活方式對健康的重要性。但是,生活方式醫學真正發展成醫療保健領域的專業部門,並沒有看上去那麼簡單。醫生需要針對患者的病情和生活習慣,給出科學合理的改善生活方式的建議,並明確地寫在處方上,將其作為治療手段之一。這項實踐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由於缺少確鑿科學證據和理論支撐,在醫護人員所接受的西方醫學教育中,關於生活方式醫學干預的知識非常少。而且,醫生的門診時間並不充裕,患者所了解的健康相關信息往往來自流行媒體,而媒體中的信息又常常帶有誤導性。

食品行業的商業利益也是開展生活方式醫學的阻礙之一。食品在健康和營養方面的作用被淡化,而被過分強調口感或外觀。此外,政府機構的決策和學術研究容易受到相關利益團體的影響,導致某些膳食建議並沒有反映出真實的科學證據。

樂觀的是,如今越來越多的人對各類健康活動感興趣,堅持練習瑜伽或太極等,並且認識到了積極的心態和情緒的好處。很多企事業單位也已經意識到健康生活方式對提高僱員的工作效率有著積極的影響。

醫學實踐是不斷發展的。如何將生活方式醫學整合到食物營養、運動和心理減壓領域的臨床實踐上,非常值得思考。目前的醫療體系是由病人的需要而確立的,或許它應該逐漸轉變成以預防保健為主,由醫學救護技能轉變為指導生活方式的健康文化。

那麼,如何使生活方式醫學成為一種有效的治療方案呢?

首先,我們需要更多的基礎科學研究,證明生活方式醫學的療效和經濟價值,為生活方式的評估提供科學理論支持。

其次,醫護人員需要進行自我教育,才能向患者提供有效的治療方案,並通過對患者進行精神鼓勵和教育,幫助患者達到改變生活方式的目標。

此外,我們需要通過科普教育,多渠道傳播相關科學知識,幫助患者認識到疾病根源,及時採取糾正措施並改變生活方式。

現代文明導致了許多現行疾病,很多健康問題是人為的,也是可以解決的。我們只有在實踐中積累有關健康的智慧,人類才能得以在地球上世代生存下去。

註: 本文原文「Lifestyle Medicine: A Brief Review of Its Dramatic Impact on Health and Survival」,經美國健康倡導組織True Health Initiative(THI)授權,由知識分子發表。THI只對英文原文內容負責。thepermanentejournal.org

製版編輯: 許逸|

本頁刊發內容未經書面許可禁止轉載及使用

公眾號、報刊等轉載請聯繫授權

copyright@zhishifenzi.com

知識分子為更好的智趣生活 ID:The-Intellectual

推薦閱讀:

醫生想要什麼樣的移動醫療?
互聯網醫療「重構」路 搞慢病的為何醒的最早?
慢性粒細胞白血病治癒率如何?
慢性胃腸炎什麼冶療?

TAG:医学 | 慢性病 | 生活方式 |